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
摘 要:青春期是塑造個體心理、個性、智力、體魄的關鍵時期。處于青春的的學生,身心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容易敏感、焦慮、自卑、叛逆,由于我國國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許多學生在小學高段就會進入青春叛逆期,在青春叛逆期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可以幫助緩解青春期焦慮,平復叛逆心態,讓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高段;青春期;叛逆期;心理疏導
青春期泛指兒童生長發育到成年的過渡階段,一般在10-20歲左右。進入青春期后,身體發展迅速,生活環境和社交內容、活動內容等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介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過渡階段會讓他們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叛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之一。
一、幫助樹立理想,做好健康教育
理想是個體為之奮斗的目標,是成長的動力。沒有遠大理想的學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問題會更加嚴重。因此,學校要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終身的遠大理想。比如,通過思想品德課向學生普及理想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組織班會活動,讓學生講述自己未來想要做的事情,理想是什么,打算如何實現;定期開展名人故事講堂,利用名人和英雄故事的榜樣作用對學生進行引導;在班級布置方面也可以下一些功夫,張貼一些勵志的名言警句、偉人畫像等......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樹立理想,讓學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情操、有良好作為的人,通過課堂引導和課外引導鞭策學生樹立理想,并為之奮斗,將精力都放在理想目標上去。
另外,針對青春叛逆期學生的困惑,可以開展課堂教學的干事來引導學生。比如,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從學習、生活、心態、社交等問題著手,有針對性地掌握不同學生特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手段展開心理疏導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等。比如,可以利用視頻、故事、插畫、游戲創設相關情境,讓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具趣味性,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避免枯燥乏味,缺乏創新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重視溝通交流,充實課余生活
作為在校內與學生日常接觸交流最密切的人,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和發展動向,當發現學生有不健康的心理行為或異常傾向時,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教育。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叛逆心理,自認為是大人,對于老師的管理和家長的說教有嚴重的抵觸情緒。所以,需要教師進行耐心的引導,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溝通交流方式。比如,杜絕呵斥訓責;不發火大聲說話;談話時多聽取學生的想法,避免總是圍繞學習、分數、等;進行談話時將自身置于和學生平等的地位,進行平等交流;選擇合適的場所和地點……民主化的交流方式和溫柔的態度以及耐心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理解,也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西歐跟人讓心理疏導的成效更顯著。
同時,學校可以組織多元化的活動,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發揮自身特長,培養興趣愛好,以此來轉移注意力。比如,組織不同季節的運動會、開展各類興趣小組、組建校內合唱團、成立舞蹈隊、開展美術展等,還可以針對小學高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身心發展特點開展一些輔助性的校內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既可以分散多余精力,豐富課余生活,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
三、家校聯合教育,爭取家長配合
對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密切配合。針對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未能引起重視進行及時干預引導,或認為不重要,不需要多加干預。研究發現,學校中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在青春叛逆期教育方面,并不具備相關意識和知識,同時因為平時工作忙碌,時間緊張忽視了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心,單方面關心成績。有些孩子因為青春期叛逆會與家長產生口角紛爭、頂撞家長不服管教等,家長只會采取打罵、指責的方式,完全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輔導。
針對青春叛逆期學生的教育問題,只有家長和學校、教師共同努力,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家長會、家訪等機會,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告訴家長如何和孩子溝通和交流,告知要多鼓勵多肯定,用表揚和贊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看到孩子不同的一面,在教育時要注意場合,用朋友的身份去溝通,多聽多給參考意見,少批評。只有這樣才能夠拉近和孩子之間額距離,走進孩子內心,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幫助孩子走過這一迷茫的階段。
綜上所述,青春期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是成長的關鍵階段。學校和教師應采取積極手段,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引導其為了理想不斷奮斗,開展多元化的校內活動,豐富其課余時間和精神世界,同時還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家校共同努力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景東成.小學高年級學生青春期心理輔導教育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No.688(32):29+35.
[2]袁月陽.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J].進展:教學與科研,2019(8):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