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 ?要:在新課標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課程培育的重點逐漸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公共參與素養作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對政治課程目標實現、學生健康發展以及民族政治建設等方面皆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在實際的高中政治課程中,部分政治教師并未明晰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使得公共參與素養培養出于缺位狀態。對此,本文將對高中政治課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實踐進行探析,以促進高中政治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政治;公共參與素養;培養實踐
前言
公共參與素養作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又含納公共參與知識、公共參與意識以及公共參與能力等多方面內容,三者屬于相互關聯與前后承接的關系,參與知識是參與意識形成的前提,參與意識則是參與能力提升的導向,在三者共同的推動下,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提高。對此,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高中政治公共參與素養培養進行探析,旨在通過激發學生意識情感、豐富學生知識理論以及提供實踐路徑的方式,推動學生公共參與知識、意識以及能力的提升,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目標。
一、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使其轉化為公共參與素養的內在動力
情感即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外在表現,是推動學生公共參與意識成長的內驅力。在高中階段,學生的三觀正處于高速發展形成階段,該時期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極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高中階段,影響學生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同學以及家長等多個層面,其中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影響力更大。對此,在激發學生情感時,應當注意:一是和諧師生關系形成,側重于通過提升學生對政治教師接受度的方式,調動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二是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與豐富性亦是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重要影響因素[1]。
例如:教師在講授《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時,情感激發流程如下:首先筆者借助可以時間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活動,針對于這一課時,筆者溝通的范圍包括生活狀態與感受、學習生活體驗以及物資生活節奏等多方面內容。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情感溝通的達成,推動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還能夠將“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引入到學生的腦海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其次教學活動組織,針對這一課時,考慮到筆者班內學生借助高中政治課程的時間偏短,正處于興趣激發的關鍵時期,筆者側重于采用合作探討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提出相關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時代意味著什么?”“社會矛盾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集體意識,為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激發創造條件。
二、遵循掌握認知規律,令其轉變為公共參與素養的理論基礎
高中政治教學的對象是高中生,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落實教學活動,用以保證課程教學流程與學生思維活動具有極高的貼合度性,才能避免學生產生思維跳脫的情況,促進高中政治知識內容的有效傳授。
例如:教師在講授《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時,認知規律遵循流程如下:首先筆者先結合班內學生的思維模式,構建了相應的思維導圖,具體表現為首項的收入,第二項的收入主體,即國家、企業以及個人,第三項為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即按勞分配為主,多種方式并存。在具體教授的過程中,筆者亦會以該思維導圖為導向落實教學活動。其次教學實踐,針對該課時筆者組織了角色扮演活動,側重于引導學生分別扮演“國家”“企業”以及“個人”等角色,引導學生就“一個億的經濟活動”展開探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將自身所得進行刻畫,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對社會公共構成的認知,推動學生公共參與知識的成長。
三、開展相關實踐活動,讓其轉化為公共參與素養的實踐手段
實踐是將學生公共參與意識與知識落于實處的重要路徑,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提升。以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為導向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課內實踐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兩個層面[2]。
例如:教師在講授《文化傳承與創新》時,實踐活動組織流程如下:首先課內實踐活動,筆者側重于以問題為導向組織探討活動,如:“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這些文化遺產體現了怎樣的文化?”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課后實踐活動,筆者側重于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如“國家”“個人”等看待自己收集的民族傳統文化,如“民俗”等,用以推動學生思維的擴散,促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參與素養主要由于公共參與知識、意識以及能力構成,在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時,應當從上述三個層面出發,通過提升三個的方式,推動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林雪城.道德與法治課公共參與素養培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12):13-14.
[2]籍忠華.學生公共參與素養探究[J].新課程,2020(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