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雯 齊秀強
◆摘? 要:高校志愿服務對于學生成長成才、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社會和諧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仍然在育人理念、育人價值、育人實效、育人機制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應著力提高志愿服務的獲得感與歸屬感,發揮多元主體協同效應,健全志愿服務育人機制,豐富志愿服務育人內容,以推動形成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育人體系。
◆關鍵詞:志愿服務;育人;育人困境;創新路徑
一、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價值
1.微觀價值——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志愿服務最直觀的育人價值體現在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志愿服務可以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中,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二是高校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在廣泛接觸社會各類群體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在幫助團隊完成志愿活動的策劃、實施等環節的同時增強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三是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可以增強舍己為人、嚴于律己的道德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中觀價值——助力高校提升育人水平
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優質人才的育人平臺,更應當注重自身志愿服務體系的建設。首先,高校完善志愿服務有利于推進高校立德樹人戰略實施。高校推進志愿服務活動本質上就是換一個場所、換一種方式培育人才,其不僅符合立德樹人的內涵,更是一個使高校與學生、學生與社會雙向成長、雙向受益的活動。其次,高校發展志愿服務有利于完善高校教學體系。志愿服務融入高校實踐教學是深入踐行勞動教育育人的必然要求,能夠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共同發展。最后,高校加強自身志愿服務建設可以使高校志愿服務機制更加完善,為高校完善其他事務管理體系提供借鑒。
3.宏觀價值——助力社會和諧進步
高校志愿服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第一,高校志愿服務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服務社會加強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第二,大學生這一年輕活力的群體可以為促進我國社會和諧增添新鮮的血液,不僅加強了學生群體與社會其他群體的溝通交往,還可以減輕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第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需要志愿服務,其在落實精準扶貧、普及法律教育、推進環境保護、宣揚社會風尚等許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二、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困境
1.育人理念有待完善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要建設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育人體系,一方面要實現從“重活動開展”到“活動開展與機制建設并重”轉變,另一方面要實現從“重服務社會”到“服務社會需要與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并重”的轉變,這對以往單純重服務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社會政策環境變化也要求當前志愿服務向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這無疑賦予了當前志愿服務育人理念新的內涵。
2.育人價值認識不到位
學生志愿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被多元化的價值觀所削弱。就學生層面而言,學生功利化傾向嚴重,許多學生為了增加學分、獲取榮譽獎章、贏得入黨機會等目的參加志愿服務,將志愿服務作為交換品而非公益活動,降低了志愿服務助人助己的社會價值。就學校層面而言,相關領導更注重志愿活動的開展數量,重量輕質的同時缺乏對志愿者工作的正面肯定,志愿者無法通過合理的渠道進行彈性反饋,進而挫傷了志愿者的積極性。就社會層面而言,極端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消解了育人價值的內涵,降低了人們對志愿服務的認同度。
3.育人實效得不到保證
目前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實效還有待提升。一是志愿培訓不夠專業。在培訓目的上,高校更多注重如何使志愿者做好當下志愿服務活動,忽視志愿者個人特質與長期發展;在培訓內容上,更多關注志愿者的技能培訓和組織紀律培訓,欠缺志愿服務理念和志愿精神的培育;在培訓方法上,以灌輸式教育為主,未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二是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呈現低端重復化的嚴重局面。高校現開展的活動較為單一。很少開展結合自身特色與學生專業知識的志愿項目,項目內容呈現出粗放化特征,志愿者不能實現社會與個人雙向發展的培育目的,從而背離育人初衷。
4.育人機制不健全
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組織內部欠缺相配套的運行機制。在招募機制上,相關流程缺乏統一標準,志愿者素質參差不齊。在培訓機制上,缺乏常態化的體系,志愿者隊伍專業性不突出,個性特點未有效發掘。在宣傳機制上,宣傳主體局限于高校、學生,政府和媒體的角色缺位。宣傳方式守舊傳統化,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在監督機制上,缺少內外部共同監督,獎懲方法不夠鮮明。在保障機制上,資金匱乏導致許多志愿活動缺乏物質供給來源,法律法規的保護處于真空狀態使得侵害學生志愿者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育人的創新路徑
1.提高志愿服務的獲得感與歸屬感
