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弛, 龍莉波, 陸 鍇, 國文智, 張祝榮
(上海建工二建集團,上海 200080)
上海一直致力于將浦東機場打造成新的國際航空港。從一、二期項目的T1、T2航站樓,到三期的衛星廳,再到四期的T3航站樓,在中軸線上形成了主體服務于航空業的綜合樞紐。
而浦東機場T3航站樓的建造最為復雜,除了原有道路與管線的搬遷,還有復雜的高架,和更為復雜的軌交線路。此外,更增加了飛機不停航的新要求。這給工程施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為了避免,機場超大基坑開挖過程中車輛破壞道路的問題,擬采用水力沖挖和接力泵送的全新的大型基坑的開挖和出土措施。
到為了試驗水沖法在浦東機場T3航站樓等工程超大基坑開挖過程中的技術及設備安裝、調試,以及管線排布等問題,并結合超大基坑順、逆作結合開挖的實際情況,在浦東機場T3航站樓的前期工程中選取排水渠和地道的一段作為水沖法的試驗區。水沖法已經大量運用在地下工程中。相比于大型基坑,運用水沖法可以快速開挖明渠或淺層河流這一類無須支撐的狹長型“基坑”。
在浦東機場T3航站樓的前期工程中,因為機場的不停航要求與整個機場區域的排水需求,需要搬遷原有場地內的一些道路和既有管線,增加臨時的排水明渠來疏導機場范圍內收集的降水,擬在場地的東側和北側修建東繞水渠。
T3前期工程包含S32臨時改道、排水渠臨時東繞、管線改遷、P7停車場搬遷等諸多項目,其中新建S32臨時地道為10 m~0 m深的深基坑,總面積7 200 m2,出土量41 520 m3,基坑寬度18 m,東線長243 m,西線長323 m。該地道采用SMW工法樁圍護,2道支撐(混凝土+鋼)。
現以該地道作為T3航站樓基坑水沖法施工的實驗對象,重點探究不同土層、土質采用水沖法施工的出土功效、沿路路由碰到的建、構筑物處理措施的可行性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S32臨時地道標高下的土層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臨時地道標高下的土質情況
S32地道基坑除表層土(2.5 m深)以外剩余土層均適用于水沖法/挖機喂斗法施工,共計需約3萬m2。
選定浦東機場T3航站樓東繞水渠的東南末端和東繞道路的下穿地道段,作為試驗段。并且思考如何運用整個T3場地內的施工廢水、施工期內的雨水、基坑降水,以及回收泥漿成土時候外排的淅出水[6]。東繞水渠與東繞道路與浦東機場T3航站樓的基坑位置如圖2所示。

圖2
通過取水管道從外部引入清水至項目現場基坑內,通過高壓泵水流產生壓力,使用水槍采用高速水柱將土體切割、粉碎后土體將會發生濕化、崩解現象,使泥漿和泥塊相混合,當達到足夠均勻混合后,采用泥漿泵(泰安泵)及其輸泥管將其吸送至回填區的泥庫,完成場內土方外運工作,如圖3所示。

圖3
水力沖挖施工時泥漿泵設置在場內最低點,水槍是圍繞泵體由高向低處掃射,土體高差不宜大于2 m[1]。配合機械開挖與修邊。放坡坡度(高寬比)不宜大于1∶0.33[2]。因此作業時明渠基本能滿足支護施工要求。
由于管線長、作業高低差大,根據項目特性必須設置接力泵,本工程由于高差大,因此在基坑邊設第一個接力泵(電力),其次以每2 km設置一臺柴油接力泵(圖3d)(過程管線無電源考慮)。因水力沖挖需要高壓水泵沖泥而需要水源,因此取土場內需設置臨時蓄水池,在就近圍場河設置抽水泵站,并挖渠引水至蓄水池,如圖4a、圖4b所示。
同時為T3航站樓積累技術儲備,本項目排水渠特設立300 m長度水沖法出土試驗區。試驗區域設置400 m長泥漿管路,將泥漿輸送至臨時土方卸點,沉積后利用挖機及土方車外運至土方卸點。泥漿管路由采取3條線路,每條線路1臺22 kW的泥漿泵,配合2臺4 kW清水泵抽運至附近臨時泥庫中,每條線路24h出土量為300~400 m3,臨時土方卸點如圖4c所示。
水沖法施工時,無論明渠還是地道,坑內都會有大量的泥漿。為了防止基坑內泥漿將抗側移的土體浸泡軟化,采用“先中央,后四周,分層沖挖”的原則。并且,盡量減少基坑周邊被泥漿浸泡的時間,保證基坑的穩定[3]。水沖法開挖的流程:首先測量放線定位,挖機去除表層填土,再布置給水、出土路由及相關設備,挖機除去表層填土,采用水沖法出土,小挖機協助翻土,坑內淤積水或降雨后需要降水,降水完成開始結構施工。
對于排水渠而言,推薦選取200 m為一個工作段,其中50 m一個施工搭接段。每段施工工序:輕型井點布置,再降水,再土方開挖,最后結構施工。施工工期如圖5所示。

