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云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中,為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不朽功勛。為迎接建黨100周年,結合當前“四史”學習,緬懷陳云在財經、金融、國民經濟、人民生活等經濟戰線的卓越貢獻,重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艱難探索,對激勵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陳云;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探索
陳云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黨史、國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進程中的關鍵時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尤其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確立上建立了不朽功勛。在迎接建黨100周年,緬懷陳云在財經、金融、國民經濟、人民生活等經濟戰線的卓越貢獻,重溫陳云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中的艱難探索和成功改革,對激勵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解放戰爭向全國勝利推進,軍事上即將實現統一,此種統一的鞏固則需要依賴經濟上的穩定統一和強勁有力。
一、實現財經統一
陳云曾精準判斷:“以往東北、華北、西北及其他解放區都有地域性的財經機構,但現在有成立中央的財經機構的必要?!?“因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日益擴大,財經問題也逐漸增加,并且往往是帶有全國性的,這就需要有一個機構來處理這些問題?!笨梢姡瑢崿F財經統一的首要問題是組建實施統一策略的財經機構。
1.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于1949年3月20日就主張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并提出成立基礎是中央財政經濟部和華北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合并,目的是對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實行統一的領導。關于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人選,早在1948年5月周恩來就有了定奪:陳云目前應該主持東北的工作,在將來則是全國的工業建設。
1949年5月,陳云由沈陽轉移到北平,和周恩來一同住進中南海。5月11日至6月2日他參加了中央軍委在香山召開的財政經濟工作會議,會中討論了中財委的機構設置。6月4日正式宣布派陳云和薄一波負責籌備組織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陳云在會上做了《關于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說明》的報告。在緊張的籌備之后,7月12日陳云主持召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會議,中財委正式成立。
2.統一全國財經
1950年初全國物價趨于平穩,老百姓對人民幣重持信心,但市場仍不具備穩固的抵御經濟波動風險的能力,必須從根本上采取措施,手段是財政經濟實現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目標在于財政收支平衡和市場物資供求平衡。
1950年2月13日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財經會議和3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座談會,在兩次會議上陳云詳細地分析了統一財經工作的緊迫性和和重要性。強調必須盡可能的集中統一物力和財力。他指出:現在同過去搞根據地區域和單個方面的部隊工作不同了,而是包含著4億7千5百萬人、地大物博的全國性的工作,面對這么一個大局,陳云告誡各地的財經干部們,必須從整體角度思考全局的問題,否則就會走老路、犯幼稚的老錯誤。
陳云起草了《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對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提出了10條規定,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即:統一全國財政收入,使國家收入的重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國家的必要開支;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從分散狀態集中起來,合理使用,以調劑余缺;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一切軍政機關和公營企業的現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國家銀行,資金的往來使用轉賬支票經人民銀行結算。這個決定構建了以集中統一為基礎的財經管理體制的雛形。
統一工作轟轟烈烈展開, 1950年3月29日,陳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指出:財經統一后,財政情況有所好轉。去年赤字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五點八,今年三月后收支差額已接近平衡,爭取物價平衡的三個條件(軍事勝利、收支接近、物資準備)大體具備。1950年5月前夕,全國財政收支基本達到平衡。
二、穩定金融物價
新中國成立前后,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為先導,全國物價出現猛漲,并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現新高。
為克服財政經濟困難,1949年7月10日,陳云受中央委托,給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大區發電報,通知召開金融貿易會議,此會也稱上海財經會議。此后陳云親自坐鎮上海,研究部署克服財經困境。
上海財經會議從7月27日持續到8月15日。陳云主持了會議,并于8月8日分析了軍事和經濟的基本形勢,提出一系列解決上海和全國財經困難的辦法,明確、具體、操作性。此后物價穩定了一段時間。但是,10月下旬,投機資本在各地又起風浪,物價此起彼伏。上海的棉紗價格不到一個月上漲了3.8倍,棉布上漲了3.5倍。陳云發出了關于制止物價猛漲問題給各地財委的電報。電報指出:目前物價漲了兩倍,只有可能通過收縮銀根,調運糧棉,拋售物資來穩定物價。此后,全國各地采取統一步驟,大量拋售物資。在糧食方面,全國源源不斷的補充北平、天津和上海,投機商沒有估計到共產黨的運糧能力,糧食物價很快平穩下來;在棉紗方面,全國統一大量拋售,多到遠遠超過投機商的吃進能力,并邊拋邊降價,同時,通過銀行控制貸款、工廠不許關門、加緊征稅等措施的緊跟威逼,短短幾天,投機商一敗涂地,棉紗價格也穩定下來。
這次穩定物價的成功,不僅穩定了民心,還給上海工商界一個教訓,使投機商受到重創之余很難再起風浪。共產黨不到一年時間,解決了國民黨持續12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創造了一個奇跡!毛澤東稱其:“不下于淮海戰役”!
