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
摘 要:文章對敦煌莫高窟唐代菩薩瓔珞的樣式、材質、色彩、圖案等裝飾元素進行梳理,對瓔珞與其他服飾品之間的搭配方式進行分類,探討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各時期菩薩服飾搭配的特點和變化,并結合中國本土的玉文化探討莫高窟菩薩瓔珞的裝飾風格。
關鍵詞:敦煌莫高窟;菩薩瓔珞;服飾搭配;裝飾風格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絲綢之路甘肅段服飾配飾文化演變研究”(16D087)最終研究成果。
一、唐代菩薩瓔珞的特征
(一)樣式與材質
莫高窟唐代的菩薩瓔珞主要是對稱的形態,有U形瓔珞和一體式瓔珞兩類。
U形瓔珞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菩薩瓔珞的主要樣式,一直到元代都在沿用。唐代的U形瓔珞有項圈式和串珠式兩種樣式,其中,項圈式U形瓔珞一般主體部分有浮雕花紋的掛墜,中間的一個最大,兩邊對稱裝飾幾個較小的掛墜,掛墜有圓柱形、橢圓形、花朵形、穗形、不規則的菱形、長方形等,主要工藝是寶石鑲嵌、串珠等。
一體式瓔珞由U形和X形兩部分組合而成,屬于長瓔珞,U形部分為承重部位,從兩邊肩部垂下以后到腰腹部有一個X形的交叉結構,連接著下半部分。如初唐第57窟南壁中央說法圖中“美人菩薩”所佩戴的一體式瓔珞,上半部分繼承了北涼275窟“曹衣出水”交腳菩薩佩戴的梯形色塊間隔的項圈樣式,下半部分是多條珠鏈連著玉環狀的裝飾,墜著多個穗形掛墜,身體中間懸掛綬帶,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瓔珞樣式與中原的玉佩樣式之間的關聯。
這兩類瓔珞樣式充分體現出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的融合。中國出土的瓔珞實物甚少,這或許是因為中國世俗社會中并沒有佩戴瓔珞的習俗。相比佩戴項飾,中國人似乎把裝飾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服裝的材質、圖案和工藝上,裝飾的部位主要是頭部和面部,于是用來裝飾頭面的發簪、步搖、花鈿等飾物相對于項飾被更廣泛地使用。
(二)色彩與圖案
唐代莫高窟菩薩瓔珞的色彩表現與服飾甚至整幅壁畫、整個洞窟的用色高度統一,色彩富麗而和諧。
唐前期瓔珞的主體部分根據畫面的冷暖調性表現成金色或者銀白色,也有表現成棕紅色的,寶石多表現為石綠、棕色、白色、黑色、灰藍色等,每一位菩薩的瓔珞中同時出現的顏色并不多,用色面積大小比較講究,結合圖案表現得層次分明。中唐和晚唐時期瓔珞顏色較為單一,主體基本使用土紅色,寶石部分表現成石綠、淺藍、米黃和白色等。
瓔珞圖案裝飾一部分是充滿西域特色的梯形色塊、同心圓圖案、橢圓形、桃形和聯珠紋等,還有佛教元素螺旋紋、蓮花紋、蓮瓣紋和法輪形,此外,中原的云氣紋、長命鎖、玉環形、如意形、花朵形等也十分常見。多種元素以巧妙的方式穿插在一起。
二、唐代菩薩瓔珞與服飾搭配
菩薩的服飾搭配主要是頭頂束髻,戴寶冠或花鬘,余發披肩,兩耳垂珰,肩披帔帛,胸飾瓔珞,腰裹長裙,雙臂佩戴臂釧、腕釧,歷代不變。隋唐以后,菩薩服飾品的表現非常細膩。唐代是莫高窟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唐代菩薩瓔珞根據其自身的廓形和與其他配飾的搭配方式,可以分以下兩類:
簡約型:是指瓔珞的外輪廓和搭配的整體效果相對比較簡約,配飾數量較少,一般是較為簡潔的頭冠或發飾、U形短瓔珞搭配絡腋,不再另外搭配長長垂落的帔帛。
繁復型:佩戴了華麗、高聳的頭冠和一體式長瓔珞,有些在穿著絡腋的同時還搭配著長長的帔帛,配飾數量多,瓔珞本身和服飾搭配呈現的整體效果比較繁復,顯得更為隆重。
從文獻中我們得知,古代印度的菩薩造像從一開始就兼有兩種形象:一種是修行僧人的形象,另一種是貴族人物(王子)的形象。如果與唐代莫高窟菩薩的服飾搭配進行對應,簡約型即是修行者的形象,繁復型是王者的形象,這兩種搭配方式雖然是同一時期的裝飾風格,但所呈現的整體視覺效果具有明顯的差別。那么,在何種情況下,菩薩的形象會使用簡約型或繁復型的搭配,是否和壁畫所表現的內容,或者是與菩薩的等級相關呢?
