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清
摘 要:地理信息化教學是將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應用到日常的地理教學中去,為地理教學提供資源與技術支持。高中地理課中教師也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同時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直觀呈現,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良好的鍛煉。本文將從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信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課程改革的相關問題漸漸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其中,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決定著是否能夠對高效課堂進行構建。除此之外,在高中教學階段地理教學越來越重要,立足于此,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對信息資源進行歸納,之后對信息技術使用的條件進行完善,進而對其進行使用,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擴展地理學習資源
在高中地理課上對信息技術進行運用,可以拓展學習資源,讓學生的地理知識更加豐富。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對更多教學資源的開發,幫助學生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開拓視野。信息技術將各類地理信息轉化形成立體的、生動的圖形,讓學生形成直觀的知識認知,提升了地理知識本身的魅力。
(二)促進學生對地理規律的理解
信息技術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規律。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用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呈現地理規律,就是可以在多媒體上用動態的方式進行展現,如地球的自轉規律以及公轉規律。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將地理現象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展現分布的規律以及特征,包括時間、空間等維度上的內容。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更加直觀以及立體的思維模式,構建出更加完善的地理體系。
(三)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重難點的突破
地理知識相比于高中階段的其他學科,抽象性還是比較強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以及想象力,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更加全面。在高中地理課上僅依靠教師的講授,部分學生無法對知識進行吸收消化。信息技術可以將知識點以圖片、視頻和課堂授課相結合的方式來展開。教師可以在課前深入分析教材,針對其中的重難點,在網絡資源中搜集有用的教學資源,然后融入到課件中。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軟件操作能力、對教材的挖掘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的措施
(一)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進行提升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需要教師具備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因為在如今的教育時代中,教師雖然不是整體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但是其卻是課堂的主導者,想要對高中地理高效課堂進行構建,教師就需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而如果連教師自身都不具備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那么整體的教學目標也就很難完成。
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正在飛速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在漸漸完善,在這一時期下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同時學校方面也應該嚴格要求教師,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當教師具備專業素質,學生自然也就具備學好地理這一學科的基礎條件。而提升教師展業素質的過程,也要求教師必須要了解如今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對信息技術的了解與學習,提高對信息化技術進行應用的能力,從而對信息課堂進行構建。
雖然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界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但是其仍然屬于新的事物,相比較于國外,我國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還不夠高,所以教師不能夠滿足現狀,而是要不斷地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學習,從而對高中地理的整體教育體系進行完善,發揮信息技術的基本價值。此外,學校方面也應該充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問題,為教師提供合理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機會,如此就可以讓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不斷加強學習,為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良好實踐打下基礎,進而構建高效課堂。
(二)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學生對地理規律的理解
教師在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有必要加強學生對地理規律的理解,如此才能夠使教學過程具備效果。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已經具備一定的難度與專業性,而信息技術的應用雖然可以促進學生對地理規律的理解,但這一切的實施還有賴于教師的意識提升,加強引導。
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對信息技術的直觀性進行應用,從而用更加清晰的方式對地理規律進行顯示,讓學生對其進行細致的理解,同時通過多媒體動態了解地理的各個知識,無論是地球的自轉、公轉問題還是我國相關地區的山川地貌,都可以包括在其中。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師還應該保證信息技術應用的生動性,對地理的分布規律特征進行展現,從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立體的思維模式,對地理體系進行構建。
(三)在信息化技術支撐下探究高中地理課堂互動設計
信息化技術不僅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更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從課程內容的編排到教學理念的更新,甚至到教學手段的多元豐富,都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在信息化技術支撐下來探究高中地理課堂互動設計,既要看到高中地理課堂互動設計所體現的時代要求,也要看到其所蘊含的地理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
以《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例,這章的內容本身就有很多信息化技術手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實踐,探究高中地理課堂互動設計。如GPS的應用,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拓展筆者以手機定位、滴滴打車、共享單車這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作為GPS應用的互動設計素材,并以視頻短片制作等信息化手段來呈現。筆者借助同一個蘋果ID可以通過GPS定位不同設備如手機、IPAD的具體位置,把家人的出行軌跡通過PPT以圖片形式呈現出來,并以此來探究課堂互動設計。有學生馬上就分享了父母掌握自己外出情況的經歷,結合問題探究與GPS工作原理,通過視頻動畫與課堂互動,筆者與學生共同完成了一節生動又有趣的課堂互動課,使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GPS的應用價值與意義。
綜上所述,如何對傳統教學進行改善,完善出具備創新性質的教學過程,決定著教學是否能夠達到我國教育部門規定的課程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高中地理教師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具備先進性,唯有如此,才能夠對高效課堂進行構建。此外,學校方面也應該充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問題,為教師提供合理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機會,保證整體教學過程萬無一失。
參考文獻:
[1]趙永超.談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9(13):121.
[2]徐曉秋.運用信息技術助力高中地理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