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王玉玨 黃厚強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骨質疏松癥和腰椎間盤退變都是常見的老年性疾病。絕經后女性體內激素變化較大,且隨著絕經年限增加,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迅速下降,腰椎間盤退變速度也加快[1]。因此,骨質疏松癥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的關系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根據近來國內外的相關報道,兩者關系仍存在爭議。一些學者[2-3]認為,BMD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呈正相關,即BMD越高,椎間盤退變越嚴重。也有研究[4-5]顯示BMD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呈負相關,即BMD越低,椎間盤退變越嚴重。但也有研究[6-7]表明兩者無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絕經后女性BMD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的關系,明確BMD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之間的相關性,有助于臨床診治骨質疏松癥和腰椎退變性疾病。
研究對象為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因慢性腰痛住院的絕經后女性患者。納入標準:①患者資料完整,同時完成BMD及腰椎MRI檢測;②絕經后女性。排除標準:①腫瘤或者感染引起椎間盤退變者;②半年內未使用過影響骨代謝藥物或抗骨質疏松藥物者;③合并其他骨代謝相關性疾病;④無腰椎骨折者。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251例患者被納入研究,年齡49~80歲,平均(61.17±5.85)歲。
1.2.1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年齡、絕經年限、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1.2.2BMD檢測:根據WHO推薦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8-9],T值≥-1.0 SD診斷為骨量正常,-2.5 SD < T值< -1.0 SD診斷為骨量低下或骨量減少,T值≤-2.5 SD診斷為骨質疏松。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unar DPX Prodigy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檢查患者腰椎(L1~4)及髖部BMD。根據骨密度結果將受試者分為骨量正常組(n=45)、骨量低下組(n=71)和骨質疏松組(n=135)。
1.2.3椎間盤退變程度的評估: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1.5 T磁共振掃描儀掃描受試者腰椎。取T2加權相矢狀位圖像,采用Pfirrmann 等[10]提出的5級分級標準對L1/2 ~ L5/S1 5個椎間盤進行評估,分值越高則相應腰椎間盤退變程度越高。
本研究當中絕經后女性的骨質疏松發病率為53.78%。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年齡顯著大于骨量正常組(P<0.05),骨質疏松組的年齡顯著大于骨量低下組(P<0.05)。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絕經年限明顯長于骨量正常組(P<0.05),骨質疏松組的絕經年限顯著長于骨量低下組(P<0.05)。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BMI明顯低于骨量正常組(P<0.05),骨質疏松組的BMI明顯低于骨量低下組(P<0.05)。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BMD明顯低于骨量正常組(P<0.05),骨質疏松組的BMD明顯低于骨量低下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L1/2、L2/3、L3/4、L1~S1(L1/2~L5/S1的平均值)椎間盤退變評分明顯高于骨量正常組(P<0.05),骨質疏松組的該評分高于骨量低下組(P<0.05)。骨質疏松組的L4/5、L5/S1椎間盤退變評分高于骨量正常組(P<0.05);骨質疏松組與骨量低下組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骨質低下組與骨量正常組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不同腰椎間盤退變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score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采用Spearman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BMD與BMI呈正相關(r=0.538,P=0.000),與年齡、絕經年限、L1/2、L2/3、L3/4、L4/5、L5/S1、L1~S1椎間盤退變程度呈負相關(r=-0.729,P<0.001;r=-0.672,P<0.001;r=-0.328,P<0.001;r=-0.419,P<0.001;r=-0.289,P<0.001;r=-0.178,P=0.005;r=-0.218,P=0.001;r=-0.286,P<0.001)。見表3。

表3 患者BMD與年齡、絕經年限、BMI、腰椎間盤退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MD and age, menopausal age, BMI,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絕經后女性患者骨質疏松癥患病率較高,漏診率也較高。一旦發生胸腰椎骨折時,給臨床護理帶來諸多困難。早期積極進行護理干預,減緩骨量丟失,預防骨質疏松,尤其是骨質疏性骨折。采用護理宣教、綜合防治、延續護理等綜合護理干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中早診斷尤為重要。年齡和絕經是骨質疏松癥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1]。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發生變化,體內多種激素水平降低,導致骨形成不足,骨丟失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年齡明顯大于骨量正常組,年齡與骨密度呈負相關,說明年齡越大,骨質疏松越嚴重,與既往研究相符[12-13]。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對RANKL的抑制作用減弱,RANKL生成增加,誘導破骨細胞,抑制成骨細胞,加快成骨細胞凋亡[14]。本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絕經年限明顯長于骨量正常組,絕經年限與BMD呈負相關,說明絕經年限越長,骨質疏松越嚴重,與既往研究一致[15]。BMI是繼年齡和絕經外,對BMD影響最重要的因素。BMI是目前判斷人體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既往文獻[16]報道BMI對BMD具有保護作用,與BMD呈正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本研究中絕經后女性的骨質疏松發病率高達53.78%,BMD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8-9]。隨著年齡的遞增,腰椎間盤退變速度加快,BMD與腰椎間盤退變程度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L4/5、L5/S1退變程度明顯較L1/2、L2/3、L3/4嚴重,因為下腰椎承受的負重明顯高于上腰椎,活動度也明顯大于上腰椎,因此下腰椎退變程度明顯重于上腰椎。本研究中的BMD為L1~4椎體骨密度及髖部骨密度的平均值,這樣可以減少關節突關節退變干擾腰椎BMD的測量。結果顯示骨質疏松組和骨量低下組的L1/2、L2/3、L3/4、L1~S1椎間盤退變評分明顯高于骨量正常組;骨質疏松組的L4/5、L5/S1椎間盤退變評分高于骨量正常組,骨質疏松組與骨量減少組比較,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說明關節突關節退變在本研究中仍然有一定混淆作用。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L1/2、L2/3、L3/4、L4/5、L5/S1、L1~S1椎間盤退變程度與BMD呈負相關。
Homminga等[17]通過有限元模擬腰椎節段,結果顯示腰椎間盤退變后,骨小梁中心BMD降低,椎壁BMD增加,腰椎椎間盤退變與骨質疏松對椎體骨折發生有潛在協同作用。賈永建等[4]分析了338例患者的MRI和BMD,結果顯示腰椎間盤退變分級與BMD呈負相關關系,腰椎間盤MRI-T1 p值與BMD呈正相關關系。分析其可能原因:①較低的BMD影響骨微循環,導致椎間盤血供不足加速其退變,同時也能引起BMD降低[18],較低BMD引起腰椎軟骨下骨板微骨折,導致微血管的破壞,影響椎體和椎間盤內的營養供應,同時引起小關節退變,進而促進椎間盤退變[19];②骨質疏松癥患者,骨髓細胞產生大量的炎癥因子,激活破骨細胞分化,并可以誘導成骨細胞促進破骨細胞成熟和增強骨吸收,導致椎間盤基質的合成與分解失衡[20],加速椎間盤退變,引起腰痛;③雌激素的缺乏促進了骨質疏松與腰椎間盤退變發生與發展,女性絕經后雌激素下降,RANKL表達水平上調,骨保護素產生減少,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降低,導致骨質疏松,引發椎間盤退變。
綜上所述,絕經后女性的骨密度與BMI呈正相關,與年齡、絕經年限、腰椎間盤退變程度呈負相關。絕經后女性的骨密度越低,腰椎退變程度越嚴重,對于這類患者應進一步完善腰椎CT及MRI檢測,有助于臨床對于老年脊柱退變患者的及時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