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梅
COPD 是臨床常見呈進行性發展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具有不可逆性、氣流受限等特征,發病人群主要為老年人[1]。當前該病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病率及死亡率等均較高,患者易存在免疫力低下、反復感染等現象,同時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導致肺部產生異常炎性反應,進而致使患者的勞動能力逐漸喪失[2]。此外,若長時間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是機械通氣等,加劇COPD 急性加重患者的下呼吸道病原菌菌譜變化,致使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率進一步升高,從而不僅對患者預后及轉歸產生嚴重影響,甚至提高病死率[3]。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臨床研發新的抗真菌藥物大量問世,且應用抗真菌治療也逐漸被臨床重視,但控制效果仍較差。伏立康唑作為新一代的抗菌藥物,抗菌效果強、廣譜性高等優勢,能夠有效抑制COPD肺部真菌感染,提高治療效果[4]。因此,本文通過采取伏立康唑治療,重點分析該藥物對COPD 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72 例老年COPD 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9∶17;年齡61~90 歲,平均年齡(75.5±5.27)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02±0.91)年。觀察組男女比例21∶15 例;年齡63~92 歲,平均年齡(77.5±5.33)歲;病程1.5~7 年,平均病程(4.25±1.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符合COPD 和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研究排除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對藥物有過敏反應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氟康唑治療,氟康唑注射液(天津市津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205,規格:100 ml∶0.2 g)400 mg/次,1 次/d,靜脈滴注,治療1 周。
1.2.2 觀察組 給予患者伏立康唑治療,注射用伏立康唑(四川美大康華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962,規格:0.1 g/支)5 mg/kg 靜脈滴注,每隔12 h 給藥1 次,連續使用2 次,同時維持劑量控制在4 mg/kg,12 h 給藥1 次,直至病灶穩定,癥狀消失或體溫恢復正常,隨后2 周內可停止給藥。若治療1 周后病情并未有任何變化可更換藥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及肝腎功能指標。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各臨床癥狀(呼吸困難、咳痰、缺氧等)、體征均消失,炎性因子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各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炎性因子水平有一定改善;無效:患者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炎癥并未有任何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炎性因子包括IL-4、IL-10、IL-12、TNF-α。肝腎功能指標包括BUN、TBIL、ALT、AST及C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22%(35/36),高于對照組的75.00%(27/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4、IL-10、IL-12 和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4、IL-10 水平高于對照組,IL-12 和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BUN、TBIL、ALT、AST 及Cr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COPD 屬于臨床多發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具有易反復發作、病情遷延不愈等特點[5]。且伴隨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重,且因老年人群自身機體相關功能的衰弱,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下降,進而加劇感染風險。一旦發病,病情呈現進行性發展,肺部受到的影響最為主要,且對全身性的反應較多,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產生[6]。現如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老年COPD 患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類固醇激素、機械通氣以及多種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的影響,患者自身免疫機能逐漸衰退,抵御病菌侵入的能力降低,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發生率日益加劇,由此易造成病情反復發作,呼吸障礙加重,治療難度加大,進而影響患者治療和預后,病死率上升[7-9]。
臨床針對該病治療多采用抗真菌藥物為主,其中傳統的抗真菌藥物(兩性霉素B)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易誘發肝腎功能損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患者預后[10]。伏立康唑屬于新型的一種三唑類抗菌藥物,其在原有氟康唑結構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廣譜性、高效性和口服吸收率均較高,具有組織分布廣泛,易穿透深部組織等優勢[11]。該藥物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麥角甾醇生物合成,充分發揮抗菌活性。此外,該藥物有著較強的抗真菌活性效果,與兩性霉素B 作用相似,對抑制炎性因子效果顯著,進而達到抗炎、抑菌的目的[1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4、IL-10 水平高于對照組,IL-12 和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BUN、TBIL、ALT、AST 及Cr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主要因伏立康唑對新生隱球菌、酵母菌等致病真菌有著較強的抗菌活性效果,通過抑制真菌細胞中的細胞色素p-450 介導的14-α去甲基化酶(14-DM),促進血色素鐵原子和游離氮原子的結合,加強抑制效果,減少麥角固醇的濃度,繼而起到破壞真菌細胞膜的作用,減少炎性因子,提高治療效果[13-15]。
總之,老年COPD 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采取伏立康唑治療效果顯著,有助于減輕炎癥發生,腎臟功能較穩定,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