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茹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且給我們的生活帶領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通過五方面:提高教師的網絡素養、加強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實現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提供人文關懷、精心設計網絡德育活動等來強化德育教育,提升學校德育的教育質量,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網絡;德育;教育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環境給學生的思想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與學生這一主體結合的過程中,將“雙刃劍”的特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善用網絡的學生從網絡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大大擴展了知識和視野,這些是教師在課堂上無法給予的。但另一方面也有學生淪為網絡的奴隸,在網絡的驅使下,走進黑暗的深淵。
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這些沖擊是學校在德育工作上面臨的挑戰。那么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如何駕馭、使用網絡環境這把“雙刃劍”?如何創新在網絡環境下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既是當務之急,也成為學校每個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一、提高教師的網絡素養,強化德育教育
教師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學校開展網絡德育的必要條件,是學校能否真正實施網絡德育的關鍵性因素。教師一定要意識到,當我們喋喋不休地討論網絡的利弊時,網絡已經征服了學生的心,而作為以傳遞知識、信息為己任的教師,信息素養卻落后于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信息社會格格不入了。
有部分教師對網絡的認識過多地停留在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上,習慣于用反面事例論證網絡的弊端。如果教師觀念不更新,必然會導致行為上的障礙,會對學校網絡德育產生排斥心理和抵制行為,那么,教師引領學生觸網就會變成空話。因此,學校開展網絡德育工作,轉變觀念要先行。教師要意識到網絡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象征,是未來個人學習的有效途徑,更要意識到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教師網絡信息素養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教師要將學生帶進網絡世界,就要與學生共同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我們教師網絡德育信息素養刻不容緩。
二、加強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 ?強化德育教育
對學生加強網絡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明白上網的意義,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正確取舍網絡信息。網上信息內容復雜。既有科學、進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同時偽科學、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動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如果放任學生在網絡世界中馳騁,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就會在網絡中“迷航”。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用網絡資源,并教會他們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內容。例如,有的學生分不清網絡中的真實與虛假,把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到處傳播;有的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反動、暴力甚至色情的內容等。這時,教師要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提取信息,還要學會用正確的觀點去分析信息,辨別是非,去偽存真,分清精華與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網絡信息。為了幫助大家正確使用網絡信息,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與中學生學習生活有關的比較好的網址,讓上網的同學學會如何運用網絡去實現自主學習。
三、實現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強化德育教育
德育實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或者說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這里的對話是指師生雙方各自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和溝通。有不少德育工作者認為網絡德育更多地表現為學生與計算機的人機對話,師生雙方處于準分離狀態,實際上這并非網絡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是傳統的物性化、非人性化德育理念在進入網絡時代條件下的一種新的表現形態。網絡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隱蔽性,可以為師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溝通、進行心靈對話的互動平臺。學生可以通過QQ、微信、E-mail等方式,在師生互不見面的情況下把自己在公開場合難以表露的心里話告訴老師,使教師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實現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消除心理隔閡,從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提供人文關懷,強化德育教育
德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德育的目的應該是人,是需要關心、需要呵護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學生。網絡在對學生人文關懷方面具有區別于其他德育手段和工具的獨特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破時空限制。教育場所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二是貼近學生生活。方針政策和道德規范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都可以與學生生活中的人和事聯系起來,并以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數字化信息呈現在網頁上,具有較強的情境性、趣味性,使師生雙方都意識到德育就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三是拓寬了服務渠道。學校采取主動關心學生的姿態,在有關的網頁上征求學生對學校各部門工作和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學生的監督,及時進行決策更新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進。
五、精心設計網絡德育活動,強化德育教育
設計網絡德育活動應克服傳統德育的那種單憑純粹的理論教育實行的方式,將德育的內容穿插、滲透到別的內容中,使中小學學生輕松地在學習娛樂中得到啟迪,受到教育,從而樹立準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良好的網絡道德修養。所以我認為網絡德育活動應該是形式喜聞樂見,內容豐富多彩,看法新穎獨到、參與面廣、操作性和互動性強的活動。比如:在教育學生如何準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和集體的利益時,利用課件展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司機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三個人在加油站避雨,一個是正在生病的老太太,一個是以前救過司機命的醫生(會開車),一個是他的最喜歡的偶像。司機開的車只能載一個人走,他該怎么辦呢?讓學生討論,并將他們可能給出的解決方案預先作成課件,生動直觀的告訴學生如何處理各種利益沖突,選擇出最恰當的方案,從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
總之,21世紀將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網絡時代,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特點,及時更新德育觀念,調整德育內容,用科學、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學生,用文明、道德、優良的環境規范學生,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一個新的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在新的形式下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黎巍的《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
[2]劉錫楷的《淺談網絡發展對小學德育教育的影響》
[3]秦秀鳳的《淺談網絡背景下的小學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