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要蓉
摘 要:青年教師畢業剛進入工作,閱歷少,工作經驗不足,理論知識有待實踐,教學科研有待提升,僅靠自身單打獨斗,自身生長難以快速有效提升專業。“師徒結對”是學校培養青年教師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實踐表明,“師徒結對”是培養青年教師的效果最為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鍵字:師徒結對;道德與法治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青年教師朝氣蓬勃,有活力,有熱情,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中堅力量,為加快青年教師成長,以老帶新,師徒結對,無疑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廣泛而又重要的途徑。在結對過程中,增加了溝通和相互學習的平臺,在實踐教學中“傳技、傳藝、傳德”,在“傳、幫、帶”亦師亦友的互助合作中共同成長。作為模仿學習,結對需要注重引領,同時尊重個性;作為提升進修學習,需要層層遞進與全面發展;作為合作學習,需要教學相長與合作共贏。
一、結對共贏之注重引領與尊重個性
作為一種模仿學習,結對過程中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引領發展示范,青年教師應有的敬畏之心、謙虛的心態。同時,有效“師徒結對”的實踐展開,也需要進行問題分析、需求分析、“師徒”特征分析。道德與法治課青年教師問題師徒結對后問題結對共贏之打破單打獨斗在結對過程中,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以及青年教師自身個性,制定指導和提升計劃。一方展現個性、潛心學習、自我反省,一方注重引領、傾囊相授、畫龍點睛,定能事半功倍。
今年在學校教研處的安排下,我校新一年的師徒結對開始,年輕有上進心的陳老師科班出身,理論知識扎實,但是她總是有一些困惑存在,如道德與法治課的新課程改革內容,教材課程標準、教材知識重難點、知識框架整體脈絡不熟,限制了她專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陳老師教師也想在基本功方面有所進步,針對自身優勢和所帶徒弟的需求,師徒共同探討制定教學工作計劃,能取長補短。師傅徒弟共同研讀《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引導陳老師把握整個三年教材內容邏輯,認真學習本校的五步教學法。一年下來,雖只上課了一個年級,但是對整體的宏觀把握和課程設置的理解高度已經上了一個臺階。
二、結對共贏之層層遞進與全面發展
青年教師的成長要經歷一個過程,通常有“一年熟悉,角色轉換;二年合格,看學思做;三年成熟,綜合提升;五年優秀,個性教學;八年骨干,教研融合;十五年名師,引領教育”的教師職業發展歷程。
在青年教師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從小著眼,逐步改進,模仿優化,虛心請教,同時能把握重難點,以點帶面;通過聽課——上課——說課——評課,“啟智杯”大賽——實戰——檢驗,增加“前置性備課”,對比研討學習,反復思索試驗,能舉一反三,反復調整,反復教學,與師傅及老師反復研磨議論,逐步完善。做到多聽多看、多反思、多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促進教學技能成長與培養。教學技能提升見效較快,但將做過的說出來用理性的理論表達出來又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寫教學反思、論文撰寫,提煉理論總結能力,積極參與師傅及學校課題研究,促進教科研能力成長與培養,感悟教育能力成長與培養,達到專業能力的多層次遞進,全方面發展。
在陳老師的成長培養過程中,首先,查找和模仿模仿寫優秀教案,聽課模仿過渡用詞、教材處理,模仿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講解知識點,講課的流程和設計教學活動,模仿課堂管理、把控課堂,保持學生注意力等。通過模仿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提升。在《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中通過模仿師傅的優秀教案,與師傅的反復研磨,處理好教學環節問題、活動設計問題,理清憲法與公民權利的邏輯關系,點透勞動權、教育權既是權利又是義務,控制好課堂時間,講練結合,師生互動參與等,使課堂飽滿充實、生動、活潑、有效。課后,她做好反思總結,積累素材,在此過程中體會教書育人的快樂。
三、結對共贏之教學相長與合作共贏
在師徒結對中,師傅注重引領,徒弟結合個性悉心學習,層層遞進與全面發展,在這個特殊的學習共同體中,同時成就了師傅與徒弟,是一個著眼于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又不忽視生長人性和人格的生長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師徒之間除基本的學業發展之外,興趣愛好、身體鍛煉、道德發展、思想認知、理想信念、愛國情懷等都可以成為師徒結對這個生長共同體的內容。師徒結對不僅僅是師傅與徒弟的結對,更是徒弟與師傅們、科組、學校的結對,是徒弟與團隊、學校育人環境的融合,所有主體的共同鉆研,思維的碰撞,經驗的互補,教學相長與合作共贏,為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分析初任教師的成長,同時也對影響帶教效果。
陳老師的師徒結對,不僅是與師傅何老師的結對,更是與師傅團隊、與政治學科的所有老師、與整個學習和學區的教育環境資源的結對,“啟智杯”賽課比賽中陳老師參賽的《依法行使權利》獲得提升的校內和校外資源,校內和校際交流培訓有了更多的提升機會。比賽中陳老師運用集體智慧的結晶,組織好教學,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同時,在交流磨合的結伴同行過程中提升了師徒團隊整體的素養和能力。
青年教師的培養任重道遠,師徒結對是一條無形的紐帶,聯結著師徒、科組和學校。一年多的師徒結對時間是短暫的,通過結對的平臺,教學研討的氣氛濃了,反思改進的多了,發現彼此的優點多了。在這一共同體的學習過程中,促進教師在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精神等方面的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蔡亞平;團隊帶教:基于師徒制的初任教師培養模式革新[J];當代教育科學;2018年05期.
[2]丁家富;“師徒結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參考;2010年03期.
[3]何松;“前置性備課”:師徒結對帶教新模式[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年10期.
[4]王凱;傳統師徒制在現代實踐教學中的運用[A];“決策論壇——創新思維與領導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7年.
[5](英)麥克·格爾森(Mike Gershon),黃愛麗 譯;從備課開始的50個創意教學法[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