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 楊宇星 伍文治
【摘 要】課堂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是當前學校教育最核心、最關切的問題。表現性學習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獨特的價值。課堂教學運用表現性學習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實踐策略有三種:一是創設真實情景,通過角色扮演在豐富細微之處落實立德樹人;二是聯系社會生活,通過動手制作在專注沉浸之中落實立德樹人;三是聚焦核心問題,通過代入思考在透視理解之上落實立德樹人。
【關鍵詞】課堂教學 表現性學習 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我國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課堂是學校教育實施的主陣地,是教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主舞臺。課堂教學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是當前學校教育最核心的問題。
一、對以表現性學習落實立德樹人的認識和理解
過去受應試思想的影響,我們有很多的課堂教學站位不高、格局不大、視野不寬,重知識輕素養,重教書輕育人,導致學生發展不全面、不充分。現代課堂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培育能力和品格,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現代課堂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主線、作為靈魂、作為根本任務來貫徹落實,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引進新思想,融入新方式,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尋課堂教學的新風格、新樣態。
表現性學習是基于一定的真實情景,通過比較復雜的任務或問題來引導,以公開的、可觀察的、可評估的思維或行為表現為載體,將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統整、綜合運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表現性學習是一種由知到行、學用結合、通過建構輸出實現內化和外化相統一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高品質、高效能的重要的學習方式。
融入課堂教學的表現性學習,其價值不僅體現在認可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上,更重要的是它指向高階思維和深度學習,能讓課堂學習真實發生。它能夠落實學生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品德和價值觀的深度融合、綜合平衡和有效外顯,在實現教育的可視、可評和可導性方面,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獨特的價值。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表現性學習有特定的內涵。它一是指在課堂“教學評一體化”和逆向教學設計理念下的表現性學習,以終為始,評價先于教學,評價貫穿始終。二是指與課堂教學運用表現性評價緊密結合、有效對接的表現性學習,以表現性目標、表現性任務和表現性量規為重要支撐,其中的“表現”主要是指表露、表達、扮演、操作、制作、設計、展示或分享等多種形式。
準確把握表現性學習的內涵和精髓,積極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表現性學習實踐,是通過培育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嘗試和有益探索。
二、以表現性學習落實立德樹人的課堂教學策略
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在課堂教學運用表現性學習落實立德樹人方面進行了多年的實踐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主要策略和典型實例分享如下。
1.創設真實情景,通過角色扮演在豐富細微之處落實立德樹人
角色扮演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性學習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下,按照任務要求去扮演某個特定的角色,并且按照該角色的身份、思想、言行去表現,從而增進扮演者對所扮演角色的理解。
表現性學習要求盡可能地創設或模擬真實情景。情景越真實,越容易進行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角色扮演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越能顯示其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的真實發展狀況。
實例1:英語“My body”
人教版英語(一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Unit 2 My body Lesson 2 的教學重點是要學會問詢身體的句子“Whats the matter?My foot hurts.”,并能將其運用在合適的語境中,這是傳統的教學目標。活動設計一般采用相對簡單的情景對話,安排兩個學生站起來展開對話,多組學生進行練習。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學目標還應該抓住契機落實學科育人,如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提升學生生活實踐能力,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一個好的表現性學習設計是在熱身復習、新課呈現、趣味操練等基本環節之后,加入一個綜合運用的主題情景對話,如“看望病人”。
為了盡可能地展現真實,可以把教室前面的桌椅移開,在開闊處放一把椅子,請一位男生坐在椅子上,用報紙纏繞一條腿,扮演一位因腿部受傷而正在住院康復的兒童病人小明。
