高曙明
摘 要:一堂有效的課首先應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生要有興趣,要積極參與。評價學生的參與狀態,我們可以看學生是否全程參與學習;也可以看學生是否踴躍舉手發言,是否興致勃勃地閱讀、討論;也可以看學生是否積極投入思考或自覺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還可以看有沒有一些學生,在小組學習討論時給予別人指點幫助,或大膽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等。其次,最主要的一點,有效的語文課應體現語文的價值,要注重語言實踐,要在語文課中讓學生有語言的積累。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關鍵詞:語文課;有效;教材
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要吃透教材
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每上一篇新課文之前,我們都要認真地把課文讀上幾遍。第一遍,以普通讀者的身份去賞讀,對文章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礎上,再從學生的視角去思考,想想可以從中習得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的疑點、難點和興奮點;最后,才從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一般這樣讀過之后,我們再翻開手邊的《教師教學用書》,讀一讀、想一想,看看還有哪些東西要補充,或者自己的哪些理解與教參有偏差。我覺得,準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理解和把握不準,就會造成教學引導、指向發生偏差和失誤的現象,更無“有效”可言。
二、三維目標協調統一
三維目標看似各有側重,互不關聯,實際上則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協調統一的。在一堂課中,三維目標往往需要以“一維”作為突破口,以此來實現三維的聯動,而并不是面面俱到,機械地體現。要求教師在設計時做到目標簡明,內容簡約,從而中心明確,重點突出,留下較深的印象。
三、注重語言實踐積累
體現語文的價值,要注重語言實踐,要在語文課中讓學生有語言的積累。《秋天的雨》有很多寫得優美而形象的句段,如“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文質兼美,可以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把課文中的精彩片斷背下來,并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在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上,我認為,教師首先要仔細揣摩文本的內容,關注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其次要找到訓練的點,有經驗的老師教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們能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節課中,學生該記住的東西就要讓他記住,會認的字,會寫的字詞,要求背誦的篇章都盡量在課堂內完成,讓學生在課堂內就感受到成就感。不要把這些任務留到課外,使語文教學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來。力求把課外的時間用在廣泛閱讀課外書上,讓學生在博覽群書中提高語文能力。
四、點撥巧用評價語
聽特級教師上課,總覺得他們的課是那么的自然流暢,課堂氣氛始終是活躍和諧的。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他們精妙的教學設計、深厚的教學功底、高超的課堂調控能力外,還有他們善于適時評價,寓評價于師生交流之中。特級教師上課時,對于學生的發言,總會與之交流。一兩句簡潔的話總能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興趣,其作用或激勵,或賞識,或尊重,或期待,如“聽了同學們的讀書,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話: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動筆墨不讀書。拿起筆,不理解的做個記號,打個問號。看誰提的問題大,看誰提的問題響,看誰提的問題多?”類似這樣的經典名句,在特級教師的課上是屢見不鮮,不勝枚舉的,正因為特級教師們能巧用這些評價語,才有了課堂上的精彩,這些課堂用語才是有效的課堂語言。
五、關注發展,讓每一次教學指導都卓有成效
一堂課離開不了教師的指導,但不少老師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光注重指導的過程,而忽視了指導的結果,指導了半天,看不見學生有什么進步,這類現象多發生在朗讀指導上。朗讀教學的有效程度如何,就是要看你指導的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沒有提高。我們承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一、兩課就能看出效果的,學生的朗讀水平的提高有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朗讀實踐。就一篇課文的朗讀指導來說,教師安排了若干次的朗讀訓練,教師對一遍又一遍朗讀的要求是不是逐漸提高了呢?學生的朗讀質量應一遍比一遍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金麗敏. 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有效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79-80.
[2]李澤芳. 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如何進行才會更有效[J]. 文學教育(上),2019,(04):68-69.
[3]駱歡歡,應鈺捷. 激發學習興趣 促進有效教學[N]. 發展導報,2019-01-0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