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摘 要: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文化也不盡相同,具有豐富多樣的民俗文物資源。民俗文物不僅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最好證明,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成果,可以說民俗文物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博物館作為一個研究、搜羅和保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專業機構,有責任貫徹與落實我國文物保護政策,加大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力度,合理開發與利用民俗文物,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诖?,文章從民俗文物的內涵、民俗文物的價值和民俗文物保護與利用的現狀三個方面探討現階段博物館保護與利用民俗文物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民俗文物;保護與利用;博物館
注:本文系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產業融合背景下山西康體休閑旅游的發展模式探究”(2020-150)研究成果。
民俗文物是民俗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比文字和民謠具有更強的實質性和直觀性,人們通過觀察和欣賞民俗文物便能夠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發展中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收藏與利用價值。但由于其經濟價值不高,人們普遍對民俗文物歷史價值的認識不足,導致現今我國許多民俗文物的傳統制造工藝已經失傳[1]。
一、民俗文物的內涵和特點
通俗來說,民俗文物就是指在特定年代、特定地區、特定民族下人們生活與工業生產所用的器物,其中包含經濟活動、民間信仰、社會文化、生活勞作和競技游藝等諸多方面,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征和民間風俗習慣。比起傳統的一般文物,民俗文物能夠更好地反映特定歷史時期下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可以將民俗文物理解為民俗文化和歷史文物的結合體。
民俗文物的特點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民俗文物具有經典性,是一種特殊民俗事象的器物;其次,民俗文物具有代表性,是指民俗文物是廣泛存在的同類民俗器物中的精致化作品或代表性作品;最后,民俗文物具有地域性,民俗文物的部分價值重點針對特定地區[2]。
因此,加大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力度,充分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民俗文物,不僅能夠讓我國人民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夠有效地傳承與延續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促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歷史文化地位的提高,使全世界都能夠認識和了解到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二、民俗文物的價值
要想合理保護和利用民俗文物,僅了解其內涵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面掌握民俗文物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并且更加具體地發揚民俗文物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根據綜合的分析與調查,我國傳統民俗文物的價值可具體表現在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五個方面[3]。
(一)歷史價值
民俗文物從多元化的角度反映當代人們的生活與文化特點,后人能夠通過觀賞民俗文物直觀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軍事文化、生產工藝和生活狀態等,從而進一步研究當時社會的歷史文化。
(二)文化價值
民俗文物是我國各地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人們在制作民俗器物時便會在其中凝聚大量的文化意識。因此,我們在利用與開發民俗文物時便能夠從中了解到當時社會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文化特點。
(三)科學價值
民俗文物的科學價值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體現:首先,民俗文物是當時人們生活、生產、競技游藝等使用的器物,在制造和生產時便會利用當時的加工制造技術。因此,后人在觀賞民俗文物時,便能夠認識到我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制造工藝。其次,民俗文物是一種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直觀歷史資源,是我國科學史發展過程中的實物例證。最后,現代人們可以通過鑒賞民俗文物,了解先人的生產制造方法,并不斷總結經驗,促使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
(四)藝術價值
民俗文物中不僅包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和先人智慧,還融匯了許多民間藝術,如漢唐雕刻、民間剪紙、年畫和唐三彩等。因此,現代人可以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和觀摩民俗文物,并從中獲得藝術靈感,陶冶情操。
(五)經濟價值
民俗文物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文物開展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如文物旅游、展覽、培訓等。
三、目前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現狀
現階段我國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狀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仍是很多人沒有正確認識到民俗文物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保護和利用意識。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首先,民俗文物博物館較少,而民俗文物又十分多樣化,導致有許多民俗文物得不到良好的保護和利用。其次,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手段較為落后。雖然有些民俗文物被保存在博物館內,但由于博物館的保護手段和維護技術較為匱乏和陳舊,使得有大量的民俗文物被積壓在博物館的庫存中,出現損壞、破裂的問題。最后,走私問題。有許多不法商人意識到傳統民俗文物的經濟價值,為了從中獲取大量收益,將珍貴的民俗文物走私到國外,導致我國民俗文物外流[4]。
四、現階段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
利用措施
(一)現階段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措施
第一,擴大對民俗文化的調查和收集范圍。博物館可在館內設置調查與收集民俗文物的部門,明確調查與收集的方向,并在人力、物力和經濟方面大力支持調查與收集工作,從而擴大對民俗文物的收集范圍,使更多民俗文物能夠得到合理的保護。第二,建立數字化的管理體系,完善民俗文物檔案。為了更好地管理博物館內收集的民俗文物,避免民俗文物外流,博物館就必須強化對民俗文物資源的管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民俗文物資料建立數字化管理體系,并設置具體的部門,讓專業的工作人員明確對民俗文物的保護范圍和維護目標,承擔管理民俗文物和檔案的責任。第三,正確認識民俗文物的價值。博物館要對民俗文物中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形成正確的認知,在保護民俗文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更好地發揮民俗文物中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
(二)現階段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應用措施
博物館要以一種兼收并蓄的態度對待我國民俗文物,而不是要利用民俗文化取得某種利益或達到某種目的[6]。因此,博物館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充分合理地利用民俗文物:第一,可在科學研究中利用民俗文物。博物館可有效發掘民俗文物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并從中獲取重要的歷史研究資料,以此來提高博物館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水平,從而進一步強化博物館對民俗文物和其他展品的保護和修復技術,構成良性循環。第二,可在文物展覽中使用民俗文物。保存與展示我國文化遺產是博物館最主要的工作,因此,博物館可以利用民俗文物開展文物展覽會,提高國民對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認識與了解。第三,可在開發周邊商品時利用民俗文物。民俗文物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較強的民俗文化特色,能夠很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可以針對民俗文物的這一特性,根據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開發民俗商品。
五、結語
民俗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傳統民俗文化的實質性表現。因此,博物館要發揮自身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作用,對民俗文物樹立正確的認識,加強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力度,著重開發與利用民俗文物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從而進一步推動博物館的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民俗文化。
參考文獻:
[1]韓浩.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5):138-139.
[2]吳海濤.淺談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7(24):239-240.
[3]蔡運華.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10):251-252.
[4]朱利.論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J].卷宗,2019(32):41.
[5]萬酉生.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初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120-121.
[6]張典.民俗博物館展示道具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8.
作者單位:
太原學院文旅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