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蔚·瑪拉斯拉散
摘 要:縱覽本雅明關于靈韻的藝術理論,時代提供其理論最重要的基礎背景因素。站在時代巨變的節點上,其理論的核心是以“靈韻(Aura)的消失”來區分機械時代的藝術作品與古典藝術作品的差別。面對機械復制時代靈韻的消失,如何看待藝術?本雅明認為復制技術所帶來的片面、零碎的訊息,帶給人們超過現實感的震驚(Shock)體驗。震驚也反映在藝術作品的美學風格上。文章主要透過本雅明的藝術理論靈韻與震驚探索非遺保護理論的方向與價值,并以非遺電影為例,加以解釋與應用。
關鍵詞:非遺電影;藝術理論;本雅明;靈韻
近幾年,關于非遺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并且不斷地提升其格局,許多學者都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而努力[1]。雖然關于非遺保護研究有許多的成果,但學術理論上較少有關于應用理論的探討[2]。本篇文章旨在從藝術理論分析層面探索非遺保護的議題。本雅明的理論,站在時代巨變的節點上,面對新時代與舊事物產生的矛盾,思考古典藝術該何去何從,以及新的藝術如何體驗。本雅明通過其豐富的學術研究與獨特的視角觀察,提出靈韻與震驚的理論,不僅明確了過去藝術的價值,更提供了現代機械復制時代下審美實踐的方向。非遺保護是古典藝術出現于現代時空中矛盾復雜的議題與現象。本雅明的理論,是一位哲學家對時代與新舊藝術之間的關照。
一、靈韻與震驚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書中說到:“有史以來第一次——而這是電影的杰作——人以整個活生生的自身來行動,可是卻不再有‘靈韻了。”[3] 機械復制的時代,可以快速制造出一模一樣的藝術品,所產生的問題就是 “真的”在哪里?關于藝術的真實,本雅明稱之為原真性,原作的即時即地性組成了它的原真性[4]。 即時即地性是指作品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完成,獨一無二。因即時即地的限制,作品與觀者產生了距離感。想要看《蒙娜麗莎》,那必須到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才能看到,真品(《蒙娜麗莎》已不再外借,限制移動和展出),以至于沒有辦法很輕易地親近。這樣的距離感,使人對古典藝術產生了膜拜感、神圣感,就好像圣徒畫像旁的大光環一樣,這一特性就是靈韻。
在機械復制時代,靈韻消失后,如何看待藝術?本雅明認為復制技術所帶來的片面、零碎的訊息,帶給人們超過現實感的震驚體驗。“通過最強烈的機械手段,實現了現實中非機械的方面。”[5]“過往者在大眾中的震驚經驗與工人在機器旁的經驗是一致的。”[6]整個大環境發生改變,對于快速復制技術,人們只有震驚,震驚也反映在藝術作品的美學風格上。“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一種對刺激的新的急迫的需要發現了電影。在一部電影里,震驚作為感知的形式已被確立為一種正式的原則。”本雅明認為,電影是一種商品,不同于藝術品,它縮短了人跟藝術之間的距離,從精英文化走向大眾文化,使藝術從傳統的形式中解放了出來。
二、非遺的靈韻
非遺具備本雅明理論所說的原真性,無論在什么時代的風云變幻之下都保有傳統藝術特色和傳統手工技術。因其不斷傳承、保存和維持原狀的特點,也可以認定現在看到的非遺是古代傳下來的,進而認為非遺保留了靈韻。對于即時即地性,非遺也有很好的體現。例如,湘繡如果離開了湘就不是湘繡,而且因為它是手作,所以也是獨一無二的。了解非遺必須要到產生的地點去近距離接觸,于是對于非遺,人們依然是有一種膜拜的心理,并且對非遺產生距離感,非遺并不像大眾文化一樣使人覺得容易靠近。然而,非遺本身源自生活,非遺活在生活當中,不同于一般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非遺具有商品、藝術品等多種形態,有市場價格認定的手工藝商品,也有無法衡量的傳統歌曲、戲劇等。而且,非遺還具有為政治服務的特質[7]。
非遺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質,那是具有“人的價值”。非遺的本質超越本雅明所說的古典藝術的靈韻。藝術家完成作品之后,觀者帶著一種距離感去欣賞藝術品,感覺到藝術品的神圣感、光環在藝術品上面。而非遺傳承的核心在傳承人,傳承人傳承的是手工技術,這些傳承人無論在任何時代,其作為人的價值不變。可以這么說,本雅明所說的以藝術品為載體的靈韻消失了,靈韻在機械復制的時代消失了的觀點忽略了靈韻的創造者——人。人是靈韻的來源,保有一切過去不變的東西,以至于可以面對時代。能面對時代變化的唯有傳承人,非遺不會消失,它借由傳承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古老手工的靈韻。
