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 盧麗春 趙媛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發現問題是探究式學習的起源,是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出發點。在活動中教師要珍視幼兒提出的問題,加以判斷,引發幼兒探究學習的興趣,支持其深入探究。
大班幼兒開展了“幼兒園的花果山”主題活動,在統計“有多少條上山的路”時,第二小組發現了一條只能延伸到半山腰的輪胎路,“半條路是不是路”引發了幼兒的激烈討論。
◎問題聚焦——鎖定探究的點。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探究契機,并以提問的形式激發幼兒深入探究的興趣。
軒軒篤定地說:“可以上到山頂就是路。”
雯雯說:“當然算,這是一條很特別的路。”
珈偉反駁:“我們要上去很困難,因為后面沒路,要走很陡的地方,還有雜草。”
馨馨說:“如果這算上山的路,就得解決后半段沒路的問題。”
教師問:“如果將后半段路變完整,是不是就算一條路了呢?這樣的話,我們需要做點什么?”
幼兒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繞路的、有做安全牌的、有做繩梯的……
看似簡單的問題引發了幼兒的關注和思考。
◎支架學習——推進探究主線。在探究活動中,幼兒基于解決問題的興趣,以獨特的方式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審視和批判原有的知識經驗并重構自身的認知體系,又將其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不斷提高思維品質、學習品質和問題解決能力。
第一次嘗試:繩梯方案。在確定了要將“半條路”變完整之后,珈偉提出:“我們可以做一個繩梯,踩著它爬上去。”于是文梵和珈偉參考了幼兒園繩索區的“繩梯”繪制草圖,尋找材料制作繩梯。開始制作時,他們遇到了困難。
文梵說:“繩梯的網結太難打了,踩上去總是松掉。”
珈偉說:“不行,繩子都亂了。”
教師說:“看來制作繩梯比想象的還要困難,我們不僅要打牢固的網結,還要使連接兩邊繩子的網結保持一一對應,是不是還有新的辦法呢?”
幼兒們選用的麻繩太粗太長,單純依靠他們的手部力量難以做出牢固的網結,打網結的時候也容易將麻繩纏繞在一起,更別說將連接兩邊繩子的網結保持一一對應。面對制作伊始就遇到的困難,幼兒們決定尋找新的辦法。
第二次嘗試:輪胎方案。放棄繩梯方案后,幼兒們再一次來到“半條路”,嘗試尋找新的辦法把路變完整。
馨馨說:“我們搬一些輪胎把路變完整吧。可是要用多少輪胎呢?”
予然說:“可能要20個呢!離山頂還很遠。”
彥坤說:“輪胎很重,我們可以分組搬。”
馨馨和彥坤合作抬著輪胎前進,不久,他們就覺得筋疲力盡。當他們看到珈偉和軒軒滾著輪胎快速地往前推時,彥坤說:“我們也用滾輪胎的方法吧。”可是他們很快發現,盡管速度變快了,但很難掌握輪胎前進的方向。到了山腳下,幼兒們仍舊需要滾著輪胎上山。這并非易事,要扶著輪胎,又要使勁往上推,越是陡峭的地方越是艱難。他們只好另尋辦法,想用“翻轉”的辦法將輪胎往上運。由于輪胎本身的重量,幼兒們“翻轉”起來同樣面臨困難。
嘗試不同的辦法之后,幼兒們紛紛表示搬輪胎上山太難了,還有滾下來的危險。面對窘境,他們決定放棄這個方案。
第三次嘗試:手拉繩方案。兩次失敗的方式讓幼兒們意識到必須重新想一個安全、靠他們自己力量就能實現的解決方案。
首先,提出辦法。
“可以做個手拉繩,把繩子固定在山頂,走到沒路的地方就拉著繩子上去。”“找細繩子,剛好可以握住的那種,比如攀爬網的那種繩子。”“繩子上要打結,手就不會滑了。”聽了幼兒們的想法,教師提議:“先量好繩子的長度,在固定的時候還要注意安全。”
確認方案的可行性之后,他們在三樓找到了粗細適中的麻繩。考慮到麻繩的重量以及所需長度,軒軒提議先用棉繩量出所需長度后,再對麻繩進行裁剪、搬運。
其次,測量長度。
基于原有的測量經驗,子城和予然在山頂先把棉繩固定,軒軒和雯雯把繩子拉直,彥坤用筆在適合的長度處做記號。他們很快就測量完畢,準備對麻繩進行裁剪。在用棉繩對照麻繩時,雯雯說:“室內不夠大,沒有辦法將麻繩拉直到我們想要的長度。”彥坤提議到走廊進行裁剪。沒有了空間的限制,他們很快將標有記號的棉繩和麻繩對齊拉直并裁剪。
再次,固定麻繩。
軒軒說:“把繩子打樁固定在這里很難,這里是很硬的水泥地。”
教師問:“你們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雯雯說:“綁在樹上怎么樣?”
