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媛,徐 寧,張 偉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江蘇 210006
院內轉運術后病人可導致病人生命體征輕度甚至重度波動,死亡率較一般病人高9.6%[1-2]。目前,臨床術后病人轉運主要依靠人力,對于新轉運方式及用具鮮有報道。開放手術病人存在疼痛、活動能力差、循環及呼吸功能水平下降等,對外界不良刺激容易出現較強反應,因此,在轉運時不僅需要更多的人力、時間,而且轉運效果常達不到預期[3]。且對于醫務人員而言,長期頻繁轉運容易引發肢體、腰背部等急慢性損傷[4]。靜態轉運理念是利用兩種特殊材料之間的滑動性,在不接觸或者更少接觸病人的情況下,借助外力,形成一個與傳動帶相似的效果,實現病人在病床、轉移床、手術床之間的轉運[4-5]。我科依據靜態轉運理念設計了一種新型分體轉運滑板(專利號:2017 2 0567025.9),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實施胸、腹部開放手術的60 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 例,女18 例;年齡36~70 歲;手術類型包括胃腸癌根治術、肝膽占位根治術、胰腺占位切除手術等;手術時長2.0~5.5 h;手術切口15~25 cm;術中出血量250~1 500 mL。所有病人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常規鎮痛,病人術后均在手術間內蘇醒拔管,Steward評分≥4 分。根據手術日期將病人分為對照組(人工轉運)與研究組(分體滑板轉運),每組30 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手術時間、出血量及手術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待病人能夠正常溝通后進行轉運。
1.2.1 對照組 實施人力轉運。病人從手術床轉運至轉運床時由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巡回護士以及工勤人員徒手轉運或者借助病人身下的手術中單轉運;病人從轉運床轉運至病床時由病區護士、麻醉醫生、工勤人員及病人家屬徒手轉運。完成轉運后將病人側身,將病人身下的中單卷起,放平病人再從對側取出。每次人力轉運通常需4~6 人協助完成[6],是臨床多見的一種轉運方法。
1.2.2 研究組 使用新型分體滑板轉運。其原理是利用滑板與病人間較小的接觸面積以及滑板本身光滑的材質實現病人轉運。滑板表面光滑,柔軟可折疊,操作時2 人協作即可完成。首先,通過固定桿將兩塊寬約30 cm 的滑板本體固定,形成寬約60 cm 的滑板;從手術床轉運至轉運床時,先將滑板一側卷起并協助病人側身,將卷好的滑板放置在病人身下,使病人平臥,并從對側身下輕輕將滑板展平,之后通過滑板上手環將病人平移至手術轉運床;從轉運床轉運到病床時,通過手環將病人平移至病床,之后將固定桿抽出,從病人兩側輕輕抽出分離的兩塊滑板。
1.3 評價方法 ①轉運所需時間:包括手術間內轉運所需時間和病房內轉運所需時間。手術間內轉運所需時間從呼叫人員協助轉運病人開始計時,將病人從手術床轉運至轉運床后結束計時。病房內轉運所需時間從呼叫人員協助轉運病人開始計時,將病人從手術轉運床轉運至病床,撤除中單/滑板后結束計時。②病人轉運舒適度:于病人返回病房轉運結束后以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9]對病人手術間內轉運和病房內轉運舒適度進行測評,總分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舒適度越低。③參與人員轉運方式選擇傾向性:對所有參與兩種轉運方式的人員(包括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巡回護士、工勤人員)進行轉運方式選擇傾向性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轉運所需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轉運所需時間比較(±s) 單位:s
表1 兩組轉運所需時間比較(±s) 單位: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P例數30 30手術間內轉運所需時間102.33±25.71 112.57±14.94>0.05病房內轉運所需時間287.90±39.31 62.03±6.42<0.05 P<0.05<0.05
