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紅

摘 要:伴隨新高考的不斷落實,高中物理教材以及試題的改革工作也在逐漸深入。在開展對高中學生的物理教學中,不能只將教學放在學生知識的掌握方面,需要在情境下開展試題分析與解決,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綜合化發展。文章圍繞新課標背景下高中物理情境下試題的教學策略進行深度分析,以期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也加強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真正達成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物理;情境;試題
一、 引言
高中物理知識對于學生來講較難,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學習質量不高。而且,教師在教學中總是采取單一的理論性知識的教學,學生不能體會到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也感到學習的無趣,不愿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課堂中,以致物理教學成效難以提高。在新課標背景下,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需要在物理情境中開展教學,降低學生理解上的難度,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嘗試自己開展對問題的解決,也學會應用物理知識的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也深化學生的物理素養。
二、 加強知識與情境的融合
在情境中開展試題的教學,雖然是結合情境開展的教學活動,但是,就本質上來講,還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知識與情境綜合,讓學生適應此種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深化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的理解。在物理知識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知識與情境的融合,不能只開展對學生知識的講解,而對知識的應用情境忽視。以情境帶入的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充分地理解應用的背景以及實際情況,真正地將物理知識的應用落到實處。也可聯系現實生活進行相關情境的創設。而且,以此種方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這種試題形式形成一定了解,避免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感到陌生,無法將自己真正的解題能力發揮。更關鍵的是,將情境與知識聯系,能夠對學生的物理思維有效鍛煉。學生開展知識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使用,而與情境的聯系能夠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實踐價值,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開展《加速度》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喜愛的話題創設教學情境,將知識內容融入情境中,使學生在對情境內容的分析中開展對知識的探索,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引領學生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關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大標題巔峰對決,并展示賽車與戰斗機的圖片與相關數據。提出問題,若是讓戰斗機與賽車進行速度上的對決,你認為誰的速度更快。展示此兩者的最大時速,戰斗機2450km/h,賽車369km/h。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開展討論活動,多數學生認為戰斗機會得到勝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對此提出異議。教師為學生播放戰斗機與賽車的在同時間同地點的比賽視頻,并要求學生回答。學生的答案還是不一樣。教師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再一次的播放視頻,但在600m、900m、1200m時停頓,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了在600m之前,賽車的速度更快。而在600m之后,戰斗機就漸漸地趕超了。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的提出問題,為什么賽車的最大速度不如戰斗機,卻能贏得600m之前的比賽呢?在教學環節中,以此種教學形式開展情境的創設,能夠為學生構建輕松的學習環境,引領學生積極地探究問題的答案。同時,也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認知沖突,促使學生開展繼續思考,分析問題的答案。教師利用情境的方式教學,能夠讓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學習空間中,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關聯,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快慢的對比不能總是通過速度進行衡量,為知識學習打好基礎,提升物理教學質量。
三、 利用探究物理實驗體會
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物理課堂中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在考試中,學生也總會遇到與物理實驗有關的情境試題。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親自實驗的過程中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也感知物理學習的魅力。新課標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實驗、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全面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與同學、教師達成思維上的溝通,打破思維的局限性,產生更多的思考。探究性實驗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也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如,在探究《單擺》時,教師引領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訓練學生的思維,也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吊燈擺動以及鐘擺擺動的視頻。在視頻的觀看中,組織學生將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抽象,實現單擺理想模型的構建,將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變得更為簡單。利用聯想等形式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每小組都利用剪刀、細繩等工具,小組成員明確自身分工,測量在15s中,小球擺動的次數。各個小組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在班級中匯報,但通過結果發現,各小組實驗的數據是不同的。教師利用學生實驗結果出現的不同刺激其個人思維,激起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利用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開展對核心問題的探索,也就是擺的周期與什么因素有關?為什么會出現實驗結果不同的情況?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大膽地放手,使學生將自身的猜想能力充分發揮,結合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活動的設計。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參與到學生的實驗中,對于學生的學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影響擺的因素很多,怎樣才可以分析一個變量與其他量之間的關系呢?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為學生滲透的是控制變量的這一有效實驗方法。在探究性實驗中,學生會依據自己與他人實驗結果的不同而發現物理問題,對于這一問題進行思考與猜想,將學生本來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的情況轉變,以積極心理參與知識的探索中。而且,在實驗的開展中,教師適當地加入可以保證學生自主開展實驗,也能確保實驗的順利開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達成知識的深化理解,還掌握實驗的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四、 學會提煉情境中的條件
在解決物理情境中的問題時,將其中的有效條件進行提取是極為關鍵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開展對學生此方面能力的鍛煉,也教會學生正確的解題步驟。只有學會提煉條件才會精準的解題,而不會因為題干內容影響思考。在試題中,往往呈現的是生活情境方面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提煉,就會對問題產生困惑,不知道從何處著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