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中國的老齡化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本文對中國老齡化的現狀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應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機制的政策建議。本文旨在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總結,并給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經濟發展
1人口老齡化含義以及現狀
1.1人口老齡化含義
人口老齡化是指出生率低從而導致的總人口中年輕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而老年人口不斷上升的現象。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發達國家較早的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中國近年來也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將在2022年左右,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屆時65歲及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4%以上。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前享受的“人口紅利”將不再存在,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人均GDP很低,還并未實現真正的富裕。
1.2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狀
高齡化會成為中國人口老齡化一個重要的特征。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3億,占總人口的11%。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34億人,比重從2000年的9.9%增長到16.0%;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64億人,比重從2000年的6.7%增長到11.2%。中國2020年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從1982年的4.9%發展到2019年的12.6%;而中國0-14歲的人口數量卻是不斷的下降,從1982年的33.6%下降到2019年的16.8%。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存在嚴重的地區差異,人口流出地區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很高。如圖1,發達地區青壯年的人數很多,而欠發達地區青壯年很少。這是因為西部地區青壯年流入發達地區,所以青壯
年的人數很少,欠發達地區存在一個人口流出問題。人口遷移也是中國人口的主要特征,流動的人口大多是年輕人,年輕人的流動自然會抑制流入地的老齡化程度,而提高流出地的老齡化程度,尤以安徽、重慶、四川等人口流出大省較為嚴重。省際人口遷移加劇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相對應的,如圖2,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老年人口撫養比是相當高的,所以社會負擔也很重。
2中國老齡化的原因
2.1計劃生育政策
中國出現出生率不斷下降的狀況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分不開的。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號召,建議每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91年。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把這個政策進一步具體化。計劃生育政策,作為先例,并沒有別國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對其產生的后果并未有很好的預測。出生率降低,兒童的比例不斷下降,進而青壯勞動力短缺,老年人的比例隨著時間逐步提高,社會負擔也變重。
2.2老年人口保障政策不合理
我國的養老金制度是建立在青壯年勞動力創造財富的基礎上,因為我國實施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基金機制,這種混合管理使得社會統籌基金的嚴重不足,個人賬戶多是空戶,整個養老機制實質上仍然是現收現付制度。而我國的這樣的養老機制是需要年輕化的人口結構、高效率的稅收體系和基金管理體系來支撐。由于我國年輕化的人口結構不斷減少,養老金制度出現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難以為繼。所以,人口老齡化會出現嚴重的養老問題。
3中國老齡化特點
中國的老齡化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典型特點就是“未富先老”。先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如瑞典,法國,人均GDP達到了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而中國,卻正好相反。中國需要快速發展的時期,脫貧攻堅剛剛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主要矛盾。而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平穩增長的新常態,急需高素質的年輕人進行創新,需要青年人出力,突破現在發展的瓶頸,推動經濟的進入新的一輪增長。中國的經濟實力不夠強,就難以解決將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
4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4.1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人口老齡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勞動力相對不足的問題。以前,我國的靠著廉價的勞動力享受著“人口紅利”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因為勞動力要素的充裕,我國建立了一大批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青壯年勞動力不斷變少,首先沖擊的就是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產業的轉型并非在短期內能看見成效,所以這些企業面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
4.2社會負擔過重
人口老齡化提高了社會負擔系數(勞動人口與被撫養人口的比例)。通俗來講,就是創造財富的勞動力變少,還有負擔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所以每個企業承擔的養老金份額是越來越大的。老年人的撫養比也是不斷攀升,這不僅對社會造成了經濟壓力,還有社會壓力。養老問題可以包括一是老年醫療保障問題;二是老年人生活撫養問題。農村老年人主要依賴家庭主要成員養老,受子女經濟水平限制,而青年人外出打工,就會造成老年人的老無所養問題。城市老年人雖有養老金,但不斷攀升的物價,會使得他們的生活壓力和質量下降。
5結論建議
5.1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雖然過去的人口紅利不能繼續享受,但企業可以進行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解決未來老齡化可能給社會造成的負擔及未來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在老年人撫養比例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這是解決社會經濟負擔問題的根本途徑。
5.2建立、健全新的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新的保障機制、不能模仿西方國家,走西方國家的老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西方國家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所以我們需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制。從完善老年人就業體制和政策,保障其住房和醫療,甚至是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都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5.3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長期規劃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我們提出健康老齡化戰略內涵,主要包括“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內容,這是對中國老齡工作的綜合概括,是促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解決好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體思路。
5.4提高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
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強調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嚴峻性,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緊迫性,以及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思想認識,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
5.5明確國家老齡工作的方向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國家的五年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結合經濟發展進程和城鄉不同情況,精心設計和構筑中國老齡的工作體系,明確提出目標要求、工作重點、投入力度、檢查標準。
5.6落實到各地的發展計劃中
要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把該地區老齡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根據國家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際,納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采取分工負責和齊抓共管方式,對老齡工作有管理、有服務、有措施、有檢查。
參考文獻
[1]汪偉,劉玉飛,彭冬冬.人口老齡化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47-61.
[2]黃毅,佟曉光.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1):4853-4855.
作者簡介
王婷婷(1995—),女;籍貫:內蒙古包頭;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庭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