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軍
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性別不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同。首先,從生理學分析,男幼兒分泌的是雄性激素,女幼兒分泌的是雌性激素,激素分泌上就存在一定的影響。在幼兒園中,明顯的可以看出,男幼兒在選擇區角活動時會明顯偏向于益智區,善于動腦的區域;而女幼兒則會選擇手工制作區,一些偏于安靜的游戲。而在戶外活動中,男幼兒會選擇一些運動強度較高的球類運動,相反女幼兒會選擇丟沙包一類運動量小的游戲[1]。其次,家長對男女幼兒的性別差異化對待也較為明顯,在家長的心中,男幼兒在未來的成長道理上,需要承擔一個家庭的重任,所以會對男幼兒的要求比較嚴格。而對于女幼兒而言,有能力就會盡量去發掘、培養。另外,幼兒對自我的性別認同能力也表明了此結果,幼兒在2歲時就會產生性別化行為,在三歲后幼兒對性別表現的更加明顯。此時,男幼兒與女幼兒之間會的會以性別的差異來衡量和要求彼此的行為。因此說,性別不同,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女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比男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強,但差距卻不會太明顯。
創設主題情境教學可以很好地發展幼兒語言。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自己參與布置的環境有著特殊的感情,更樂意參與互動。于是,我結合主題活動的實施,在布置室內墻面時添加了與主題相關的場景,讓幼兒置身于主題情境中,產生自由表達的愿望。如在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我和幼兒一起將教室布置成一個“植物園”,幼兒用撿來的樹葉做成窗簾、鋪成小路,用樹葉拼貼畫裝飾墻面等。他們興奮地向同伴、家長介紹:“我把樹葉變成了美麗的小船,讓小螞蟻躺在上面過河。”“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連成了一條軟綿綿的小路。”在自由、愉快的描述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這樣的情境創設真正激發了幼兒的表達愿望。豐富個別化語言學習情境也是不錯的有效手段。
在個別化語言學習活動中,我除了為幼兒準備各種用來講述的圖片、有趣的圖書、自制小圖書等材料外,還布置了立體的小山、小樹林、小池塘、草地等場景,在“空中”懸掛“小鳥”“白云”,使語言區呈現出立體效果的景觀圖,拓展幼兒的講述空間。還有,在角色游戲中自然交流能夠快速推進幼兒的語言發展。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能盡情釋放自己的情感,愉快地與同伴交流。作為交流的工具,語言始終伴隨著幼兒游戲的過程,而角色游戲是幼兒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最佳途徑之一。
開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方式是多樣的,情境創設不僅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使幼兒的語言學習更具趣味性。可見,通過創設多種情境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語言交往氛圍,能較好地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環境的互動作用,讓幼兒在融洽、愉悅的氛圍中快樂、自主地表達表現。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和學習教育實踐證明,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言語交際和言語調節能力等均處于“整蓄待發”的階段,只需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幼兒語言及閱讀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在各個區域角中老師都會讓孩子的語言得到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與周圍環境和人際交往中發展的,因此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練習說話的機會,增加了幼兒間的交流。在區域活動中需要幼兒互相商量配合,這樣就需要使用大量語言。
(一)美工區中,幼兒剪剪貼貼,做做玩玩,從中接觸和學得最多就是動詞“拉”“折”“剪”“貼”“轉”“翻”“撕”“壓”“疊”。因為這些詞均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幼兒不但在邊動手操作邊自言自語中學習,而且還可以在互幫互助中教給其他幼兒這些詞,起到了相互交流作用。當幼兒做完手工后,將作品擺放成“動物園”“我們的家”等布置成一個主題,啟發幼兒根據主題編個美麗的故事或說一段話,讓幼兒手中的作品“動”起來。
(二)建構區中要求幼兒的合作能力。幼兒要一起動腦筋,商量怎么玩,需要什么輔助材料等,并啟發幼兒在活動中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活動后再告訴其他幼兒建構區可以做什么,大家如何搭建的。有時幼兒邊玩邊交流,用一句話或一段話講述自己參加區域活動情況。幼兒十分樂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在不經意間增加了孩子說話的機會,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娃娃家中,幼兒一起玩著角色扮演的游戲,從而幼兒能接觸和學到、用到不同場景運用不同的語言交流。在娃娃家游戲當中,可以請幼兒玩《做客》的游戲,這樣幼兒可以從中學習并知道運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請幫我”“謝謝”“請坐”“請喝茶”等。
正確的示范和有目的的練習是幫助幼兒正確發音和克服語言障礙的基礎。活動區為幼兒提供了正確發音的語言環境。在語言區,幼兒可以跟著錄音機學習講故事,朗誦兒歌等等。對于一些內向的幼兒,他可以對著玩具輕輕訴說,我給予關注和輔導,利用榜樣的作用,正確示范和有目的的練習,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改正不正確的發音和克服語言障礙。在語音區,我利用活動區要求幼兒在其他區域用普通話與同伴交往,學說短句和使用禮貌用語,平時敢于在集體中講述。幼兒在活動區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娛樂,完全沒了課堂上的拘束和害怕。為了讓幼兒在模仿發音的情景中邊玩邊學,接受我的隨機指導,我設置了形式多樣、貼近生活的區域活動,如聽說游戲“奇妙的口袋”活動,我在玩具區放了一個大口袋,內裝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幼兒摸一個玩具,說一句話。貝貝摸出一輛汽車說:“這四汽車。”我及時給予糾正,貝貝很快就掌握了正確的發音方法。在“娃娃家”蕊蕊“吃”完了飯,要求怡琳把餐具收拾好。怡琳說:“你寄己拿過去。”我會立即以媽媽的口吻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好寶寶。”在我和小朋友的幫助下,怡琳很快學會了正確的發音。
家庭是幼兒從小生活的場所,在家庭中,幼兒在感受到關愛的同時,也在學習父母的行為方式。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教會幼兒管理自身的生活,如果家長自身都無法調整好生活規律和狀態,幼兒也很難學會堅持,更無法提升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在幼兒的眼中,父母的任何舉動和行為都會作為模仿對象,一旦家長之間經常方式矛盾,控住不住自身的情緒,幼兒在今后面對同樣事物時會采取父母的解決方式,將對幼兒控制能力起到消極的作用。家長之間一定要保持和睦相處,要學會以理服人,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促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身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隨時發現身邊任何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和事物來提高和發展其語言能力,為幼兒創造有利于語言發展的條件。在良好的氛圍中,讓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想說、敢說、會說、能說、喜歡說”的“快樂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