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雅 李海革
◆摘? 要:縱觀歷史的發展追溯文化淵源,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稱霸古代思想文壇數千年。在儒家文化“中庸”思想中,闡述了中和適度的思想。 “中庸”思想也影響藝術領域。如中國古典舞內在神韻與外在動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舞蹈作為文化載體,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探究儒家文化與藝術舞蹈之間的關聯,本文以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中庸思想對中國古典舞在舞蹈形象,舞蹈動律,舞蹈編排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儒家思想;中庸;古典舞;文化載體
一、“中庸”思想的概述
從宏觀角度來分析《中庸》中所傳達的思想內容,更多的是傳遞行為道德的規范和準則。是自身的修養進行外化,轉化為為人處世、與人交流的行為準則。在著作《中庸》的第一章提到一個觀點,當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中”;當這些人的情感表現出來,并且符合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度”準則,我們稱之為“和”。“中”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本性,而“和”是后天形成的,在社會生活中大家共同去遵守的原則。
在“中庸”里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中和”的思想。中庸的行為定義是恰恰是過與不及的問題,告誡我們在行事中,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程度。
在現在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的思維模式下,我們對中庸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人會理解為沒有主見、沒有原則、固守己見等富有貶義色彩的詞匯。但我們對“中庸”的這種解讀是正確的嗎?回顧書籍,我們會發現“中庸”與“中和”的異曲同工之處。“中庸”是成事之時的勝不驕敗不餒;做事之時的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站在對方的角度為他人考慮;培養自己穩重恬淡的性情。這才是“中庸”思想所去推崇的道德標準,使萬物遵循和諧有序的狀態去發展。我認為這才是“中庸”要去傳達的真正方向。
二、中國古典舞的概述
把古典舞拆分來看“古”字表明古典舞是形成在中國的古代社會,是起源在古代的舞蹈。“典”字理解為典型性,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可以具備一定的時代典型風格的藝術形式。可以發現,古典舞是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承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意蘊,隨著時間的輪回和研磨最終形成的一種中國特有的舞蹈藝術風格。
三、“中庸”思想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
古典舞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歷代舞蹈家的鉆研與創新,在舞姿的美觀性、動作連接的科學性、作品的藝術內涵都有很大的提升。
(一)對中國古典舞“形”的影響
在古典舞的舞蹈形態中我們可以發現“圓”動律屢次出現。“圓”有包含萬物、厚德載物等釋義。中庸思想講究以和為中,著眼于達成圓滿和周而復始的運動。
如要去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系,我們先從靜態的造型來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比如<山榜手>單側手臂舉起與肩膀同高,手臂微曲,手背自然向前形成一個舒適的弧形指尖向外延伸,另外一側手臂向上舉起指腹向上推,手臂呈現圓弧形。從這個手位來看,造型的線條多圓弧形,講究流暢圓潤,取得其中和舒適的度,使觀賞者可以直觀肢體的柔美,與儒家文化里中庸適度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比如<風火輪>技巧,固定身體中斷部位,以腰部為軸,雙臂交替畫立圓,手臂的立園講究圓滿,擰傾圓曲的動律和立圓的形成也與“圓”形有異曲同工的切合點。
思考為什么這類風格的舞蹈造型出現在中國,而不是出現在歐洲或是非洲,必然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國的古典舞體系雖然形成較晚,但體系形成之前古典舞就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存在。例如在古代宮廷中,祭祀活動中。如果把零散在歷史中的古典舞的片段修復整合起來,不可忽視文化對古典舞發展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中庸之道“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度的把控到位又不能過分極致,保持事物的平衡狀態。古典舞中的律動流暢,對內在的氣韻的把握和習舞時心如止水的心境,也讓與文化結合的古典舞變得更具有美學韻味和文化底蘊。
(二)對中國古典舞“神”的影響
舞蹈表演的時候,表演者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都會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現出來,使舞蹈變為“有意識的形式”。文化的熏陶下,舞者的思想文化及內心修養是有差異的,對舞蹈作品的領悟也參差不齊。因此不同的舞蹈表演者在演繹作品時,神韻上是有很大差異,一反面是身體功能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文化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庸”思想強調事前有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對舞者心理的影響,給舞者提供強大的內心定力,沉靜不亂。另一方面在舞蹈的表演中,舞者表演之前先去理解古典舞作品產生的時背景與文化,幫助舞者理解舞蹈內涵,用心領悟舞蹈。這是優秀的古典舞表演者所具備的藝術修養,學會不僅僅是身體在跳舞,心靈也在跳舞。
