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川
◆摘? 要:“快樂讀書吧”是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推出的一項全新的教學欄目,進行這一欄目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課外書籍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運用良好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式進行課外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使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當中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激趣;樂讀;方法;習慣
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在編排的過程當中,大力的凸顯出“讀書意識”,并且每個學期都設置了“快樂讀書吧”的欄目,旨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目前很多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快樂讀書吧”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仍然以單篇目的教學為主,并依然采用傳統的導讀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快樂讀書吧”設計意圖是為學生的課內閱讀和學生的課外閱讀搭建了一個堅實的橋梁,所以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地利用好這個欄目,發揮出教師自身的導學作用,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學生相關的閱讀技巧,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借助導讀平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所要教授的內容,為學生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提出一些有趣的教學問題。利用這些問題有效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誘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使學生對閱讀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積極地引導學生自主地走進課外閱讀當中。例如,《愿望的實現》是著名的文學家泰戈爾的書籍,這本書當中所寫的故事都比較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且能夠和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完美的接軌。所以說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為學生展開這本書的教學時,就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入手,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與書籍的內容,為學生提出有趣的問題,以此有效激發出學生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
接下來教師再為學生介紹《愿望的實現》這本書,引導學生去讀一讀書籍當中的故事,在讀的過程當中根據作者的文字描述大膽的展開自己的想象,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想想還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會發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除此之外,想學高年級語文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借助朗讀激趣的教學模式,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他們的自控能力相對來說還比較弱,所以靜態的文字很難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但是借助有趣的朗讀和豐富的表演,為學生去演繹書籍當中的精彩片段,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書籍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閱讀的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整本書展開全面的閱讀。
二、為學生傳授相關的閱讀技巧,鼓勵學生堅持閱讀
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更重視對語文要素的落實,在開展“快樂讀書吧”這一欄目時也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承受相關的閱讀技巧。具體來說就是指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出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同時還需要在學生的閱讀過程當中,對學生進行閱讀方式的指導和閱讀技巧的教授。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爺爺的爺爺哪里來》這本書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到教材當中的“小貼士”的提示,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這本書的目錄,讓學生通過目錄大膽地去猜測這一章節的具體內容,當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再讓學生翻開對應的章節進行閱讀,完成閱讀的對比。
教師還可以利用相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等等。統編版教材當中的“快樂讀書吧”的內容十分的廣泛,有童話故事、國內外名著、童謠還有寓言等等。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為學生展開閱讀教學時,應當根據文體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當學生在閱讀寓言類型的故事時,比如說在進行《克雷洛夫寓言》中《待嫁姑娘的故事》這一寓言故事的閱讀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默讀這一則寓言故事,在默讀完成之后說一說這則寓言故事的大致內容,最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賞析性閱讀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掌握寓言故事的特點,了解寓言故事的閱讀方式,深刻地感受寓言故事所要傳遞出來的內涵。除此之外,小學高年級語文教育工作者還可以為學生列出一周的讀書單,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紀律性的進行閱讀,最終實現高效閱讀的目的。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進行統編本“快樂讀書吧”這一欄目的教學時,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教材當中和教材的編寫者進行深度的對話,準確的去掌握編書者設計這一欄目的意圖,并且采取適合學生且有效的教學策略展開閱讀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深入地去研究各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此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打開課外閱讀的大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為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愛琴.統編教材“快樂讀書吧”的導讀策略——以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為例[J].語文課內外,2020,000(012):114.
[2]黃華芳.統編教材“快樂讀書吧”課堂導讀策略[J].小學語文教師,2020,000(001):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