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穎
摘 要:信息技術的使用是否能夠促進學前教育效果的提升、是否能夠切實提高兒童各方面的發展,與家長、教師等重要他人的參與密不可分。具體而言,在兒童與信息技術的交互過程中能做什么?本文重點關注國外的實證研究,以期通過科學的、可重復的研究成果來回答這個問題,為國內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學前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利弊
引言: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化的一種教學資源,將其運用到學前教育中可以為幼兒提供直觀動感的學習情境,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形成良好的人機互動,拓展幼兒的思維,對幼兒的學習大有裨益。
一、問題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美國、新西蘭等國家相繼發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用以支持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例如2016年,美國教育部和衛生公共服務部聯合發布《早期學習和教育技術政策簡報》,以促進在家庭和早期學習環境中適當地使用技術;[1]2017年,新西蘭教育部在發布的《數字技術》文件中指出兒童在早期學習新技術將會使他們為數字未來做好準備,并開發了將技術應用于教育中的課程;2012年,我國教育部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文件中提出要“針對學前教育建設各類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及推動幼兒園基礎設施、軟件工具和應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全面提升”。雖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推進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中應用的政策文件,并啟動了相關項目,但早期學者對于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大多持質疑態度,認為在學前教育階段就讓兒童接觸技術不利于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例如,曾任全美幼教協會(NAEYC)主席的大衛·埃爾金德(DavidElkind)明確表示,幼兒階段不適宜使用計算機;2000年,美國兒童聯盟成員科琳·科德斯(ColleenCordes)和愛德華·米勒(EdwardMiller)在聯合發表的《機器保姆:對兒童使用計算機的批判性觀點》報告中表示,雖然計算機正以深刻和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兒童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但是計算機給兒童帶來的潛在危害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這些危害涉及身體、情感、智力以及創造力等方面,因此他們堅決反對在幼兒階段使用電腦。除了學者們的反對聲音之外,幼兒家長們也擔心在學前教育階段使用信息技術會對幼兒視力發展和行為習慣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學前教育階段信息技術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
在國內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速度很快,但是依然存在不足,表現為學前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平衡。主要反映在信息技術使用率不高、使用具有科目特異性、使用目的單一等方面。研究顯示,不同教學活動的信息技術使用存在差異,90%語言類的教學活動都運用了信息技術,而健康類教學活動運用信息技術的比例僅為20%。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應用主要為創設情境和直觀演示服務,但用作自主探究策略的比例較小(1.81%)。同時,信息化媒介在課堂中的使用還存在以下問題:僅用于知識講授、教學模式過于固定、教學策略單一、問題缺乏啟發性、教學評價有效性低、軟件界面易用性差等。因此,在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時,更應大力發展教育資源,創造更多適合不同科目的教育資源。比如,對于健康類教學活動,虛擬現實技術就能夠發揮其作用,將健康知識以更為真實的方式呈現給兒童,兒童能夠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學習知識與活動身心。同時,信息技術的服務目的應當多元化。
(二)提升幼兒教師的信息素養
目前,國內幼兒教師普遍認為信息技術更適用于科學(含數學)、語言和藝術課程,而用于社會和健康課程較少。同時有調查研究顯示,幼兒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意愿較強,但實際使用現狀還有待提高。有研究者認為,幼兒教師的信息素養已具有一定的基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教學掌握情況較好,但適應當前新形勢下的信息化教學(如微課制作、在線網絡教學、移動教學環境中開展教學等)存在明顯差距。幼兒教師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育教學時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先進設備使用不當、教育資源無法獲取與分享等,這都需要專業的教育技術人員協助與指導。
結束語:
總之,將信息技術用于學前教育中,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教育規律,它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多元化、立體化的情境,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實現教師自我價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明.信息技術與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有效整合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8-9.
[2]黃倩瑜.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學前音樂課程中的意義和使用[J].北方音樂2018,38(21):183+185.
[3]晏忠敏.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特點與問題[N].貴州民族報,2018-08-08(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