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摘 ?要: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和軍隊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也難以達到基層維修崗位需求和專業技能型士官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文結合當前軍隊院校教學改革的趨勢,立足自身專業特點,探索了項目任務式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效果良好,效益明顯。
關鍵詞: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維修;
隨著先進技術在國防施工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工程機械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對維修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培養維修人才的方式應適應崗位需求,對接崗位需要[1]。為此,工程機械維修專業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了以“項目任務式”為核心的維修專業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培養的學員具有“寬基礎、厚理論、強技能、高質量”的特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實施背景
傳統職業教育模式是重在向學員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強調專業知識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教學上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但忽視了對學員操作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2];強調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員為中心,教員教什么學員就學什么,忽視了學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在教學方法上常采用“填鴨式”,教學進度上齊步走。從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突出表現為學員理論學習興趣不高、知識理解不到位、技能掌握不熟練、崗位適應性較差。
而目前基層維修崗位需要的是具備扎實專業技能的維修技術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過硬的專業技能。因此,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
二、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實際是項目式—任務式兩個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3]。
任務式教學。以教員為主導,學員為對象,要求學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員指定的任務內容。通過合理地將理論課教學內容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并強調理論的實際應用性,而非純理論的灌輸。
項目式教學。以學員為主體,教員為輔助,在任務式教學的基礎上,綜合前期理論教學內容,3~5個學員為一組,要求學員在相對靈活的任務時間內,在開放的實踐條件下,完成預定的項目目標。實踐項目任務內容和完成形式可由教員或學員自主確定,項目內容一定是與崗位實踐或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最好能夠結合故障維修案例,讓學員真正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過程帶來的快樂,激發學員進一步學習和創新的意識,也達到了全面培養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綜合能力的目標。
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以教員為主導,學員為主體,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知識有機融合,以具體任務目標為牽引,按照“知識初步認知+知識接受理解+知識實踐運用+能力拓展提升”螺旋漸進的學習規律,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指導學員開展實踐操作,凸顯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引導學員自主探索任務完成方式和方法,最后通過創新評價總結方式,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效提升。
三、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課程選取及介紹
工程機械柴油機課程主要學習工程機械柴油機基本構造、工作原理、維護保養和故障排除知識,培養學員使用、維護與維修的能力,對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以該課程中“氣門間隙調整”為典型課例,探索“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在本專業的創新應用。
2.教學準備
(1)學情分析
“氣門間隙調整”是該課程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維修專業學員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可操作性強,操作難度適中,知識前后聯系,具有鮮明代表性,適合探索“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該部分內容與實裝聯系緊密,與崗位需求對接密切,能夠維持學員的學習的注意力,通過進一步針對學員喜歡動手操作的特點進行創新實踐,能夠保持學員學習興趣不流失。
學員在學習該內容之前,通常學習過機械基礎、機械識圖等專業基礎課程,懂得一般的機械原理;學習過柴油機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柴油機基本術語表示和工作循環;學習過配氣機構的結構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配氣機構的零部件組成和安裝位置,這都為該部分內容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學員對氣門間隙可能造成的故障問題、故障機理、調整方法等不甚了解,也是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
(2)教學設計