2.2 兩組病人VAS 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VAS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VAS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P例數30 30手術間內轉運VAS 得分5.47±1.14 5.30±0.95>0.05 P<0.05<0.05病房內轉運VAS 得分6.63±1.30 1.97±0.96<0.05
2.3 參與人員轉運方式選擇傾向性比較(見表3)
表3 參與人員轉運方式選擇傾向性比較 單位:人
3.1 新型分體滑板對轉運所需時間的影響 術后轉運是病人圍術期安全管理的組成部分,也是病人延續性照護的重要內容,現已被列為十大病人安全問題之一[10]。如何安全、高效、舒適地轉運術后病人,尤其是重大手術、危重病人,是醫護人員應思考的問題。本研究中,兩組手術間內轉運所需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參與該階段轉運的人員均為手術室醫護人員,協作性好,轉運時能迅速就位并有效配合。
對照組病房內轉運所需時間與手術間內轉運比較較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為病區影響人力轉運的因素較多,首先是轉運參與者,多名家屬或者沒有家屬參與,均可導致轉運前協調人員時間延長;其次,由于病床較手術床寬,轉運過程中容易因病人擺放位置不合理導致時間延長;再次,病房內轉運后需安置病人進行心電監護,確認生命體征平穩后才能將病人側身撤除病人身下中單,該過程會耗費大量時間;此外,病區空間狹小,床頭柜、陪護椅以及病人私人物品占據通道也會阻礙轉運工作,延長轉運時間。研究組病房內轉運所需時間與手術間內轉運及同期對照組比較較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能與新型分體滑板轉運僅需2 名人員,且撤離階段操作簡便,只需將固定桿抽出,從病人兩側輕輕抽出滑板即可,整個過程無須病人主動配合,可縮短轉運時間。經統計,病房內轉運階段,研究組較對照組轉運時間短,不僅提高了轉運效率與質量,也加快了手術周轉。
3.2 新型分體滑板對轉運舒適度的影響 開放手術病人術后處于鎮痛狀態,傷口部位疼痛感較弱,但其對于震動等外界不良刺激感受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手術間內轉運VAS 得分和病房內轉運所需時間VAS 得分均較高,且病房內轉運VAS 得分高于手術間內轉運VAS 得分,兩個時間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間內轉運時,雖然參與轉運的人員協作性較好,但轉運方式以及工具導致病人在被抬起后身體無法處于同一平面,存在一定高度差,此過程中一瞬間的作用力對于病人整體感受將產生負面效果;而這種負性體驗在病房內轉運時更為明顯,該階段病人將被更多非專業人員接觸,參與人員轉運動作協調性較差,且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如病床寬度等引起的二次轉運,將導致病人不適感更加強烈。
研究組病房內轉運VAS 得分低于手術間內轉運VAS 得分及同期對照組VAS 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能是由于病房內新型分體滑板轉運時無須病人主動移動,撤除滑板時也無須病人配合,能夠真正做到靜態轉運,病人VAS 評分維持在1~3 分。新型分體滑板轉運也能有效預防參與人員由于長期、頻繁搬動病人而引起的肢體、腰背部的急慢性勞損,有利于提高參與人員的工作效率。
3.3 新型分體滑板對參與人員轉運方式選擇傾向性的影響 巡回護士、手術醫生只參與手術間內轉運,因此在選擇時認為傳統人力轉運更加快速、方便,而新型分體滑板在放入時需要更多時間和額外操作,被選擇度不高;工勤人員和麻醉醫生既參與手術間內轉運,又參與病房內轉運,能夠感受到新型分體滑板在病房內轉運的巨大優勢,因此均選擇了該種轉運方式。研究人員向手術醫生、巡回護士充分講解長期人力轉運的缺點、對病人及醫務人員自身的危害,同時讓其了解了新型分體滑板在術后轉運中的優勢后,其對新型分體滑板的應用對開放、危重手術病人的轉運意義均認同。
本研究使用新型分體滑板對病人轉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與真正的靜態轉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且新型分體滑板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缺點,如放入時需要接觸病人將其側身,此過程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這是下一步需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