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岑 浙江傳媒學院
故事是如何跨域國家、種族、語言找到全世界找到統一的共鳴點,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總結出:“有效的故事是有特征性的,而這些特征是一致的”。他根據神話故事總結出的 17 個階段的敘事結構——“英雄的旅程”,證明了大多數神話敘事其實都存在著一種共通的模式。美國編劇、制片人丹·哈蒙因編寫電視劇《瑞克和莫蒂》、NBC情景喜劇《廢柴聯盟》而被大家熟知,根據多年的編劇經驗,他也嘗試總結出一個可以省掉繁雜且重復的分析劇本的工作,并將講故事的過程規律化的理論;所以丹·哈蒙結合“英雄的旅程”,提出一套適用于電影、電視劇,甚至音樂的“故事環(Story Circle)”結構,他將這套敘事理論應用于《瑞克和莫蒂》中的每一集故事以及每一個主要人物的成長歷程。筆者將根據丹·哈蒙對于“故事環”的介紹,結合實例,探究其敘事結構的原理。

圖1 丹·哈蒙的“故事環”
丹·哈蒙將“故事環”分為8個部分(見圖1),并把每一個環節分別簡化成一個詞:①主角,②需要,③行動,④探索,⑤得到,⑥代價,⑦返回,⑧改變。
(1)主角處在舒適區:在這個環節中我們看到的是主角踏上旅途之前的狀態,或是關于主角背景故事的介紹;為了讓主角帶觀眾入戲,在這里需要留給觀眾找到共情著力點的時間。例如《沉默羔羊》中刻苦進行見習訓練的克拉麗;《瘋狂動物城》中離開家鄉前懷揣夢想的朱迪,《寄生蟲》中住在地下室里,靠折披薩盒為生的金氏一家。
(2)建立目標:主角在這里享受著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但他意識到所處狀態并不完美,他可以做得更好,而這個愿望通常會以角色無法預料的方式實現①。例如克拉里想要通過見習成為聯邦調查局特工;為了實現警察夢而來到瘋狂動物城的朱迪;想要改變生活狀態的金氏一家。
(3)進入陌生的環境:這里是故事真正開始的地方,主角進入一個跟故事開頭不同的環境或是情境中,例如克拉里麗接受任務開始對漢尼拔進行審問;朱迪做交通警察的過程中發現關于食肉動物失蹤的線索;基宇偽造學歷到樸社長家應聘家教。
(4)探索并適應新環境:“這個環節的重點是,主角已經被扔進了水里,如果不拼命游,他就只能溺水”①。例如克拉里用自己的經歷跟漢尼拔換取關于“野牛比爾”的信息;兔子朱迪和狐貍尼克合作尋找食肉動物失蹤案件的線索;金氏一家不斷設下陷阱,幫助其他家庭成員拿到樸社長家的工作。這個部分也被布萊克·斯奈德②稱作:游戲時間,主角逐漸適應新環境,對新技能新或武器操作更加得心應手,這部分故事基調也相對比較輕松。
(5)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悉德·菲爾德③也將在這個位置稱作中間點,而丹·哈蒙將這一環放在了圓圈的最底層,主角在這個位置處于某種失重的狀態,這里通常也被稱作情節轉折點,從此主角沒有回頭的可能。例如克拉麗拿到漢尼拔提供的關于找到比爾的關鍵線索;朱迪找到失蹤的食肉動物,并揭發了囚禁這些動物的獅市長;寄生一家人趁雇主外出野營正式“寄住”豪宅。
(6)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是角色所經歷的最黑暗的時光。主治醫生奇頓竊聽并打破了克拉麗和漢尼拔的協議;朱迪的錯誤導向讓全城陷入對食肉動物的恐懼當中;雇主的突然返程讓寄生一家人險些被發現。
(7)返回熟悉的環境:“這是主角在開始階段離開的他們所熟悉的地方,但沖突還沒有結束,但他們已經克服了最困難的挑戰,正向著目標前進。”④克拉麗與同事阿德利亞分析線索時推測出了比爾的地理位置;朱迪回到了家鄉但意外發現使食肉動物變野蠻的花朵;寄生一家被迫回到已經被水淹的家卻在第二天接到了生日派對的邀請。
(8)經歷這次旅程后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是心靈上的,也可以是肉體或者是生存狀態上的,例如:克拉麗成功找到并殺死了比爾,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聯邦調查局特工,也許某種程度上也克服了童年陰影(原片留下懸念);朱迪找到了幕后黑手,讓動物城恢復了平靜,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警察;金氏一家“寄生”失敗而最終家破人亡。
丹·哈蒙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圖2)解釋了為什么構成故事的元素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才會被認為是故事。