圖5 排水渠(或淺層河流)水沖法開挖施工工期圖
輕型井點降水三排布置,每50 m有3套,如圖6所示。坑內井管降水1周后拔除;坑外井管待側墻及底板施工完成后拔除。拔除的井管轉移至下個工作段繼續使用。

圖6 一個工作段(200m)上的輕型井點布置圖
與傳統的挖機或抓斗配合運輸車輛或傳送帶的挖土與運土方式比,水沖法的土方開挖與運送方法有這樣一些特征:不受雨天影響施工(特大暴雨除外),工期可控;不受交通道路影響,無防塵、交通安全風險低;泥漿泵可附帶明排水,應能減免基坑降水措施;施工成本比干挖陸運低;泵功率大,用電配備要求高;施工時需要有取水和排水要求;有管線布設區域場地。
充分考慮設備的不同以及材質管線的不同,以及坡度,土質等因素影響,水沖法的效率會有區分。并且水沖法的挖土方式也可以與機械的開挖和運輸方式相互配合。就挖土和出土的工法與工效作如下對比:
方案1設想,傳統機械方式出土。在S32臨時地道施工現場開設5個工作面同步進行土方開挖工作,每工作面設置一臺長臂挖機配合一臺小型挖機,每工作面理論日最大出土量為800 m2所有工作面共同出土日理論最大出土總量為4 000 m2,施工現場每小時共計出13臺滿載土方車。
方案2設想,喂斗法與常規挖土結合,如圖7a所示。S32臨時地道施工現場同樣開設5個工作面同步開挖,每工作面設置一臺長臂挖機配合一臺小型挖機,但基坑外設置一臺土斗,接泥漿泵及一根DN400PVC管,通過挖機→土方車→土斗→泥漿泵→管道進入卸土點圍堰。

圖7
方案3設想,水沖挖土和管道出土,如圖7b所示。S32臨時地道基坑水沖法施工期間由新建及原排水渠取水,考慮0.9的給水損耗,共需水量約為0.5 m3/s。基坑內出土布置三根支管,總管布置一根DN400PVC管,理論日出土量為4 000 m3。
三種方案的優缺點總結見表1。

表1 出土方式優缺點對比
初步計算泥庫面積489.5萬m2,泥庫圍堰堆高2 m,場內實際堆高1.5 m計算,實際庫容326.3萬m2,滿足要求。泥庫位置與泥庫圍堰方法如圖8所示。

圖8
泥庫圍堰初步設置兩種方案。泥庫圍堰方案一:泥庫圍堰堆高不超過2 m,擬采取土壩進行圍護。泥塘放樣時,在實地采用全站儀放泥塘外邊線及圍堰橫斷面,并用白石灰劃出。施工前用推土機平整場地,清除障礙,修筑泥塘施工進場便道,開設排水溝。圍堰修筑采用挖掘機、推土機結合人工修筑。筑堰施工由低處開始,按水平方向高處逐層鋪平夯實。
為防止圍堰出現沖刷和漏水,用編織袋填土護坡加固。對圍堰的安全要引起足夠重視,做到萬無一失。同時在施工中確保做到下述工序:堰基上的雜草、樹根、腐殖土層等清除干凈;圍堰填筑前,將堰基上表層土翻松,然后填新土予以壓實;泥庫內側沿線布置塑料薄膜,防止滲漏;壩頂圍堰周邊設置臨邊圍護,防止無關人員進入泥庫,且設專人24 h值守巡護;泥庫設置3級沉淀池,經過沉淀合格后,方可排入圍場河中循環利用[4]。
水沖法的關鍵在與確保被沖土體的安全,避免滑坡等事故[5]。此外,由于高壓電纜排管為本地區居民區供電的主電纜,搬遷需要時間。且13根3.5萬V高壓電纜事關附近地區居民的主要供電纜,為高壓電纜。在圍護體施工時,對電纜的保護至關重要,特殊節點需:
過路處理(管道開槽暗埋,路面鋼板保護);
過河過滑行道處理(管道橋下敷設強排);每套吹土設備配備獨立管道,管道每2 km設置一臺柴油接力泵(過程管線無電源考慮)。
使用水力沖洗挖土,每一階段需使用吹砂設備過多,而每套設備需對應一根水管、一根泥漿管,造成場內管道過多,可能影響施工車輛進出,如圖9所示。而掉入泥漿池也是工人在抽泥漿時候不得不考慮的安全問題。雖然如此,在明暗渠、淺層河流以及地道和隧道的開挖中,水沖法仍是值得推廣的方法。

圖9 水力沖挖明渠或淺層河流的現場施工案例
水沖法在最適宜開挖明渠和淺層河流。要在每一工作斷面上設置輕型井點降水。在開挖地道時候,要注意周邊的排水和地道的滲水情況,做好防水。末端的泥庫先用挖機塑形,再采用編織袋圍堰或土工布圍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