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主題式情境教學以某一關鍵詞為主題,創設貫穿教學過程的情境,利于地理核心素養落地實處。本文針對“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一節進行教學設計,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主題式情境;地理
一、對新課標下主題式情境教學方法的認識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探索學科邏輯、學生認知邏輯,從而采用適合特定課型的教學邏輯,以實現高效的課堂。
情境教學法指的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從情境中透射出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符合新課標“立德樹人”的根本出發點、根本任務。主題式情境,課堂中教師以某一主題貫穿教學,通過提問等方式進行,利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
二、主題式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農業”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貼近生活現實,但是學生并未深入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學習,以“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選取關鍵詞“桑蠶業”作為切入點,創設主題式情境,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教師高效教授,學生深度學習。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江浙”。種桑養蠶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江浙地區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但是21世紀初,廣西桑蠶業快速發展,躍居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轉變?
【過渡】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學習。
選擇切入點是主題式情境教學中非常關鍵的要點。廣西是現今我國桑蠶重要基地,真實的情境資料能夠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實際,實現深度學習。
2.貫穿主題,傳授新知
(1)農業的概念初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歸納農業的內涵。
(2)農業的類型
【教師活動】展示農業、林業、牧業、漁業以及副產品加工業的圖片
展示日常農業生產圖片,把感性知識理論化,通過直觀感受了解農業類型,使學生能夠系統地認識農業的概念。
(3)農業區位的含義
【教師活動】廣西為什么能成為我國最大的養蠶生產基地呢?
【過渡】要了解廣西養桑蠶的優勢,首先要先確定其地理位置為北緯24度,東經112度。區域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的自然條件的特征,包括氣候、地形、土壤等,影響生產方式的形成。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概念——農業區位。
展示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大尺度的世界地圖定位到中國,再由中尺度的中國地圖定位到廣西的地理位置,培養尺度思想、形成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提高區域認知能力。
(4)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桑樹,喜光,耐旱,耐水濕。廣西宜州市域面積達386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積占89.80%。總人口62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廣西種桑養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結合桑樹的生長習性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氣溫、降水量圖、地形圖,分組討論影響廣西種桑養蠶的因素。
借用鄉土地理,在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識之間構建橋梁,使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
【小結】其中氣候是主導因素,除此之外,地形、交通、以及勞動力也影響其農業選擇。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隨著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戰略,廣西宜州市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桑蠶基地”。目前如何從“東桑西移”到“東綢西移”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西桑蠶產業。
【學生活動】分析廣西桑蠶業發展的優勢社會經濟因素:政策支持、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市場廣大、產業鏈長等。
【總結】通過材料閱讀,總結出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通過展示廣西種桑養蠶的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出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有利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提取有用信息,綜合、系統地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思維。
(5)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轉承】農業區位因素不是一層不變的,“中國桑蠶看江浙”轉變為“中國桑蠶看廣西”,為何出現“東桑西移”的現象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江南桑蠶業的衰落”到“東桑西移”。
解決導入中由“中國桑蠶看江浙”到“中國桑蠶看廣西”的變化原因,培養學生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地理現象。
3.知識遷移應用
以你的家鄉為例,或者自選感興趣的某一區域,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及其發生的變化。
三、總結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特點在于圍繞桑蠶產業創設主題情境,教學主題明確,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教學回歸生活,主題式情境教學是新課標頒布背景下被大為提倡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要創設具有問題價值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韓青梅.主題式情境教學在高中地理復習課中的實踐與思考——以“交通運輸”為例[J].地理教學,2020(18):43-45+42.
作者簡介
劉少芬(1997.09—),女,漢族,廣東汕頭,福建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地理),20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