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需要按照“以學員為主體、以教員為主導”指導思想,弱化教材的“教學材料”特征,強化教材及教學資源的“學習資料”功能,按照“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以問題為中心構建工作任務。在學習實踐中,學習并不是漫無目的,而是需要圍繞預先設定的問題進行。這些問題是任務中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其中包含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問題解決過程也就是相應的認知和技能獲取過程。
在本課例中,提取“什么是氣門間隙”“為什么調整氣門間隙”“怎樣調整氣門間隙”3個主要問題牽引教學過程,形成基本教學思路,具體學習氣門間隙認知、配氣相位、氣門間隙調整的知識,培養氣門間隙調整的能力。
(3)活頁教材
活頁教材是基本教材的重要補充,通常以單個任務為單位,以活頁的形式將任務貫穿起來,強調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基礎上的實踐和應用,培養學員掌握一定理論的基礎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用于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多體現以學員為主體的前提下,加強教材和學員之間深層次互動[4,5]。
本次課圍繞“氣門間隙調整”,按照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以完成任務為目標,以思考問題為引導,以相關課程知識鏈接為支撐,以動畫視頻素材為補充,創新教學方法手段,靈活教學組織形式。
3.教學實施
(1)情境創設
學習情景是工作任務和問題發生的基礎性因素,是任務實施和問題發生的必要條件。結合崗位需要,參考故障案例,創設“裝載機動作無力、排氣冒黑煙、氣門室異響”的故障現象,引發學員思考分析,得出“氣門間隙不正確”的初步結論,明確“氣門間隙調整”的主線任務。
(2)任務分析
圍繞任務目的進行分析,引發“什么是、為什么、怎樣做”的思考,總結得到學習氣門間隙概念、配氣相位、調整方法等知識技能的必然需要,進而明確學習目標。
(3)相關知識學習
教學環節1:根據學員自學能力,結合課程學習需要,提前布置“什么是氣門間隙”的自學任務,引導學員主動學習、自主思考,首先從概念層面認識氣門間隙的基礎知識。
教學環節2:立足教學保障條件,組織學員現場查看氣門間隙位置和大小,實現從理論認知到體會認知的深化提升,解決“什么是氣門間隙”的問題。
教學環節3:引入配氣相位的概念,引導學員思考討論“表示氣門啟閉時刻”的合理方法,得到用曲軸轉角表示“氣門啟閉時刻及持續時間”的基本方式。
教學環節4:引導學員思考“每個工作循環所對應的曲軸轉角大小”,結合實裝柴油機半剖模型,分析得到“進氣提前角、遲閉角,排氣提前角、遲閉角”等概念,認識氣門的實際工作過程,為后續分析氣門調整方法奠定基礎。
教學環節5:結合配氣相位的知識,進一步進行小組討論,提供拓展知識鏈接,分析“氣門間隙過大或過小”對柴油機工作狀況的影響,回顧故障案例,解決“為什么調整氣門間隙”的問題。
(4)任務指導
教員指導說明“氣門間隙調整”的基本原則,講解示范“氣門間隙調整”的常用工具和步驟,幫助學員獲得氣門間隙調整的基本技能,初步解決“怎樣調整氣門間隙”的問題。
(5)任務實施
教學環節1:明確任務工單,利用實裝教學條件,組織學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實施。
教學環節2:小組成員進行思考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氣門間隙調整”的方法,實現理論實踐的深度融合,培養學員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創新的能力。有的小組進行逐缸調整,按照1到6缸、先進氣門、后排氣門的順序進行調整,期間多次搖轉曲軸,費時費力;有的小組進行兩遍調整,只搖轉曲軸一次,較快較好完成所有氣門間隙的調整。
(6)評價總結
教學環節1:各小組分享任務實施過程,對照評價標準完成自評和小組互評,自評查找問題,互評查找不足,實現“組內互學互助、組間競爭提高”良好局面。
教學環節2:教員對學員任務實施過程進行評價,對比不同調整方法的優缺點,總結得到氣門間隙的常用調整方法——兩遍法,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引導學員實現操作能力的升華,最終解決“怎樣調整氣門間隙”的問題。
四、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的反思
為驗證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對同專業、同年級兩組不同學員(每組8人)進行了試驗驗證。對A組學員授課時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按照“教員講授指導、學員聽講練習”的思路進行授課;對B組學員授課時采取前述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整體授課時間均為90分鐘。
課后,按照統一標準,采取理論測試(15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技能考核的形式對兩組學員進行針對性考核,具體成績如下表所示。
從成績分析和考核過程來看,B組學員成績要明顯優于A學學員。具體表現為:B組學員對氣門間隙的認識更清晰,對配氣相位的理解更深入,對氣門間隙調整的方法掌握更牢固,對操作步驟的掌握更熟練。
分析原因,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通過課前自學、問題引導、分析討論、實踐驗證,充分調動了學員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增強學員學習過程的參與度,有效加強了學員對知識的實際體會和感悟,形成了有效“情景記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員對知識的接受處于被動地位,要求學員通過記憶、理解實現學習,隨著授課過程的推進,學員課堂專注力下降,學習興趣降低,實際體會不深,最終造成教學效益不高。
參考文獻:
[1]. 高職汽修專業“任務導向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研究與探索[J]. 劉建美. 職業技術教育. 2010,31(29):54-57.
[2]. 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探索[J]. 王皖發. 教育科學. 2012(5):92-94.
[3]. 基于項目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 李磊,周宏根. 中國電力教育. 2014(27):69-70.
[4]. 活頁式教材設計及應用探索與實踐[J]. 陳高鋒,付建軍.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0(5):26-27.
[5]. 類型教育視野下職教教材的定位與實現策略[J]. 陸俊杰. 職教論壇. 2019(10):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