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
摘 要:美育是素質教育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應該認識到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必要性,并付諸行動。鑒于此,文章對高校美育素質教育進行概述,分析了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發(fā)展的現(xiàn)實情況,提出了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的實踐對策。
關鍵詞: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一般規(guī)劃課題“高校美育教育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GH19498)階段性研究成果。
美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向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從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都將發(fā)展美育工作放在了學校的系統(tǒng)規(guī)劃之中,這為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雖然美育的相關研究和實踐路徑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但在外在條件相對成熟的環(huán)境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探究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對策,以此促進美育的研究和實踐。
一、高校美育素質教育概述
美育,即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這一概念最初由席勒提出,這一概念的出現(xiàn)為其他各國研究美育開啟了大門[2]。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豐富的文化顯示了其迷人的魅力。這樣的環(huán)境為美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要是追溯我國的美育素質教育的源頭,可以從奴隸制時期算起。西周時期強調的制、禮、作、樂,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六藝”——禮、 樂、書、數(shù)、射、御,無不體現(xiàn)了我國美育素質教育的具體形式[3]。這些時期提倡的這些具體的美育形式,其中心思想就是“善”和“美”。對于高校美育素質教育工作者而言,其自身對于美育概念的認識程度和認知范圍對其探究的實踐路徑有重要的影響。基于我國的美育思想,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的實施,也應更注重培養(yǎng)個體品德,使個體擁有美好的品格。
《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提出了這一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fā)展的方針[4]。在這一要求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被納入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這開啟了高校美育素質教育深入發(fā)展的大門。之后,在國家陸續(xù)出臺的相關文件中,我們也能看到關于美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即高校美育素質教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fā)展為重點,以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yè)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為重點領域,加強和改進美育教學。美育以其本身的培養(yǎng)價值和特殊性,成為了素質教育中一項極受關注的內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美育的價值,探究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對策,以謀求美育這一體系的完善。
二、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現(xiàn)實情況
在各國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大環(huán)境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發(fā)展既獲得了助力,也遇到了阻礙。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得到的助力是其能夠吸收國際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的優(yōu)秀經(jīng)驗,豐富自身的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如美國的美育注重創(chuàng)造自由的環(huán)境,給學生選擇興趣的機會,使其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進一步探究;歐洲的美育則是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擁有崇高的理想;日本的美育追求“真”和“善”;等等[5]。各國美育各有偏重,各有特色,為我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提供了更多發(fā)展方向。
雖如此,但是這些經(jīng)驗也可能成為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阻礙,即如何植根于我國的文化,在美育素質教育理論中挖掘自身特色,并將其凸顯,是一件相對復雜的事情[6]。從我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比重有所增加,主要通過開設美育課程,舉辦多方向、多方面、多維度的美育活動兩種形式落實。通過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存在以下幾項問題:第一,美育形式、美育內容過于單一,缺少相關的標準和相對完善的體系為美育教育的實施提供支持;第二,美育的優(yōu)秀教師資源略有不足,未能形成獨具特色的美育品牌。這些問題讓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效果不甚理想,使得學生的參與性不足,受到的有益影響有局限。基于這一現(xiàn)實情況,探究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對策就成了每一位高校相關教育工作者需重點關注的課題。
三、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對策
(一)加強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工作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
為了形成高質量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提升高校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需加強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工作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具體實踐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實施:第一,結合黨的教育方針和相關文件的要求,明確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相關的標準及體系。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指導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要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面向全體,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因校制宜,引領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基于這一目標,高校要設立關于美育的培養(yǎng)標準,并建立高校美育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為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提供依據(jù)。第二,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做好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組織保障工作。高校黨委辦公室、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后勤保障部和美育相關部門要共同合作,建立美育工作領導小組,由該小組負責統(tǒng)籌推進美育實施的規(guī)劃、美育專項經(jīng)費的調撥等工作,保障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工作有序開展。
(二)打造獨具特色的美育素質教育品牌
美育是高校素質教育中一項重要的教育途徑,在相關條件成熟的前提下,應該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牌,凸顯其魅力。高校不僅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擁有其所處區(qū)域的特色烙印,在這些條件聚集的情況下,高校想要打造獨具特色的美育素質教育品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聯(lián)系區(qū)域特色,將本區(qū)域的歷史、人文、藝術、自然等因素引入美育素質教育內容之中,并根據(jù)這些內容推進品牌性的美育主題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植根于本校特色專業(yè),創(chuàng)立美育品牌課程。高校可以專業(yè)視角為切入點,在大劇院、美術館、青少年宮等文化藝術活動場所的支持下舉辦偏向于各個專業(yè)的美育大講堂,讓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熏陶。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的支持下,開設傳統(tǒng)美育這一講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高校以美育為中心,打造獨具特色的美育素質教育品牌,是完善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道路的一個重要程序。
(三)重視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關系到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成效。鑒于此,高校要重視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教師隊伍建設,探索相應的舉措,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教師隊伍。通常情況下,考慮到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復雜性,高校可以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通過設置符合美育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助推教師成長。同時,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可以邀請有美育理論功底與精湛美育技能的民間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美育教育骨干和學術帶頭人等,以開設講座的形式,對本校教師進行定向培訓,或者交流美育理念和經(jīng)驗,優(yōu)化本校教師的知識結構,拓展其美育素質教育理論的認知范疇,提高美育教師整體的專業(yè)水平。在此基礎上,高校還可以鼓勵美育相關教育工作者參加美育交流、美育實踐等活動,推動美育研究成果的實踐、轉化。另外,高校基于優(yōu)化美育師資結構的考慮,可通過定向設置美育工作室、加入高校美育聯(lián)盟等途徑吸納一些有美育理論功底與精湛美育技能的人才,使其負責或者輔助承接一些美育工作。只有搞好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教師隊伍建設,才能讓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之路走得更加順暢。
四、結語
高校實施美育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并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熏陶其品質有積極作用。重視并普及美育,是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學術界對此多有研究。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美育素質教育的內涵,結合實際需求,致力于尋找美育素質教育理論實踐的現(xiàn)實路徑,這樣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有責任、有擔當?shù)母咚刭|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勝男,霍楷,籍亞玲.高等學校美育素質教育改革的實效研究[J].戲劇之家,2020(14):190.
[2]吳炫樺.改進音樂美育教學,豐盈素質教育新活力[J].中國文藝家,2020(4):168.
[3]孫雪勤.美育教育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教育意義[J].新西部,2020(3):148,166.
[4]陳培霞.淺論美育與大學生的發(fā)展[J].文學教育(下),2019(12):170-171.
[5]高言珂,張愛華.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5(36):3.
[6]肖開勇.試論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對接[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5):36-37.
作者單位: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