三、恢復國民經濟
1.調整工商業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后,市場狀況發生很大變化。糧食、紗布等重要消費品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一時間商品滯銷、資金周轉阻斷、工廠關門、失業增多等嚴重社會問題成為普遍現象。
有人將商品滯銷問題歸咎于穩定物價和稅收的必然后果,但陳云的思路完全不同,他認為稅收與物價穩定不應該是商店關門的原因,而是發展中的問題,要靠發展和調整來解決。1950年5月8日,陳云主持召開七大城市工商局長會議,在開幕會上,陳云指出:這次會議專門研究從4分月以來商品滯銷、生產縮減、商店歇業和工人失業增多等問題,深入分析困難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應對措施。在閉幕會的總結中,陳云認為:商品滯銷和生產過剩的原因,首先是十二年來通貨膨脹所造成的虛假購買力的迅速消滅。其次,是人民購買力降低,季節影響和公債發行。再次,是全國由戰時分割狀態變為統一后,某些行業生產能力過剩,而消費能力降低。解決目前困難的辦法是:采取加工訂貨辦法;開導工業品的銷路;聯合公私力量,組織資金周轉;幫助私營工廠改善經營管理;重點舉辦失業救濟。
隨后,全國展開了工商業大調整,陳云擔任了調整和組織工商業的主要指揮員。陳云指出調整工商業和穩定物價必須相輔而行,不能抓一頭不要另一頭。現在政府挑的是“兩筐雞蛋”,不要碰破一頭。任何一頭失落,另一頭也保不住。他說:幫助工商界度過目前的難關,主要是要拿出一筆錢來。所以,發行貨幣是在所難免的一步棋。發行貨幣的持續過程容易導致先出現物價上漲后出現物價暴跌的情況,因此雙向波動都要防范,否則會給已經不景氣的工商業雪上加霜。對此,陳云采取的辦法是,加大對企業的加工和定購數量,并適當收購農產品和私商的紗布。
陳云還注意到,目前沒有可用的公司法,商業經營遇到問題無從自保,懲處錯誤更無依據,投資人困難重重。為保證經營中的各方利益,陳云開始主持起草《私營企業暫行條例》。1949年12月公布發行。法律出臺后,私營企業對調整也加了顆定心丸。
工商業在法律的保護下,穩步推行。1950年10月后,全國經濟有了改觀,后來陳云回憶說:“六月以前是統一,六月以后是調整。只此兩事,天下大定。”
2.恢復經濟系統
新中國成立后,大部分城市是從國民黨手中接管而來,因經歷戰火而百孔千瘡。陳云領導中財委的全部工作,都是圍繞恢復、發展和繁榮經濟這個戰略目標而開展。
新中國成立初,陳云組織中央各經濟部門,召開了一系列專業會議,商討各方面情況,區分利弊、輕重、緩急,確定恢復的層次。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在經濟建設工作中確定了兩個重點:一個是交通,尤其是鐵路;另一個是水利和農業。
解放前,全國鐵路有兩萬公里,因受到嚴重的破壞而無法使用,鐵路總長度的80%處于癱瘓。津浦、京漢、粵漢、隴海、浙贛等主要鐵路干線,十多年不能全線通車。鐵路狀況如此,公路、航空、海運的情況也大體相同。
交通不暢,不僅救濟農村災情的物資進不去,難以恢復生產。生產出的糧食也運不出來,無法與城市進行交換。陳云總是說,運輸是一件大事,是全國經濟的杠桿。
因此,修復和修建鐵路是恢復國民經濟又一項基本建設。此時,正逢抗美援朝開始,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中央沒有停止鐵路工程建設。陳云說:“運輸在軍事上、經濟上都很重要,要建立強有力的指揮機構?!痹谌珖嗣窈丸F路工人的努力下,1950年5月,全國鐵路修復工作基本完成。
在修復原有鐵路的同時,陳云提出興修新的鐵路線路。當時,很多地方還沒有鐵路,比如說西南地區,糧食很便宜,500塊錢一斤都沒人要,但是有的老百姓卻沒有褲子穿。因為交通不便利,農產品運不出去,工業品又運不進來。為此,陳云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講,無論從經濟來講,還是從國防來講,把那個地方的鐵路搞起來,是一件大事情。他認為溝通全國有國防價值,因此提出將部隊一部分軍隊兵力用于修筑鐵路的路基和山洞。毛澤東十分贊成用軍隊筑造鐵路的計劃,要求立即著手實施。1950年開始有重點地修筑成渝、天蘭鐵路和湘桂鐵路的來賓至睦南關線(今友誼關),1952年,這三段鐵路的鋪軌通車任務基本完成。
陳云主張恢復農業,必先整修水利,他說,這是農業工作的第一個問題,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計。治理水利主要集中于三大水系,淮河、長江、黃河。淮河治理從1950年秋天大規模實施,中財委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了大力支持,1951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長江的治理是從荊江開始的,歷來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一說。治理過程中,陳云和薄一波同王任重、林一山做了密切配合,研究分洪技術。但荊江修理進程有些緩慢,1952年4月份才全面開工,到6月份完工。黃河的治理較之淮河與長江的治理較為系統,工程也浩大。1951年春天,水利部形成了興修石頭莊溢洪堰的初步計劃,但水利部黨組書記李葆華覺著這是大事,就帶著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和郝志齋找到了陳云,就工程的必要性、工程量、花銷以及用后補償做了詳細匯報和探討,陳云當場就拍板定案:“就這樣定了”。隨后,陳云同周恩來進行了溝通,4月17日,周恩來給出回復,同意陳云的意見。此后,中財委做了大量研究和協調工作,4月30日,就發出了《關于預防黃河異常洪水的決定》。5月4日,施工機構開始籌備,6月初開工,終于趕在汛期前8月20日完工了。
1951年,三大流域周圍多年不收麥子的地方豐收了。
陳云不僅注重農業、水利和交通等基本建設,還下大力氣抓了紡織、橡膠、農墾等工作,而且對影響以后建設的方方面面他都關注,包括電力、教育等等。1952年,工農業順利恢復到歷史上最高水平。
作者簡介
韓丹丹(1988.10—),遼寧本溪人,大連科技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規劃項目:融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的表征、危害及其治理研究(編號: 18YJC7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