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 要:新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各種歷史課程的學習,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通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編高中歷史教材則分為必修課程《中外歷史剛要》、選擇性必修課程《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選修課程《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三大模塊。其中選修部分學校可以選用、改編或新編,這為各地區、各學校根據地區情況和學校教學需要,合理有效的加入鄉土歷史教育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鄉土歷史教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課程標準
歷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德育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編《平臺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而新編歷史教材的三大模塊緊緊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設置,每一個史事都體現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德育教育的要求。結合歷史學科的育人目標和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在高中歷史教育學中加入加強鄉土歷史教育,對于落實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改革,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大有益補的。
首先,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以育人為本,育德為先。歷史教育以其特有的學科特點,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先天優勢,而鄉土歷史接近學生生活,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意識方面又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鄉土歷史教育,對于強化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意義重大。比如《紅軍長征》時,可以結合紅軍在貴州省的斗爭史實,收集相關文獻和圖片資料,加強貴州革命歷史的教育,培養學生對貴州革命歷史的認同,使學生明白在全國革命風起云涌的年代,貴州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從而培養學生的紅色基因,是學生形成愛祖國、愛貴州的思想品質,既提高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又實現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鄉土歷史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其他方面的歷史學科素養。每一歷史事件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結合歷史背景,可以提高學生時空觀念的歷史學科素養。學習歷史是為了理解歷史,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這一過程即是史料實證的過程,鄉土歷史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分析和把握,即有利于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比如學習《紅軍長征》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對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等革命遺址進行參觀和考察,讓學生直接接觸歷史、感悟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和使命感。學習《抗日戰爭》一課時,可以結合電視劇《二十四道拐》的相關內容,組織學生到貴州省晴隆縣進行實地考察,加深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認識和了解,并提高學生對貴州抗戰歷史的了解,是學生對家鄉歷史以及對抗日戰爭的歷史有一個全新的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學生具備了對史事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而鄉土歷史教育科研加強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第三,有利于加強同其他學科的聯系。鄉土歷史的范疇是廣泛的,包括一個地區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地理、風俗人情等等。因此,鄉土教育涵蓋了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所以,加強鄉土歷史教育可以加強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的聯系,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對家鄉的全面的正確的整體的認識,從而增加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有利于相關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是各學科教育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
歷史學科獨特的學科特點和鄉土歷史的獨特優勢,注定了歷史教育(特別是鄉土歷史教育)在整個高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當前鄉土歷史教育在中學歷史課程中的應用較少,這嚴重制約了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必須加強鄉土歷史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緊密結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和高中歷史課程規劃,對鄉土歷史資源進行精選細選,緊緊圍繞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的辦學方向,讓鄉土歷史教育在實現育人目標、提高學生回校素養,增長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使學生通過統編歷史課程的學習和鄉土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