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怡
摘 要:“跨媒介閱讀”不僅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目標是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找出恰當的方式,使之有機整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傳統的紙質閱讀相比,跨媒介閱讀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打破了傳統枯燥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縮小學生與經典的距離感,幫助學生改變對整本書閱讀任務的認知,還原學生一個較為完整的閱讀生態。
關鍵詞:跨媒介;閱讀教學;小學低年級;繪本
一、 “跨媒介閱讀”的內涵與優勢
在“互聯網+”時代,社會上早已突破傳統單一的紙質媒介傳播時期,進入了多媒介傳播的時代。電視機端口有電視節目、電影和綜藝節目等媒介傳播方式;網絡端口有微信、微博和QQ等媒介傳播方式。作為當代人,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進行跨媒介的閱讀與交流。
(一)什么是跨媒介閱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上將媒介解釋為: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傳統的紙質媒介閱讀一般是以紙質的材料為閱讀的載體,紙質材料包括圖書、報紙、檔案資料等。此處的“跨媒介閱讀”特指傳統紙質書本與專業優質的有聲讀物、電影、閱讀平臺等相結合進行的閱讀體驗。這是一種以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重“視聽讀”相結合,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視聽方式和提高對整本書閱讀興趣的體驗。跨媒介閱讀是一種方式手段,“跨”并非目的,多種媒介的融會貫通才是跨媒介閱讀所追求的根本。
(二)跨媒介閱讀的特點
跨媒介閱讀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其內涵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而日漸豐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加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
1. 靈活性
跨媒介閱讀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帶給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豐富閱讀教學活動,打破傳統枯燥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縮小學生與經典的距離感,幫助學生改變對整本書閱讀任務的認知,還原學生一個較為完整的閱讀生態。
2. 生動感
跨媒介的閱讀方式需要多種媒介相互配合,與傳統的紙質閱讀相比,課堂顯得“生動、熱鬧”,煥發出新的活力。跨媒介閱讀是一種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閱讀方式,符合新時代的語文教育方針。
(三)為什么要進行跨媒介整本書閱讀?
1. 基于低年級學生特點
受限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喜動不喜靜”的特征,一堂受歡迎的低年級語文課就必須開放而有活力,這一點也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設計理念中得到了印證。大部分低年級的學生都很難完全安靜下來,更遑論全身心投入課堂。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學生喜歡“動”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在課堂上將多種媒介相結合,設計各種的環節使課堂“動起來”,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動手”和“動腦”。
2. 跨媒介整本書閱讀的實踐價值
通過將傳統紙質整本書閱讀與專業優質的有聲讀物、電影、閱讀平臺等相結合,可以彌補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不足之處,借助媒介跳出傳統閱讀的限制,突破時空的束縛,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創造能夠互動的學習環境,優化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提升。
二、 跨媒介整本書閱讀課堂應用研究
“跨媒介閱讀”不僅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目標是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找出恰當的方式,使之有機整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跨越,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
閱讀是兒童個性化的行為,即便是同一本繪本,孩子們也會有不同的解讀。跨媒介閱讀,本質上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最優閱讀方式,提高閱讀的有效性。跨越不同的媒介,學習的資源就變得更多,選擇范圍也變得更廣,個體自然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整合,形成全新的思維模式
“跨媒介”的閱讀使學生的學習資源庫得到了擴充,但同時也帶來了“選擇”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跨媒介的“新興資源庫”,學生就找不到自己的需要的材料。換言之,“跨媒介”也需要“整合”。我們要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看待問題,以及多角度、多維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一起建構起全新的辯證的思維模式。只有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學生才能真正利用好“跨媒介閱讀”帶來的資源優勢,最終達到主動探究、獨立分析和協同解決等一系列目標。
(三)改變,探索全新的閱讀習慣
跨媒介閱讀首先就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圖書館。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所用的書本,是他們所需要研讀的精讀讀本,而各類課外閱讀書籍、相關電子繪本甚至動畫片,都能成為他們的略讀讀本。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學生的閱讀體驗自然更豐富。跨越媒介的閱讀,使“碎片時間”也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閱讀從方方面面進一步滲透進他們的生活之中。
(四)聚焦,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于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是這樣的:“語文課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溫儒敏教授也曾說過:“我們的課堂應該做到聚焦語用,其他內容自然而然就帶出來了。”在跨媒介閱讀體驗之下,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言使用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本質上看,新時代的學生也必須具備新的“素養”,即在不斷接觸和分析各種媒介,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學會維系、協調人與媒介之間的關系,利用好“媒介”這一抓手,強化語用訓練,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五)思辨,努力創造協同發展
過去,低年級的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往往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稍長的課文,讀起來十分吃力。但如果能合理利用媒介,難理解的部分用學生感興趣的媒介加以呈現,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礎上,低年級的學生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討論,這樣孩子們在“無意”中就學會了一些帶有難度的語言表達,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孩子們的學習成就感也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