圖2
(一)生命與死亡環:生命逐漸走向死亡,在地下分解,然后孕育出新的生命⑤。相對應地,1主角、2需要、8改變處于生命半環,而4尋找、5得到、6代價處于死亡半環,3行動、7返回是生命與死亡半環的連結。在《我,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這部電影中,主人公格瑞格在媽媽的勸說下勉為其難地去探望患有白血病的瑞秋,而瑞秋的出現是在格瑞格進入陌生環境時,最后也死于格瑞格返回到熟悉環境(格瑞格到醫院探望瑞秋)。主人公在經歷死亡半環的過程里,理解了生命與人生的意義,而故事也完成了由生到死再到新生的輪轉。
(二)意識與無意識環:意識代表思想里明亮、愉快、熟悉的部分,而無意識代表著陰暗、隱藏,不能或是不想被發現的意識;人們在這兩種意識中往返,保持內心的健康平衡⑤。例如《沉默的羔羊》克拉麗在審問漢尼拔時,做為交換說出了童年的陰影和內心深處的恐懼,這種信息的交換一直持續到克拉麗對漢尼拔的最后一次審問。故事里針對主角潛意識的挖掘也正是在無意識的半環中進行的。
(三)有序與混沌環:社會是人的宏觀版本,社會在這兩個狀態中往返,以維持社會的長久平衡;以革命性、戲劇性的形式將人類從混亂帶回到有序的人,被稱為英雄⑤。例如《瘋狂動物城》中的朱迪,她在進入陌生環境時接觸到了食肉動物失蹤的案件,在返回熟悉環境中發現了使食肉動物變野蠻的罪魁禍首。因為朱迪帶領瘋狂動物城從無序走向有序,她成為了動物城的英雄。
三幕式結構是由希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提出的劇本框架。他將一部120分鐘的長篇電影分成三幕,分別代表建置、對抗和結局,第一幕和第三幕分別占劇本的25%,第二幕占劇本的50%,如果以第二幕的中間點為分界線,三幕式大體可以用四個故事環來概括。以電影《寄生蟲》為例(見表1):
在《寄生蟲》第三幕的悲劇結尾中,主角并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但同樣為此付出了代價。這種結構上的省略在較小的故事單位中比較常見,例如以場為單位的故事環,大多數情況里主人公因無法返回熟悉的環境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使故事得以繼續,省略或替換“故事環”中的某一環節也并不會打散整體的敘事結構。

表1
筆者針對以上作品的解讀只是眾多解構方法中的一種,而“故事環”也只是影視敘事的方式之一而已;這種結構類型的敘事大多被用于美國商業電影,但對許多以結構為創新點的獨立電影或文藝電影卻并不適用;例如結局隱晦的《鳥人》,將時間順序打亂來講述的《低俗小說》,或是在不同人物的視角切換,獨立于三幕式結構的《羅生門》等。
好的故事是關于作者喚起與觀眾的情感共鳴,而不僅僅是將情節放入正確的時間點里,所以故事結構不是寫作的捷徑,更不是抹殺想象力的枷鎖,而只是一個可以幫助敘事有條理和節奏感的工具。雖然好的敘事框架并不等于好故事,但對于編劇初學者而言,利用“故事環”敘事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入門練習。
注釋
① https://channel101.fandom.com/wiki/Story_Structure_104:_The_Juicy_Details
② 美國編劇,代表作《救貓咪》
③ 美國編劇,代表作《電影劇本的寫作基礎》
④ https://channel101.fandom.com/wiki/Story_Structure_104:_The_Juicy_Details
⑤ https://channel101.fandom.com/wiki/Story_Structure_102:_Pure,_Boring_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