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芹
摘 ?要:縱觀當前教育形式,教學設備不斷更新,教學方案不斷完善,教學資源逐漸豐富,教學理念日益提高,理應語文教學課堂也是精彩絕倫的。但是有一些教師仍然保持著舊一套教學風格,沿用老式教學方法,即口頭式的教育。這樣的課堂上,老師喋喋不休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在座位上看似在認真聽講,心里卻可能沒有用到課堂上,耳朵里聽到的是老師的聲音,大腦運轉的卻可能是另外的問題,課后老師所講的內容也沒有幾個人可以記得住。這樣的課堂不僅效率很低,而且在無形之中浪費了財力人力物力,更浪費了學生的大好年華。青春就那么幾年,因為課堂的沒有效率而導致學生學業的荒廢,這其中有學生自身的問題,更有教師的責任。所以想要在語文教學課堂上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真正學的到知識,這是教育界一直以來研究的問題,也是普遍語文教師該思考的問題,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思維
一、教師培養創新精神,開創教學新模式
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視覺的創新,因為學生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對于新的事物會下意識的感興趣,會留意觀察新設備,課堂上不斷的變化著視覺感受,學生注意力就集中到設備上,接受知識的時間也會很長,而且通過新媒體展示給學生的知識學生會更加記憶深刻。一味地堅守舊的教學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說是落后的,不適用當代社會教育的方式,不會變通不會創新的任何一種組織都會被淘汰,或者被擊垮。二者對比可知,教師必須要培養創新精神,在課堂上開創新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更加輕松的學習。
二、增加課堂互動次數
學生群體中有一些性格內向,不愿意就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舉手發言。而教師因為要照顧所有的學生,就有可能忽略那些總是保持沉默的學生。還有些同學有著聰明的大腦,卻沒有放到學習上,對于這一類學生老師也有可能沒有做到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態度至關重要。這時老師鼓勵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不但學生自己要發奮圖強,教師也要給予課堂上的指引。學生才能挖掘自己的潛力,在語文學科上多下心思,爭取打造成自己在語文課堂上的優勢。但是如果讓以上兩類學生任由發展下去,這類學生就會對課堂沒有興趣失去對課堂的專注度,一但不再關注課堂的內容和進度則失去了汲取知識的機會,語文教學對于他們而言也便成了形式而已。針對這類情況,教師要在課堂上多提問這類學生,吸引他們對課堂的關注度,讓他們融入課堂,跟著課堂的腳步走,跟著老師的腳步走。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照顧到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公平學習,公平接受教育。
三、加強課內外聯系,課堂與生活貫通
語文課堂離不開生活,語文課堂傳授的知識也是來自于生活中學者的精煉凝華。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閱讀活動,讓學生時刻擁有對閱讀的期待,并且保持永久的閱讀興趣。這樣更有利于對課堂所學習到的方法運用于生活之中,進而轉化為一種自身能力。教師要在閱讀活動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結合課內閱讀的心得進行課外拓展和再創,加深對課內文本知識的解讀與理解提升,進而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多提出有關于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增加課堂的多彩性,吸引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提出怎樣解決學生早戀問題這一類敏感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語文教學課堂就不會死板,不只是書本知識的討論,氣氛也會顯的生動有趣。
四、適當組織文娛活動
語文課堂本來就是活躍的多彩的,形式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很難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語文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多舉行有關于語文知識的競賽,比如主題演講、讀書觀后感交流會、辯論賽、演講比賽、課本劇表演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放松一下,可以舉辦一些娛樂活動,比如集體看電影、唱歌比賽、掰手腕比賽、猜謎語競賽等。這樣不僅讓學生放松了身心,而且語文知識也有涉及,可謂一舉兩得。
五、教師在課堂上要融入感情
老師的個人水準可以影響學生的情緒,如果一個老師語言表達很有吸引力,就會吸引學生的興趣;反之,學生也會對課堂氣氛無所謂,甚至反感。所以對于老師的能力要求只高不低,老師必須有足夠的方法博得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的目光投向老師,耳朵傾聽老師的聲音,大腦跟隨老師問題運轉。教師教課要投入感情,要對所講課文有深刻的情感理解,真實的表達出作者的心意,這樣的課堂才會真情流露,感染學生的心境,對知識也會更加深刻。
總結:語文學習就中國人而言是一輩子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用到語文學科上是再恰當不過了。而學生時代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是日后人生發展的根基,語文能力過不了關,學其他的知識便連理解都會成問題。而學生時代吸取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語文課堂教學,所以說語文課堂是否高效,就間接決定了人生的走向問題。毫不夸張的說,語文課堂對人生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語文在高考中是三大主科之一,分值最高之一,而且現在還有語文高考成績繼續增高的趨勢。因此,為了孩子日后的發展,教師連同家長必須從課堂著手,通過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走向孩子人生巔峰的第一步。我相信,只要家長教師心連心,就可以為孩子創造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