情景任務1:學生扮演護士查房,問詢對話。
情景任務2:學生扮演父母看望,交流對話。
情景任務3:學生扮演同學問候,交流對話。
情景任務4:學生自主創編發揮。
在這幾組情景中,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演示如何查房、如何看望、如何問候,從而體現護士的敬業、父母的疼愛以及同學的關心。情景任務不僅考查了一些英語基礎知識、核心句型在日常口語中的運用,還因教師恰當的點撥引導、同學的及時提醒和相互啟發,在豐富細微的體驗和反思中讓學生獲得了價值觀、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等多維度、全方位的學習和提升。
2.聯系社會生活,通過動手制作在專注沉浸之中落實立德樹人
動手制作是指從知識的實際應用出發,利用身邊一些常見的、簡易的材料或物品,學生親手制作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小物件、小模型等。動手制作是一種讓學生以動手為主、手腦協調發展的學習方式。
好的動手制作設計要把所學知識內容和社會生活需要以及自身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這樣才有意思、有價值、有挑戰。在動手制作中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運用,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得以提高,綜合素養得到培養。
實例2:數學“年、月、日”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秒等時間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要求掌握年、月、日的基礎知識和相互關系,并且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熱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以上教學目標包含了明確的知識學習和育人任務,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基本完成之后加入一個實踐操作的表現性環節:雙月歷的設計制作。
月歷即一月一頁的歷書,雙月歷即兩月一頁的歷書。定為雙月歷的設計制作是考慮到任務的挑戰性和創新性。教師給每人發一張A4紙,以當前所在月和下一個月為內容,手工制作一張雙月歷。要求進行個性化設計,學會留白,在月歷上標出與自己有關的重要的或特殊的日子,在合適的位置寫上一句自己喜歡的名言或者一個重要目標,完成后在全班介紹交流,回家后張貼踐行。
這個設計制作不僅體現了知識和技能的運用,還體現了學生的展示和表達能力,它彰顯了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性,體現了課堂潤心、課堂育人的落實。
3.聚焦核心問題,通過代入思考在透視理解之上落實立德樹人
代入思考是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思維策略。它是指根據材料、故事或作品中的情景,想象自己就在現場,并且假想自己就是現場的某個人物或角色,把自己與人物或角色融為一體,進而探討在那樣的情景下怎么想、怎么做的一種思維策略。
表現性學習要聚焦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合理運用代入思考的學習方式,在浸潤感染、潛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達到理解認同,實現立德樹人的價值使命。
實例3:語文《大禹治水》
部編版語文小學二年級上冊中的《大禹治水》是一篇神話故事,主要講述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禹帶領百姓開通河道、治理洪水、造福千秋萬代的故事。除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外,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大禹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針對本篇的核心問題“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傳統的教師講授或學生閱讀很難解決,我們可以借助換位代入的表現性學習,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及其時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深度共鳴。教師可以設計三個重點品讀的點位,幫助學生理解。
課文第一段,引導學生進行代入思考:洪水如此兇猛,造成的災難如此嚴重,假如你是當時的老百姓,你會怎么想?假如你是部落首領禹,你會怎么想?你在下決心之前有過思想斗爭嗎?請把內心的斗爭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再學習禹是怎么做的。
課文第三段,可以補充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詳細故事,在理解“十三年是多少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代入思考:禹這么多年沒回家,他的母親或妻子心里可能怎么想?他的兒子心里可能怎么想?這么多年在外,現在路過家門口,有機會回家,禹真的不想回家嗎?假如你是禹的母親、妻子、兒子或者禹本人,分別說說你當時內心可能怎么想。學生表達并相互補充,教師引導,共同體會禹的有情、無私和偉大之處,探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大禹”。
課文最后一段,引導學生第三次代入思考:假如你是當時的百姓,非常感激大禹,你會對大禹說些什么?假如你是大禹,你會怎么回答?請把內心的想法寫出來,然后進行交流。最后,還要進行追問:大禹是這樣的一個人,你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通過練筆延伸、由人推己,進一步引導學生豐富對大禹英雄形象的認識,影響學生的認知,塑造學生的人格,實現教育喚醒靈魂,教育浸潤生命,教育回歸立德樹人。
本文系北京市西城區2019年度教委重點課題“課堂教學運用表現性評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9Z9)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