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曼
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課程,在抗擊疫情這場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斗爭中孕育而生的抗疫精神即為鮮活的思政課教學元素,以寧夏民辦高校為主要研究對象,結(jié)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運用“同伴教學法”將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具有深遠的價值意蘊,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勵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關鍵詞:抗疫精神;思政課;同伴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45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必須結(jié)合鮮活的社會現(xiàn)實,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親和力和吸引力,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思政課成為接地氣、聚人氣、入人心的有內(nèi)涵的課程。驚心動魄、感天動地的抗“疫”大戰(zhàn),就是一場深刻的、生動的思政大課。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艱巨任務。在思政課教學中應該結(jié)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挖掘抗疫素材、講好抗疫故事、融入抗疫精神,對弘揚中國精神、引起學生共鳴與共情,厚植家國情懷、激發(fā)擔當精神具有長遠的價值和意義。
1 民辦高校思政課教情學情分析
(1)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寧夏民辦高校面向全國招生,各個省份教育資源不同、教學質(zhì)量存在差別,學生學習基礎牢固薄弱程度不同,學生知識的豐富程度、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一,因此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思維的靈活性、視野的開闊性、對教師所提問題反應的快慢程度不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弱。同時,理工科學生和文科學生的文史知識儲備不同等,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皆有所差別。
(2)學生學習狀態(tài)有待改善。教學中學生出勤率、抬頭率、點頭率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存在曠課或者上課睡覺、玩手機、聊天、思想開小差等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對思政課開設目的不了解,認為學思政課用處不大,因此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教師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興趣。同時,考核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學生只注重結(jié)果不注重學習過程,導致考前突擊復習,考試結(jié)束將所學知識拋諸腦后,沒有真正入腦入心。
(3)教學效果需要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近幾年各個高校思政課教師都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寓教于樂、潛心育人,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民辦高校在人力、財力、物力、待遇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差距較大,教師流失現(xiàn)象比較普遍,年輕教師比例較高,教學經(jīng)驗相對缺乏。同時由于軟硬件設施等的限制,以及教學資源獲取有限、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程度、課程性質(zhì)等方面的影響,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2 “同伴教學法”在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
2.1 確立科學實施目標
“同伴教學法”在于幫助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習興趣,實現(xiàn)自主學習。“同伴教學法”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檢測、課后探究以及比較科學的課程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逐步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最終實現(xiàn)“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zhuǎn)變。
2.2 扎實推進、全面實施
2.2.1 針對抗疫精神,確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為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抗疫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科學內(nèi)涵。能力目標為激發(fā)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承擔抗擊疫情的社會責任,更多關注生命、敬畏、勇敢、付出、奉獻。價值目標即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時代訴求和自身價值訴求,在抗疫期間大學生更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打贏這場“戰(zhàn)役”做出貢獻。
2.2.2 遵循教學規(guī)律,推進教學過程
(1)了解含義、初步認知。學生對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接受需要經(jīng)過一個認知、認同的過程,因此必須向?qū)W生講清楚何謂“同伴教學法”,實施目標為何、意義為何、如何實施,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和教師達成共識,為推進教學方法實施做好前期鋪墊工作。“同伴教學法”是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馬祖爾于20世紀90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種基于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在運用過程中需結(jié)合思政課課程屬性,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課程相關內(nèi)容,在課堂中根據(jù)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將討論結(jié)果進行課堂匯報。“同伴教學法”變傳統(tǒng)的教師單向灌輸?shù)哪J綖榛趩栴}的自主學習和合作研究,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互動的有效性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2)課前預習、課中解惑。“同伴教學法”適合大班教學,主旨在于調(diào)動“同伴”之間的積極性,就某個問題互相探討,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自愿組合的原則,以8人左右分為若干個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座位,以便加強“同伴”之間的溝通、交流、協(xié)作。首先,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抗議的相關材料,掌握第一手資料,初步理解何謂抗議精神、如何體現(xiàn)。其次,教學過程中通過典型案例的講解,主要包括國家政策部署、抗疫家書、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人物,如奮戰(zhàn)一線的鐘南山、張伯禮、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學生自身所在學校參加抗疫的學生志愿者,還有許多默默奉獻的人等,用生活中鮮活的實例,激發(fā)學生對抗疫精神、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同鳴共振。再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何謂抗疫精神?如何理解其深刻內(nèi)涵?面對疫情當代大學生應當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最后,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對以上問題進行回答,并將其計入小組過程性考核成績當中。
(3)理論升華、價值引領。通過學生的討論、回答,引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同時,通過課堂講解,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疫情爆發(fā)之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決策部署下,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共同抗擊病毒,“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shù)以內(nèi),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的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整個抗疫過程,體現(xiàn)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體現(xiàn)了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jīng)受了嚴峻的考驗。“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通過抗疫精神的學習,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2.3 “同伴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通過調(diào)查顯示,“同伴教學法”對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協(xié)作,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效果非常明顯。本次調(diào)查研究以寧夏××民辦高校為研究對象,通過網(wǎng)絡共發(fā)放問卷510分,共收回有效問卷510分,其中認為“同伴教學法”對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團結(jié)非常有效果的占比為67%,對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效果的占比為68%,對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非常有效果的占比為67%,在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膽量等方面效果反映良好。
“這場抗擊疫情的斗爭,是一堂現(xiàn)實的思政課、鮮活的思政課、深刻的思政課、難忘的思政課”。“同伴教學法”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疫精神的科學內(nèi)涵,對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勇?lián)鐣熑危瑢⒖挂呔駜?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光明日報,2019319(1).
[2]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N].光明日報,202068(9).
[3]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N].光明日報,20161022(1).
[4]侯慶雙.“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線上教學改革的實踐[J].文教資料,20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