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寶坤
頸性眩暈主要臨床表現為視物不清、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等[1],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暈倒的情況,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另外,此疾病容易反復發作,臨床治療的難度比較大,需要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2]。為探究針刺聯合中醫辨證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50 例患者開展如下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整理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診治的50 例頸性眩暈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0 例,女15 例;年齡54~81 歲,平均年齡(60.45±6.85)歲;病程12 d~13 年,平均病程(5.64±2.46)年。觀察組男11 例,女14 例;年齡55~80 歲,平均年齡(60.22±6.60)歲;病程13 d~12 年,平均病程(5.53±2.0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①所有患者經過臨床綜合檢查,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頸性眩暈的規定,存在不同程度的頸椎椎體壓痛感;②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③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排除標準[4]:①排除了合并存在其他嚴重臟器疾病患者以及腦神經疾病患者;②排除了內耳性眩暈、高血壓、神經衰弱等因素引起的眩暈患者;③排除了對本次研究方法存在禁忌證的患者以及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服用劑量為5 mg/d,連續治療10 d。
1.3.2 觀察組 采用針刺聯合中醫辨證方案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針刺。選穴:百會、天柱(雙)、風池(雙)、頭維穴(雙)、肩井穴(雙)、百勞穴(雙)、頸部夾脊穴。如果患者為實證患者,則需要增加太沖、豐隆穴;如果患者為虛證,則需要增加足三里、肝俞和腎俞。對穴位周圍皮膚消毒之后,取毫針(直徑0.35 mm,長40~75 mm)刺入,進針方式選擇單手震顫式,對主穴采用平補平瀉法,配穴實證和虛證分別采用瀉法和補法,治療期間,每10 min 需要行針1 次,留針30 min,然后起針,治療1 次/d,1 個療程10 d,連續治療1 個療程。②中醫辨證治療。對于肝陽上亢證患者,口采用天麻鉤藤飲治療,方劑組成:天麻、山梔、杜仲、黃芩、益母草、夜交藤、桑寄生、茯神各10 g,鉤藤、川牛膝各15 g,甘草6 g,石決明20 g;對于痰濕中阻證患者,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方劑組成:天麻、半夏、橘紅、茯苓各10 g,炒白術15 g,甘草6 g;對于腎精不足證患者,采用左歸丸治療,方劑組成:山藥、枸杞、熟地各15 g,川牛膝、菟絲子、山萸肉和鹿角膠各10 g;對于瘀血阻竅證患者,采用通竅活血湯治療,方劑組成:桃仁、紅花、生姜、川芎、赤芍各10 g,甘草6 g;對于氣血虧虛證患者,采用歸脾湯治療,方劑組成:黨參、炒白術、當歸、茯苓、酸棗仁、木香、龍眼肉各10 g,黃芪15 g,甘草和遠志各6 g,生姜5 g,大棗10 g。每天使用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1 個療程5 d,連續服用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將治療的臨床療效分為四個等級,即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眩暈癥狀消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隨訪半年,患者無復發,判定為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眩暈明顯減輕,正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不受影響,隨訪半年,眩暈癥狀偶有發生,但是在休息之后均可以自行恢復正常,判定為顯效;經治療各種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隨訪半年眩暈癥狀偶有發生,判定為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對正常生活和工作還具有比較明顯的不利影響為無效[5]。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眩暈癥狀評分。③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量表,對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功能四個維度進行評價,得分高表示生活質量好[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眩暈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7、14、28 d,兩組患者的眩暈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臨床上關于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甚至存在一些爭議。現代醫學認為,頸性眩暈是機體頸椎退行性病變[7,8]。由于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可能誘發頸部肌肉軟組織出現緊張狀態,再加上椎動脈可能出現變異,導致患者腦供血不足,進而出現眩暈癥狀[9,10]。中醫學認為頸性眩暈病因虛實錯雜,治療的關鍵就是行氣活血、祛風除濕、舒筋通絡[11]。通過針刺療法治療,可以發揮舒筋活絡、調和陰陽的功效。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對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使治療的針對性明顯提升,從而治療效果也明顯提升[12,13]。針刺和中醫辨證方法聯合用于治療頸性眩暈,可以實現內治和外治的兼顧,并聯合局部和整體,充分發揮滋養肝腎、使髓海充足的功效,從而最終提高臨床治療的整體效果[14]。
白欣蕊等[15]在相關研究當中,選取了60 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治療有效率為73.3%,治療組采用針刺聯合中醫辨證治療,治療有效率為96.7%,治療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高于對照組的7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7、14、28 d,兩組患者的眩暈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白欣蕊等[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就說明采用針刺聯合中醫辨證方案對頸性眩暈患者進行治療是有效的,可以將其作為臨床治療的優良選擇。伴隨著患者眩暈癥狀的改善,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復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和中醫辨證方案治療頸性眩暈可以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痛苦,臨床干預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