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木生 陳志權 李東平 華敏娥
小兒高位隱睪作為臨床上小兒外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睪丸生長發育位置出現異常,從腰部腹膜下降至陰囊位于腹股溝管以上[1]。以往,臨床上治療該疾病以開放手術睪丸下降固定術為主,雖治療效果確切,但是該術式對患兒造成的創傷較大,且術后并發癥多、恢復速度慢,從而對治療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2]。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中腹腔鏡手術也不斷發展,其中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則是在腹腔鏡下分離鞘狀突、精索,橫斷睪丸引帶,將精索血管和輸精管表面的腹膜及纖維包膜切開,充分游離精索血管、輸精管周圍組織,從而使患兒睪丸無張力的到達同側陰囊底部,并進行固定,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且該術式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患兒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諸多優點,已被廣大患兒家屬與臨床醫師認可[3]。本文選取2019 年8 月~2021 年3 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40 例小兒高位隱睪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探討其臨床治療效果,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1 年3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40 例小兒高位隱睪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 例。對照組患兒年齡最小2歲,最大9歲,平均年齡(4.37±1.83)歲。觀察組患兒年齡最小1 歲,最大8 歲,平均年齡(4.41±1.56)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并簽訂同意書;②均經B 超確診為高位隱睪[4];③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④無凝血功能障礙者。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者;②存在先天性疾病者;③存在精神障礙、意識障礙者;④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放高位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選擇腹股溝入路,并同時作一橫行切口,游離精索后可見睪丸后高位結扎未閉合的鞘狀呈突出狀態,然后切斷睪丸引帶,待患兒睪丸處于無張力情況下使其降至陰囊底部。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麻醉方式為靜吸復合全麻。手術前需要再次檢查已麻醉后患兒的陰囊及腹股溝區,避免進行不必要的腹腔鏡探查。患兒術中采取平臥位,經臍下緣作一約5 mm 切口,然后在直視下插入5 mm Trocar。待氣腹建立成功后進腹腔鏡頭,進鏡探查兩側內環口,觀察睪丸的位置、性狀、輸精管和精索血管的發育情況。經雙側中腹部腹直肌外側各入一個3、5 mm Trocar,進鉗輔助,分離鞘狀突與精索,橫斷睪丸引帶,切開精索血管與輸精管表面的腹膜及纖維包膜,充分游離精索血管和輸精管周圍組織,可延長輸精管和精索血管的長度。切開同側陰囊底部皮膚0.5 cm,皮膚與肉膜之間潛行分離形成囊袋(便于容納下降的睪丸),從陰囊底部切口用彎鉗向上經腹股溝管至內環口進腹腔,適當擴大該通道,鉗夾睪丸引帶,將睪丸、精索、輸精管無扭轉向下緩慢牽引到陰囊外,縫合陰囊頸部、睪丸引帶與內膜,縫合兩針,使睪丸不易回縮,將睪丸置于選好的陰囊肉膜囊袋內。從內環口的皮膚作為對應點,置入帶線鉤針于內環口周圍行荷包縫合,結扎關閉內環口。采用可吸收線縫合陰囊皮膚與臍切口,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臨床癥狀均消失,術后未發生嚴重并發癥,視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術后未發生嚴重并發癥,視為有效;臨床癥狀無變化,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睪丸萎縮、睪丸回縮等。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兒手術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定[5],總分1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兒疼痛程度越強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小兒高位隱睪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疾病,主要是因胎兒出生后在某種因素影響下導致單側或是雙側睪丸未降入陰囊中,通常正常情況下睪丸是由腎下級水平逐漸下降至同側陰囊內[6]。異位睪丸可位于腎臟下級至腹股管下段之間的任何部位,但基本上大部分均位于腹股溝管內。相關資料顯示,在先天性隱睪中高位隱睪大約占15%左右,此疾病不僅損傷患兒自身睪丸生精功能,還可能發生癌變[7]。因此,需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免對患兒的身體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以往臨床對高位隱睪患兒采用開放手術治療療效確切,但其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且可能損傷睪丸周圍組織,從而增加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而腹腔鏡手術在診斷不可觸及性睪丸時具有較高的診斷正確率,同時還能對患兒采取相應的治療,從而彌補開放手術的不足之處[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2.68±0.1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1±0.8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高位隱睪患兒有助于臨床醫師觀察患兒的精索、睪丸、輸精管、兩側內環扣,從而進一步確定手術方案[9]。該手術方式還能放大、跟蹤術野,不及能有效的縮短手術時間,還能提高手術的安全性[10]。
綜上所述,對小兒高位隱睪采用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其效果顯著,能有效減低并發癥發生幾率,減輕患兒疼痛程度,有利于促進疾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