雖然本雅明的靈韻并未論述是否所有古典藝術都有靈韻,然而在非遺保護的研究視域里卻可以確認,只有傳承人的作品才有非遺保護的價值。換句話說,只有傳承人才是“靈韻的創造者”。同樣的工藝,但若非傳承人所做,就不會產生非遺價值,因為傳承人保存了古老方法、材料、程序、原理、機制……非遺保護所討論的靈韻是更高層次的超越,超越古典藝術的載體,非遺所保存的靈韻是指傳承人的價值,傳承人是“靈韻的創造者”。
三、非遺電影的靈韻與震驚
“非遺電影”是一組互相矛盾卻又彼此吸引的組合名詞,互相吸引故結合,互相矛盾而牽制。
國辦發〔2005〕18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鼓勵和支持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而電影的宣傳效果,對于非遺傳承來說具有積極意義。很多電影制作人對非遺的題材躍躍欲試,想要運用電影的自由藝術多手法、多角度地詮釋非遺,卻受限于非遺保護制度的規范要求,擔憂電影作品淪為說教,使觀眾枯燥而厭煩,從而商業價值大打折扣[8]。例如《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圣在拍攝電影期間,多次與村子長老以及莫那魯道的后裔協調,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其心志,務求保存文化,不考慮電影商業價值。魏德圣并沒有尋求到真正的平衡,而是在一開始放棄了票房[9]。
震驚理論也是本雅明美學思想的重要體現之一,電影通過活動的畫面呈現時間動態,人對電影畫面的接受是在霎那間無意識的接受[10]。本雅明認為電影打破了以精英為主的藝術接受,轉以大眾為接受對象,屬于大眾娛樂。電影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審美差異,體現出人的平等,是置放在一個社會關懷之下的服務,這也是本雅明理論當中美學結合社會關照的理論價值之所在。人們坐在電影院院看著漫威系列電影,無意識地快速接受各樣超現實的拼貼與快速的復制,這是在20世紀本雅明早已預言的藝術形式。應用此理論能為非遺電影制作找到平衡點,尋求平衡是非遺審美體驗與非遺擁抱大眾的實踐途徑。
四、結語
回到非遺保護與電影拍攝之間的矛盾,應用本雅明的理論,非遺具有靈韻,電影更提供了當前時代震驚審美實踐的方向。非遺種類及樣式多元,使用電影進行推廣,重要的是掌握傳承人“靈韻的創造者”的價值。電影制作者不必拘泥于自然風景或民族風格元素的保守呈現構建簡單的敘事結構;對比本雅明看到蒙太奇等手法之后對電影所闡述的震驚的審美,現在非遺電影仍太保守。本雅明的想法是,應該要更自由地體驗機械復制所帶來的技術快感,在超現實空間創造性地游走。2018年好萊塢的漫威系列電影《黑豹》意外獲得非洲觀影者的好評,非遺雖帶有傳統性質但亦可多點想象空間。按照本雅明審美理論實踐,給人以震驚審美感受的電影能夠縮短自身與大眾之間的距離,這正是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愿景。
非遺雖符合本雅明的靈韻理論,然而,非遺的靈韻在當代并沒有消失。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時代,古典藝術當中的靈韻消失了。但是針對非遺來說,靈韻沒有消失,傳承人仍然保留了非遺的靈韻。靈韻來自于傳承人,傳承人就是“靈韻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 [2]馬知遙,劉旭東.中國非遺著作研究評述[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4):71-78.
[3][4][5]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103,13-18,114.
[6][7]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148,146.
[8]牛銳.當“非遺”遇到電影,會產生什么:“中國電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側記[N].中國民族報,2014-04-25(11).
[9]黃文山.背負的抉擇:“非遺”題材電影的表述研究[J].當代電影,2015(7):155-158.
[10]張文杰.藝術“裂變”時代的美學:從藝術轉型角度來闡釋本雅明的藝術理論與文化美思想[D].上海:復旦大學,2009.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