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艷
建設教育強國、創新強國是新時代發展所需,高質量的素質教育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既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要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更要啟迪學生智慧、指導學生行動。唯有如此,才能滿足新時代高質量素質教育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要求。如果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與溝通的藝術,學科興趣得不到培養、學生主動性得不到發揮,亦不能調動學習的熱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樹立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改變過往“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方法,選用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方式,尊重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品質,促使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更好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作用,促進初中生“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準確把握情感教育的內涵與效用,牢固樹立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信心與決心。情感教育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尊重學生的情感為基礎,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發掘書本知識的興味,發揮情感因素的正向激勵效用,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情感教育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通過重視對學生情感和思想的培養提升認知水平與學習效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感交流引起學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鳴,進而形成道德情感體驗和道德價值共識,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情感教育具有如下三個方面作用:一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二是創設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三是激發學習興趣,活學活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重視情感教育,系統科學地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與國情等方面的內容有機整合,以貼近學生、生活及現實的方式將情感教育有效融入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的熱情,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當前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難題與不足。人們對真理的追求離不開情感的投入,而且情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就是知、情、意、行諸要素的統一變化過程。就教學實際而言,《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教育內容生硬、教育模式單一、教師投入情感不足、師生互動不佳等難題。具體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普遍存在如下尷尬狀況:一是對《道德與法治》課認識不足。認識不到《道德與法治》課在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其它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更不能從學生的健康成長、人才的培養、民族的前途、國家的發展的高度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的作用。二是《道德與法治》課處境艱難。《道德與法治》課存在“教師難教,學生厭學”的困境,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普遍不是很高,教學情況可以用“掙扎著前進”來形容了。三是情感教育不能很好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空洞乏味的蒼白說教在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
立足初中學生發展現實需要,探索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路徑。情感在從認知到踐行的轉化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通過情感關懷、創新方法及發揮表率作用等方式,探索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路徑。一是創新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情感。初中《道德與法治》既要解決“不知道”的問題,又要解決“不行動”的問題。教師應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情感,既要傳授知識又要陶冶情操、提高認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首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活躍氣氛,所以,教師要積淀自己的情感并善于表演,講課時用飽滿的情緒,旺盛的精力,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用故事來激發學生情感。《道德與法治》課貼近生活,教師就要重視故事的啟發作用,用具體事例感化學生,可以對故事進行拓展和完善就會收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二是發揮表率作用,用真情感化學生。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尊重學生,在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中發揮模范和帶頭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情感教育,教師通過發揮其表率作用引導學生展現其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求知欲,更好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的三維目標。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主體將自己情感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體味《道德與法治》課的魅力所在,借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教師應注重通過寓理于情的方式讓抽象的理論展現鮮明而又富有特色的情感,增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三是用情感關懷學生,排解困惑。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還要關懷學生,愛護學生,用情感感染、啟迪學生,幫助他們排解生活、學習中的困惑,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快樂地學習知識。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交流、談心,掌握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狀況,幫助他們解答疑問,排解困惑,甚至還要幫助學生疏導因家庭環境因素帶給他們的不良情緒。教師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溝通,有利于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安心學習,逐步提升認知、升華情感,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