評論優秀藝術家時往往會用詞語“德藝雙馨”。對于優秀的藝術表演者,我們不僅講究技術的精湛,還有對其道德內涵的要求。孔子曾提出過“盡善盡美”的觀點,形式上求美、內容上求善,這是孔子對藝術中美與善的兩層要求。“相由心生”,其中“中庸”思想留給我們的思想指南,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先人們留給我們的文化綜述要求我們在自我修養中,堅持自我監督、將心比心、忠恕寬容、體仁而行。文化對舞蹈表演者“神”韻的影響,要求我們更深刻的去把握作品中的內在神韻,在舞蹈表演時去貼合作品的內心世界,使呈現出來的作品更富內涵與神韻。這不僅是對古典舞者的要求,也是對每一位藝術學者的要求。
(三)對中國古典舞“勁”的影響
古在進行舞蹈表演的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力度的拿捏和把握。靜態的舞姿造型中,不同的力度使造型產生不同的效果。對古典舞“勁”的把握,我們需先從“意”上入手,通過意念來引領動作,借助呼吸的輔助作用。例如我們借助古典舞手位<山榜手>。此舞姿進行延展,空間維度的伸長并不能很好的增加舞姿的延展性,反而使舞姿的美觀性大大折扣。但如果通過運用身體中段的收縮,屏氣凝神,手臂中存有抻勁,指尖向遠處延伸,心中把握好適度的“勁”,會使舞蹈造型給人帶來意猶未盡的延伸感,“形靜而神不止”的藝術效果。
在筆者看來,這種適度隱忍的“勁”實則正是受到“中庸”思想里中和適度觀點的影響。做到極致并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做到極致之后適度的進行松弛,給舞姿造型“松口氣”。雖然并沒有把胳膊伸展到筆直,但是卻帶給觀賞者一種不斷在發展的意境。意念的延伸同時提升了舞姿的美感。
(四)對中國古典舞“律”的影響
“圓”律動是古典舞律動之一。韻生律,律生動。傳統中庸思想中,講究適度,力不達滿給人留有余地。在古典舞的運動規律里,對于古典舞動律的分析可以解析為兩層,第一是形式上動律的流暢,使身體律動時產生的行云流水的美感,保證舞蹈在符合肢體運動規律的情況下,適度的運用呼吸和氣韻的強弱緩急來進行舞蹈的表現。其二,動律中的“圓”在動律感知可以傳達出圓滿的感覺,古典舞里的“劃圓動作”與“中庸”思想周而復始的思想觀點有相通之處。認為閉合的圓,無始無終,回環的運動模式,折射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和諧統一。
關于中國古典舞在流動時的動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庸思想對其的影響。我們在流動的時候,通過會采取走圓場的步伐,人體特別是雙腿在微妙用力的控制下,依照規律走成八字形或者蛇形路線。呈現出一種從內至外的畫圓而這種線路的流動。舞姿在動作鏈接時,流動的線條依照身體的自然規律順勢形成韻律。是一種凈化了的情感形體,是一種凈化了的線條,是經過文化熏陶和抽象化形成的,成為具有文化精神性的形式美。
中國人對宇宙的見解是周而復始的運動,就如同人在行云流水的舞蹈動作中產生的連綿不斷的流動線條,而這些圓滿流暢的線條則成為了中庸文化的詩意的載體,流瀉出藝術生命的情調,給人帶在美的享受與體驗。
四、“中庸”思想如何滲透在中國古典舞作品中
文化是一種透視的無形的力量,如同維系人類生命生生不息的空氣,不斷地滋養人們的精神。關于文化的影響同樣滲透在藝術領域。
(一)影響中國古典舞作品在取材時的選擇
在中國古典舞的創作環節,古典舞創作者的靈感和動機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下逐步成長出來。“中庸”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創作者的創作方向,影響創作者在古典舞作品的取材時的選擇。
舉例來說,在古典舞作品《愛蓮說》中。編導在進行創作時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為形象主題,向我們傳達東方女性特有的,不卑不亢的古樸韻味。此作品的取材高潔優雅的荷花為創作對象,作品的節奏設置舒緩平穩娓娓道來,沒有設立大起大落的舞蹈情節,而是通過運用舒緩清揚的音樂來襯托形象,表現風韻優雅的蓮花在溪水間搖曳。內省隱忍、不偏不倚中帶有“中庸”的創作手法,使我們聯想到“文質彬彬”概念,“文”指文飾,“質”指內涵,只有“文“和“質“達到一種合適的境界,才能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使藝術作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劇情看似簡單的《愛蓮說》 ,但在觀賞時并不會感覺枯燥。反而可以使我們感受到舞蹈中的“中庸適度”所帶來的淡雅溫婉、飄逸雋永、回味無窮。
“中庸”思想影響編導在作品創作時對作品內涵的定位。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內涵往往決定一個舞蹈的價值。所借鑒的舞蹈內涵文化的深度,也影響了作品意境所能達及的深度。
(二)對古典舞作品主題內涵的影響
如要討論中庸思想對舞蹈編導內心修養的影響,泛至對藝術作品呈現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在一個時代中所流行的社會倫理道德在表現出來的時候,需要一定的載體來呈現。在舞蹈藝術形式中,可以通過作品的主體選擇,情節設置,作品內涵等方式來體現出來。例如許多的古典舞作品的選題往往離不開勸善懲惡、因果報應、強調倫理道德等。這種以勸善懲惡為選題目的舞蹈藝術作品,如果想呈現出好的藝術效果,首先要保證作品的質量和作品的結構框架,其次就需要舞蹈編導良好的思想文化的積累。因為只有編導們先理解了創作主體的文化背景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進一步進行內化與加工轉化為藝術的形式傳遞給大眾。
五、結語
儒家思想的主流文化中庸文化是儒家文化精髓,對舞蹈編導、舞蹈表演者中的“形”“神”“勁”都產生了細枝末節、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經歷千年的相互磨合后,舞蹈與儒家思想文化水乳交融,協同發展,今后我們在舞蹈編創和研究中,不僅僅要注重舞蹈的表演動態,更要側重舞蹈藝術中文化產生的影響,由內而外的去研究發揚中國的古典舞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丁莉.試析“禮樂”思想在中國舞蹈作品中的體現[D].延邊大學,2011.
[2]李曼.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國古典舞中的體現[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1): 40-44.
[3]黃慧.儒家文化思想的“柔性精神”對中國舞蹈文化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2(30):152.
[4]楊慶新.試論中國古典舞中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03):40-41.
[5]尚珂.舞之中庸——淺析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影響與體現[J].大眾文藝,2015(04):171-172.
作者簡介
李鑫雅(1998.04—);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