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摘 要:“互聯網+舞蹈教育”時代背景下,應對高校舞蹈專業教學模式進行新的探討。面對新形勢下的課程教學轉型發展趨勢,僅沿用傳統課堂模式已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熟練操作電子設備、軟件,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好教學活動。因此,文章結合實踐研究,針對師范類高校舞蹈專業學生,對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程的教學發展提出新的可能,初步探索線上導學課程建設方向。
關鍵詞:古典舞;基本功;線上教學;導學課;課程設計
一、“互聯網+舞蹈教育”現狀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日益成熟,舞蹈也緊跟時代步伐,通過網絡傳播走進大眾視野。資源的快捷共享使得專業人士更快掌握舞蹈前沿時事,使得大眾領略舞蹈之美,同時也拓寬了舞蹈愛好者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目前,網站和自媒體仍作為主流傳播方式,如各大專業院校和官方舞蹈組織機構的網站資源、官方公眾號和自由職業者的個人運營號等。聚焦“互聯網+舞蹈教育”,其是以在線教育、慕課、微課作為主要方式,通過公開課展示、舞蹈作品賞析等更加直觀地傳播、分享專業性舞蹈。而面對舞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多樣化,如今的在線教育還無法做到全面,特別是傳統課堂中的師生交互性在“互聯網+舞蹈教育”中還未得以良好實現。因此,對于“互聯網+舞蹈教育”還需根據其自身特點、內容、方式、趨勢進一步完善和研究。
基于目前的互聯網教育理論基礎、網絡技術的更新,結合高校舞蹈專業教學,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網課”實踐經驗,探索舞蹈實踐課程的在線模式對舞蹈教育發展而言變得十分重要。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田培培在《“停課不停學”的挑戰與機遇:基于“互聯網+”舞蹈實踐課程的案例研究》中提出項目式、互動化、創新性教學,并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了實踐課程在線上舞蹈教學中的優勢,雖無法替代傳統舞蹈課堂教學,但其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反思。
二、古典舞基本功教學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程以開發學生肢體、塑造肢體規范,及掌握中國古典舞的運動規律、風格韻律為主。課堂流程大致分為把桿針對性訓練組合若干,中間綜合類訓練組合若干,再到跳、轉、翻訓練組合若干,循序漸進地練習。從學習方法上也可大致概括為技術類和身法類兩個層面,當然這二者不可割裂開來獨立而論。在高校一年級舞蹈基本功中,更加重視肢體塑造(即從自然身體形態打磨至規范的肢體形態)和古典舞運動規律、氣質上的把握,特別是在綜合類和師范類高校的舞蹈專業生源中,大多學生是通過高考前專業集訓“速成”而來,在肢體規范性及基訓課認知上多有偏差,從而導致基本功學習上的事倍功半。
傳統線下教學對基本功課程的學習環境及硬件設施有較高要求,如場地空間、地板地膠、把桿鏡子等客觀因素。而在線上教學期間,學生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完成課業,把桿部分的針對性訓練組合可以勉強完成,把下綜合類組合及跳轉翻技巧類組合基本難以完成。因此,一味照搬線下傳統教學模式將會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結合客觀環境,精選教材內容,有選擇性地明確教學重點不失為一個著力點,這就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分析及應對能力有著較高要求。
線上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延展和多元化探索,其優點在于突出典型問題、放大教學細節,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有利于學生更加關注局部動作分析。線上教學中的變量是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而以打磨自身肢體為目的的基本功訓練課程注定不是輕松的,所以在脫離有效監管手段的背景下,從肢體訓練的強度密度來說,對課程效果的提升是有阻礙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更加關注學生是否培養出正確有效的練功方法。基本功課程的邏輯性、科學性、序列性使這門課程在整個大學階段的課堂流程是相似的(地面訓練、扶把訓練、中間訓練、素質訓練),因此一年級打地基階段尤為重要,不僅要關注肢體層面,還要關注認知層面。
三、培養基本功學習中的專業思維