(一)初唐
通過對初唐莫高窟菩薩瓔珞等服飾和配飾的搭配方式進行分類統計發現,繁復型和簡約型在這一時期都頗為流行,選用其中哪一種主要取決于所表現菩薩的姿態和身份,而與壁畫中所表現的內容、菩薩的數量似乎沒有直接的關系。簡約型搭配方式的出現體現出菩薩配飾由瑣碎往整體發展的趨勢,而且在表現坐姿菩薩的時候,簡約型搭配更便于工匠對菩薩服飾和首飾的分區域表現,同時可以使菩薩形象的頭胸部分重點更加突出。繁復型的搭配方式用以表現站姿或者明確標明身份的高等級菩薩,更能夠突出整體形象的完整度,增加服飾和配飾的層次感,突顯身份的高貴和華麗。
(二)盛唐
盛唐時期的莫高窟菩薩瓔珞的裝飾效果和完整度已經達到了頂點。菩薩的整體形象從色彩、形態和材質上都疏密有致,配飾起到了適可而止而又點睛的作用,尤其是瓔珞、頭冠和臂釧,其構成形式、用色十分注意與裙裝的統一性,講求呼應。統計發現,盛唐繼續延續了簡約型和繁復型搭配方式的運用,但也有一些變化:塑像不論站姿或坐姿都用簡約型,壁畫中坐姿菩薩也有不少用了繁復型。所以,我們可以判斷盛唐時期工匠們根據洞窟藝術表現的需要來選取不同的服飾搭配類型,并對簡約型和繁復型這兩類進行了中和,服飾圖案、裝飾要素十分豐富和華麗,達到了一種概括而游刃有余的境界,藝術風格成熟而自由。這一點大到整個洞窟藝術表現的整體感,小到每一位菩薩服飾造型的套系感都能夠體現出來。
(三)中唐
這一時期是指自建中二年(781年)開始河西地區被吐蕃統治的67年,其間,莫高窟菩薩瓔珞和服飾造型的案例不多,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如一體式瓔珞上半部分也是項圈結構,幾乎都是土紅色,有些墜著白色或者綠色圓珠掛墜。其中159窟西壁龕內南側塑像的身體被布滿寶相花和如意云紋的服飾包裹起來,顯得飄飄欲仙,又十分含蓄,似中原的貴夫人造型。
(四)晚唐
晚唐是指河西地區被張議潮家族所統治的時期。與唐前期雄渾健康、生氣蓬勃的藝術相比,中晚唐的莫高窟藝術不如前期,但是在前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晚唐莫高窟的菩薩形象反映出了中原佛教宗派林立的現象。如表現密宗題材的莫高窟晚唐14窟南壁西側觀音菩薩的裝扮與唐前期相差很大,也顯現出來自印度的影響,其中菩薩帔帛中細密的白色小點與克孜爾石窟中的白色聯珠紋也有幾分相似。9窟東壁北側文殊變的菩薩畫像則完全不同,服裝款式和瓔珞極具中原風貌:帔帛面積較大,遮住整個上臂,邊緣裝飾著寶相花紋飾,一體式瓔珞中有大量花卉形態的裝飾元素,也有如意造型,相比初唐、盛唐時期高貴的菩薩形象,顯得更為女性化和世俗化。
三、唐代菩薩瓔珞的裝飾風格
(一)華美富麗——裝飾性與神圣感
唐代是莫高窟藝術的鼎盛時期,菩薩的瓔珞、服飾搭配和整體形象趨于成熟,形成了華麗、高貴、大氣的藝術風格,手繪和彩塑的藝術手法細膩寫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使得外來服飾配件——瓔珞能夠以一種具象化的形態展現出來。唐代菩薩的瓔珞和服飾品中色彩飽滿富麗,元素豐富,具有極高的裝飾性,襯托出菩薩高貴、神圣而又十分生動的整體形象。
(二)柔美慈悲——女性化與世俗化
菩薩精致的衣裙和首飾襯托著寧靜、安詳的面容,高聳的發髻和滿身的珠玉展現出柔美、慈悲的女性化風格,使菩薩這類神靈形象的表達中充滿了人性,使之具有更為貼近世俗民眾生活的強大生命力。
(三)包容大氣——多種藝術元素與文化的融合
唐代菩薩的服飾具有多元化的風格,體現出了唐代社會的開放與包容。我們在莫高窟菩薩服飾搭配的整體形象中看到了來自印度及絲路沿線其他西域國家,以及間接受到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南海諸國的影響,這反映出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同時,莫高窟菩薩服飾中大量的中國元素從側面反映出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唐代實現了高度本土化的發展,也展現出絲綢之路上敦煌石窟藝術中包容萬象的精神——不同的文化在此不斷交流達到了高度融合,呈現出獨有的多元化裝飾風格。
參考文獻:
[1]趙聲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薩的頭冠[J].敦煌研究,2005(3):8.
[2]季羨林.敦煌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18.
[3]趙聲良.敦煌早期壁畫中“西域式”人物造型[J].民族藝術,2009(1):109.
作者單位:
湖北美術學院服裝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