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經駛入了“快車道”,不少專家也提出關于整體性治理的環境理論。但不合理開發、保護工作缺位、保護意識淡薄等問題的存在,自然環境建設發展的成果不盡人意。對此,文章針對自然環境治理的環節展開研究,根據新時代科學發展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出一系列解決對策。
一、引言
整體性治理把人民的需求作為治理導向,憑借信息技術的先進治理手段,以協調、整合、責任為治理機制,是治理不同層級、功能、公私部門關系等進行的新型政府治理圖式。通過整體性治理的理論,針對地區環境中存在的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發展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進而促進地方和國家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我國自然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不合理開發導致環境保護工作效率低下
針對不同地區,治理的策略、方式、強度都會影響到環境治理工作的效益。2021年1月,《經濟參考報》調查發現,西鎖沙龍、東保綠洲的防風固沙生命線——陽關林場,近十余年來持續遭遇大規模清理式砍伐,萬余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中所剩無幾,由此人為撕開了一道寬約5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當地防護林是以天然林為主的重要資源,倘若陽關的防護林被大量砍伐,風沙便會長驅直入,給當地生態帶來巨大的災難。這不恰當的經濟開發,將防護林砍伐改建成葡萄園,雖然經濟收益有所提高,卻加重了土地沙漠化進程,甚至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后果。陽關林場的傷疤在未來幾十年內不一定能復舊如初,但若沒有及時的發現與補救,當地的生態結構必然會發生巨變。
2.地方政府的自然環境保護工作缺位
環境制度滯后由法律法規制度缺乏、環境保護制度模糊以及管理模式不合理等因素造導致。因為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在我國推行的時間較短,人民還沒有深入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了環境問題在治理過程中無法可依、沒有法律作為保障的狀況。此外,我國的法律法規目前還沒有將地方治理環境問題的責任落實到各個崗位,導致有些環境部門對待環境治理工作的積極性較弱,在其環境治理工作中敷衍了事。
在土壤污染修復方面,土壤污染底數不清是過去嚴重制約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及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相關工作,在2014年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簡稱“土壤調查”)的基礎上,部署安排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簡稱“土壤詳查”)以及土壤環境監測網(簡稱“監測網”)工作。“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三部委聯合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詳查,其中農用地詳查布設點位達55.8萬個,超過首次土壤調查10倍左右;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方面涉及超過11.7萬家在產企業和遺留工業地塊,確定1.3萬家為重點調查對象。
3.人民環保意識淡薄,參與性不強
環保意識不足也會影響地方環境的治理。環境保護不止是國家的責任,也是所有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目前積極投入環境保護工作的公民只占少數,部分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度低,無法有效投入到環境治理、環境保護中,進而對地方生態保護政策的實施起到阻礙作用。比如快遞盒,其危害程度和白色垃圾不相上下,但目前對于快遞盒的丟棄與處理仍沒有顯著的成果,其他污染性廢棄物同樣需要得到重視。
二、環境保護的應對策略
1.建立綜合科學發展觀
對農業現階段的各項問題,不僅需要尋求農業專家指導,企業優化產業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浪費,還應由政府管理,制定出臺法律法規,穩抓自然環境的第一道關。工業中如油氣、煤生產的企業應該嚴格遵守國家規定,完善從開采到休停的保護工作,做到最大化減小對周邊自然區的影響,例如設立綠色保護區。商業上推行綠色消費,減少難降解、難處理的塑料袋的流通,限制有污染風險的產品銷售(如購買電池時應該限售數量)。也可以推行綠色金融,進行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的高效利用,完善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除此之外,更需要專業人士的努力,制定一條合理的環境保護之路;科研工作者們積極合作,創新優化各類設施,做好節能減排的第二道口。
2.加強治理功能的整合
治理功能的整合本質就是地方管理部門功能的整合。加強治理功能的整合能夠促進地方自然環境的建設。首先,就地方環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確定相應的治理目標,并嚴格監督各部門工作,而且要把環境治理的責任落實到位,提高各個單位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效率。其次,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地區自然環境管理體系,進而加強相關機構與地方政府以及監察機關之間的聯系,及時解決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商策地方發展道路,做好領導帶頭作用,從而推動地方自然環境治理工作的高效運轉。
3.加強監督的整合
為了促進地方自然環境整治工作的進行,應當不斷發揮監督機制的有效性。通過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考核機制,以資源消耗、自然環境治理以及科學技術創新等方面作為考核指標,對地方企業、商鋪和住宅區進行嚴格審查。要對地方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和店鋪實施懲罰,污染嚴重的需要進行封停、查驗。在居民方面,監督機制應為內部監督、群眾監督為主。需要建立獎懲制度,進而促使居民能夠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政策。此外,還需要根據地方的實際狀況建立完善的環境監督機制。還可以將環境信息治理存在的問題以及部分解決方案在各類平臺公開,主張全民參與到環境監督工作中,進而創造出更加多元化的環境治理管理方法和監督機制。
三、結束語
地方自然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已經嚴重影響了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除了需要地方各級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和完善監督機制以外,要求政府把握運用好整體性治理理論,及時發現各地區自然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治理部門高效完成保護工作,并不斷加強其治理功能。人民加強學習關于環境保護知識,做到自身愛護環境,積極參與各項公益生態的活動,進而促進地方生態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萬畝沙漠防護林遭剃光頭式砍伐,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幾近失守 澎湃網.
[2]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審議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
作者簡介
王銳(2002—),男,漢族,浙江杭州人,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測控技術與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