彥坤說:“這些樹不夠粗,繩子一拉,樹容易斷,我覺得不行。”
逸恒說:“快看這里,我發現欄桿比較牢固。”
教師問:“你們認為可以嗎?”
其他幼兒紛紛點頭:“我們試一試吧!”
軒軒嘗試把繩子固定在欄桿上,但他力氣小,打的結不夠結實。予然和彥坤過來幫忙,先把繩子繞一個圈,再從下面交叉穿過去打兩個結,最后一起把結拉緊。固定好后,他們打兩個活結將麻繩進行連接。為了確保安全,他們邀請教師幫忙確認每個網結是否牢固,在容易松掉的地方用雙結進行加固。
最后,集體測試。
幼兒們對手拉繩進行測試,一個接一個地拉著繩子順利到達山頂。為了測試手拉繩和連接處的牢固程度,幼兒們決定增加人數,進行兩人一組、三人一組、四人一組的攀爬實驗。經過檢驗,他們在原來兩個結的基礎上進行加固,各個組都順利到達了山頂。幼兒們對手拉繩的牢固程度有了直觀具體的認知,證明了手拉繩是將“半條路”變完整的有效方案。
成功開拓一條新路讓幼兒興奮不已。為了給這條特殊的路標上幼兒的專屬印記,他們決定給它取個獨特的名字——繩索通山路。在將“半條路”變完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幼兒們的探究熱情、積極狀態,看到了他們解決問題時的專注力和思考力。教師也一直追隨幼兒們,了解他們的已有經驗和問題解決思路,適時引導,提供工具和材料,為幼兒們提供更多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機會,幫助幼兒們在操作中積累經驗、拓展思維,獲得深度學習的體驗。
◎活動反思——發現問題中富有價值的探究點。從最初的“半條路是不是路”所引發的問題爭議,到想盡辦法把路變完整,幼兒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多次探究,通過直接操作驗證解決辦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操作中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材料的特性。幼兒們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思考,將畫草圖、測量、滾輪胎等原有經驗運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當方案遭遇失敗后,他們結合實際情境對原有經驗產生懷疑、批判,同時生成新的經驗,并用習得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這充分驗證了材料的開放性越高、限制越少、自由發揮空間越大,幼兒們能看到的可能性越多。
主題探究活動如何引導幼兒深度學習?在此次活動中有跡可循:一是基于資源,教師發現課程資源的敏感度。活動是由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問題爭議所引發,焦點在于“半條路是不是路”,之后的探究活動也是圍繞它進行。二是基于問題,根據兒童經驗判斷的問題價值。在活動中教師敏銳地發現了引發幼兒爭論的問題焦點,迅速捕捉到其中的教育價值。三是基于兒童,追隨兒童生成探究的腳步,支持兒童自主、深入探究。教師參與了整個活動過程,基本上都是在傾聽幼兒的想法和觀點,只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并為其提供操作材料,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積極思考、直接操作、自主探究的機會。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興華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