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宇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一中366000)
構造法是指基于對問題本質的深入理解,通過積極聯系所學,構造出熟悉的問題,進而順利求解問題的一種方法.應用構造法解答數學習題的技巧性較強,難度較大,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應注重與學生一起分析構造法的應用,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應用細節,真正的掌握這一方法,并熟練的用于解答相關數學習題.
不等式是高中數學的重要知識點,習題類型靈活多變,尤其證明類的問題在學生平時訓練以及測試中出現頻率較高.不等式證明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多種多樣,其中運用構造法進行解答,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其掌握證明不等式的又一方法.如在課堂上可與學生一起分析如下習題:

該題目雖然使用其他方法能夠證明出最終的結論,但是相對來說較為繁瑣,而且不容易理解.課堂上可啟發學生聯系所學的一元二次方程知識,運用構造法進行證明,同時還要注重觀察學生的證明思路,給予針對性的指引.最終經過認真思考以及教師的啟發,學生運用構造法成功的完成了證明,過程如下:
∵a3-b3=a2-b2,且a≠b,則a2+b2+ab=a+b,即(a+b)2-ab=a+b
設a+b=m,則ab=m2-m,可知a、b為方程x2-mx+(m2-m)=0的兩不等正根.

三角函數在高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的必考知識點.教學中為拓展學生視野,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能夠應用構造法求解的三角函數問題.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具體的解題過程,并注重給學生預留一定的空白,要求學生認真反思,思考從解題中獲得的啟發,更好的掌握運用構造法解答三角函數問題的規律.

很多學生看到該題目,對已知條件進行展開,但是經過繁瑣的運算后發現,并不能解出α、β的值.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為學生展示如下運用構造法求解的過程:




導數是高中數學的重點、難點知識,部分習題難度較大,無法采用常規思維求解,而使用構造法往往能很好的加以突破.教學中為提高學生運用構造法解決導數問題的能力,既要為學生總結解決導數問題時常用的構造思路、構造技巧以及不同構造思路、技巧的適用題型,又要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訓練活動,使學生在訓練中犯錯、糾錯,逐漸的掌握構造法的應用技巧.如可組織學生圍繞以下習題,開展訓練活動:
設函數f(x)在R上的導函數為f′(x),對任意的x∈R,都有f(x)+f(-x)=x2,且在(0,+∞)上滿足f′(x)-x<0,若f(4-m)-f(m)≥8-4m,則實數m的取值范圍為( ).
A.[2,+∞) B.(-∞,2]
C.(-∞,2]∪[2,+∞) D.[-2,2]
該題目難度較大,課堂上既要鼓勵學生聯系所學的構造法的理論知識,又要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使其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順利的突破該題.
∵f(x)+f(-x)=x2,∴g(-x)+g(x)=0,即函數g(x)為奇函數.
對g(x)求導得到g′(x)=f′(x)-x,∵在(0,+∞)上滿足f'(x)-x<0,∴g(x)在(0,+∞)上為減函數.由奇函數性質可知g(x)在(-∞,0)上也為減函數.

高中數學數列部分知識點較為零碎,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有一定要求.解答數列問題時既要注重靈活運用數列的相關性質、計算公式,又要具備靈活的頭腦,充分運用已知條件構造新的數列,以更好的找到遞推規律,化陌生為熟悉.為使學生養成運用構造法解答數列習題的習慣,在課堂上可以為學生講解如下習題:

A.2018 B.2019 C.2020 D.2021
認真審題可知,該題目無法直接套用所學的前n項公式計算.但是根據給出的等式關系,可換個角度進行分析,即構造新的數列,求出前2021項和之后代入要求解的式子即可.


構造法是解答數學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高中數學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構造法的重要性,尤其為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應注重為學生系統地講解構造法理論以及具體應用,使學生掌握運用構造法解答不同題型的注意事項以及相關細節,吃透構造法精髓,從而做到在解題中真正的能夠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