要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獲得感與歸屬感,一是要豐富志愿精神的內涵。必須牢牢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理解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階段任務,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與新時代相融合,煥發出新的精神內涵。二是高校要加強思政教育創新,將志愿服務精神納入思政課堂中,同時開設志愿服務實踐課程,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三是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志愿服務育人氛圍。社會媒體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宣揚典型代表,調動全社會公民志愿光榮的思想意識。高校要建設自己的一體化宣傳平臺,建設志愿項目品牌。四是要破除學生的功利主義傾向。高校要合理運用激勵機制,重視精神獎勵大于物質獎勵,在降低志愿服務計入實踐學分或獎勵加分的比例的同時,嘗試多樣化的激勵政策,使志愿服務更多與個人成長記錄、個人思想進步等方面相掛鉤。
2.發揮多元主體協同效應
高校志愿服務的創新必須調動社會各方主體的力量資源,構建一個由政府引領、高校主導、社會支持、媒體銜接、學生參與的“五位一體”的主體體系。第一,政府應當對給予全方位支持。在資金支持上,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對高校志愿服務進行統一補貼的同時,對重點志愿服務項目進行重點補貼;在政策扶持上,將志愿服務列入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進行長期規劃與指導;在法律保障上,通過法律法規對志愿者主體資格和想有個各項權益進行界定,對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實施保障。第二,高校要對志愿服務進行價值引領和系統管理。在價值引領上,高校要將志愿服務融入思政課堂,同時對志愿服務典型事例進行宣傳,弘揚傳統美德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系統管理層面,高校要建立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團委負責,各部門專門管理的志愿服務管理體系,避免管理層面的雜亂無章,職責混同。第三,企業、社會組織等對高校志愿活動進行資金支持和合作互助。本地龍頭產業可以發揮力量帶頭進行資金扶持,在提升企業社會影響力的同時,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社會組織可以與高校志愿服務進行合作,高校利用社會組織的資源優勢,社會組織利用高校的人力資源優勢,實現互利共贏;第四,社會媒體要充分發揮其互動性、廣泛性的特點,集合志愿服務優質資源,加強志愿項目品牌建設,推動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第五,學生社團要在堅持學校統一領導的前提下,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增強學生社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而在學生內部調動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3.完善志愿服務育人機制
健全高校志愿服務育人機制是促進志愿服務穩步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第一,健全有序的志愿服務招募機制。高校要制定統一的志愿者招募手冊,明確招募流程,防止濫招誤招。同時建立健全志愿者的進入-退出管理辦法,建立高校志愿者名單庫,做到志愿者信息內容的及時更新。第二,健全專業的志愿服務培訓機制,做到培訓的專業化、常態化和個性化。專業化是指高校要配備專業的教師向學生傳授志愿服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素養。常態化是指要對志愿者定期持續組織培訓,有固定的時間、場所和培訓教師。個性化是指,針對不同志愿服務項目以及志愿者在項目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對志愿者進行個性化培訓。第三,健全全媒體的宣傳機制。在宣傳內容上,要注重“言善事”“揚正氣”“樹新風”,助長社會善良風氣。在宣傳手段上,采取線上線下相聯動,傳統媒介現代媒介相互通的形式,打造全方位、深層次的志愿服務宣傳機制。第四,健全全面的志愿服務保障機制。國家要加強志愿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的出臺與落實,明確志愿者享有知情權、監督權、獲得培訓教育權等各項權利。高校和學生社團要把對志愿者的安全培訓納入志愿者培訓之中,告知志愿者一系列安全注意事項。第五,健全高效的監督機制。政府、社會、媒體進行外部監督,高校部門、學生社團進行內部監督,在源頭消除落后制度障礙。同時要建立直接責任人制度,對志愿服務的直接負責人員不作為亂作為或者因公徇私進行懲罰。
4.豐富志愿服務育人內容
時代的進步要求志愿服務育人內容不斷創新,防止千篇一律。第一,重視實踐育人。首先要提升高校志愿服務項目的影響力,形成志愿服務品牌效應,促使志愿服務長期化常態化發展。其次在實踐中創新服務內容。要深刻體會國家形勢,開展國家需要、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志愿活動。再次,要創新服務形式,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等工具開展志愿服務,提升志愿服務的實施效果。最后要在實踐中提升管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實現學生-社會的互動雙贏。第二,加強思政育人。首先思政課堂要做到與時俱進,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使學生做到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更好的融合,還要將志愿服務融入思政課堂,不斷為志愿服務育人教育注入新時代理念。其次要進一步發揮黨政組織的思想帶頭引導作用,多組織學習活動加強志愿服務的思想教育,激發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第三,推進管理育人。首先高校要完善志愿服務管理,以網絡信息管理為支撐,融合線上線下渠道打造專業性與志愿性相結合的管理育人模式。其次高校還要通過管理志愿者達到育人目的,一方面在志愿者招募時嚴格把關,另一方面培訓內容要趨于綜合化和完善化,志愿者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熟知流程,規范自身語言和著裝等,以提升志愿服務的管理形象。
參考文獻
[1]張擁軍.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14-117.
[2]趙少華、王華琳.新時期高校志愿服務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7(12):38-44.
[3]董前程.志愿服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訴求、價值與路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46-48.
作者簡介
徐佳雯,華北電力大學法政系學生,主要從事志愿服務、環境法研究工作。
齊秀強,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黨建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育人體系建設實證考察與創新路徑研究——以駐保高校為例》(項目編號:X20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