在前期藝考環節中,學生軟開度、技術技巧是重點考核內容之一,很多培訓機構紛紛通過“搬、壓、耗”的“針對性”集訓達到應試目的。然而柔韌性和肌肉能力只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肢體工具,并非舞蹈肢體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總和。這使得部分普高基礎生在進入大學階段時,依然無法轉變學習思維,尤其在綜合類高校、師范類高校中,此類學生比重較大。從就業視角而言,這類學生也幾乎很難發展成為職業舞者,但學生如果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專業思維、學科認知等,就不會阻礙他們未來從事好舞蹈教育或藝術領域相關的工作。
傳統教學方式下的言傳、身授、模仿、糾偏,在師生隔著屏幕的“云課堂”中更放大了專業思維的重要性。肢體語言的特性促使教學中無法將其一一梳理成為文字使學生理解,舞蹈更多是感知的、直觀的、意會的。藝術感覺或悟性較弱的同學在執行動作規格時,無法正確理解要求,導致只能去模仿外形,從而達不到預期的訓練目的。
筆者認為,言傳的落腳點在于是否聽得懂,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也是塑造肢體規范性的前提。教師信息的發出與學生信息的接收是否一致,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特別是大多普高基礎生對自身肢體的不可控、專業認知上的片面性和自身理解能力的差異性,使部分學生無法把握組合間的邏輯及運動內在規律。此外,身授與模仿的差異也普遍存在于肢體條件一般且藝術感覺較弱的學生中。模仿能力在舞蹈實踐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筆者通過自身學生時期及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得出,模仿能力可以通過有意訓練而提高。學生對肢體動作的有意識性及兼顧性導致了學生完成動作時的不同表現。
因此,建立正確的課程認知和專業思維對舞蹈專業學生來說非常必要。解決阻礙普高基礎生學習專業之初的問題,將學法理順,可以更好地推動基本功課程有序進行,既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角度,提高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后期學習效率和專業精準度。
四、古典舞基本功導學課設計理念
古典舞基本功導學課主要面向綜合類高校、師范類高校等非藝術類專業院校,由于大部分生源前期未經過持續規范的肢體訓練,導致在大學階段陷入照葫蘆畫瓢式的學習困境。因此,線上導學課作為實踐課的輔助教學形式,以突出細節、可反復觀看為特點,集中培養學生專業課思維方式,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索興趣,懂得何為肢體規范化,何為古典舞美感,能夠進行初步的自我糾偏和動作分析,使其具有一定的判斷力和鑒賞力。
導學課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本,讓剛進入大學階段的舞蹈專業學生能快速了解古典舞基本功的課程概念,養成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和練功方法,并且可以準確地理解專業術語,為后續實踐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從而提高動作分析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幅提高現有基本功實踐課程的學習效率。
教學內容上應篩選具有基礎性、規律性、代表性的動作進行講解、對比、分析,依次設置技術規范、舞姿規范、基礎鑒賞三個教學模塊。在技術規范中,重點強調軀干直立、下肢外旋和末梢的延伸意識,有意培養學生將關注點集中在肢體形態的規范塑造上。舞姿規范即強調古典舞中“圓”的概念,與身韻課不同的是,僅對上肢簡單運動路線中的“立圓”“面”有所感知,以及簡單判斷舞姿造型中關于對稱、線條、層次的古典美感。基礎鑒賞則觀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與實踐課階段相符的相關視頻片段,通過對比分析來領略和感悟古典舞基本功,加深腦中的鏡像感,以此來改變部分學生對基本功學習的片面認識。
學法指導作為導學課的核心理念,需配合教學模塊內容詳細展開,如技術版塊動作學習時,不能單純追求高度、軟度、爆發力,而是引導學生如何精準把握肢體的發力點、聯動肌肉關節等,并讓學生能正確理解把桿訓練組合之間的邏輯關系,而非粗糙地熟記節奏,使學生在練習時能迅速判斷出關鍵問題,并舉一反三。而身法板塊就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動作時不可只求形似,了解頭、眼、身、步如何有次序地去模仿,把握造型中的對稱美、層次美和線條美,領會運動中的起承轉合,關注動勢動態的連接,逐漸滲透對古典舞的認知,從而觸類旁通。
參考文獻:
[1]田培培.“停課不停學”的挑戰與機遇:基于“互聯網+”舞蹈實踐課程的案例研究[J].舞蹈,2020(3):13-19.
[2]黃雨薇.網絡舞蹈資源現狀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9.
作者單位:
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