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芳 何章鳴



◆摘? 要:相似三角形是數學的核心內容,經常出現在壓軸題,考查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總是以一些基本模型為基礎的.如果能掌握這些基本模型,并把它們從復雜的圖形中挖掘出來,往往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問題的解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主要介紹相似三角形的四種基本模型。
◆關鍵詞:相似三角形;數學模型;模型應用
相似三角形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何知識中的核心,容易出現在壓軸題,并且經常與函數等知識相結合,圖形相對復雜.但不管多么復雜的幾何圖形,都是由基本模型組成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學生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利用直觀圖形來進行思考.因此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并能把它們從復雜的圖形中挖掘出來,問題的解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由2020年長沙市中考第23題引出,主要介紹4種常見的基本模型,供同學們參考.
一、問題引入
(2020 長沙)如圖,在矩形ABCD中,E為DC邊上一點,把△ADE沿AE翻折,使點D恰好落在BC邊上的點F.(1)求證:△ABF[?]△FCE;(2)若AB=2[3],AD=4,求EC的長;(3)若AE-DE=2EC,記∠BAF=α,∠FAE=β,求tanα+tanβ的值.
此題是對相似三角形中的三垂直模型的證明及應用,尤其是第(3)問,模型提供了解題的思路,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下面我們就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模型做一個歸納和總結.
二、模型歸納
模型一:“A”字型在圖2-1-1中,已知DE∥BC,則△ADE∽△ABC,這就是最常見的“A”字型.變形1:如圖2-1-2,已知∠1=∠B,則△AED∽△ABC,稱為反A共角型.變形2:如圖2-1-3,當點E與點C重合時,則△ACD∽△ABC,稱為反A共角共邊型,也稱為子母型.變形3:如圖2-1-4,當AC⊥BC,CD⊥AB時,則△ACD∽△CBD∽△ABC,稱為雙垂直模型.
模型二:“X”字型在圖2-2-1中,已知DE∥BC,則△ADE∽△ABC,這就是最常見的“X”字型.變形1:如圖2-2-2,已知∠E=∠B,則△AED∽△ABC,稱為反X型或斜X型.變形2:如圖2-2-3,當ED和BC相交時,若∠E=∠B,則△AEC∽△ABC,△DOE∽△COB,有時也被稱為燕尾型.
模型三:旋轉型當“A”字型(圖2-1-1)和“X”字型(圖2-2-1)繞點A旋轉時,就得到了下面的圖2-3-1、圖2-3-2和圖2-3-3,稱為旋轉型.以圖2-3-1為例,已知∠D=∠B,∠E=∠C,連接BD和CE(圖2-3-4),則△ABD∽△ACE.圖2-3-2和2-3-3中也有同樣的結論.
模型四:一線三等角常見的模型還有一線三等角模型,經常與等腰三角形、函數圖象等內容相結合,綜合性較強.如圖2-4-1所示,若∠B=∠C=∠EDF,則△BDE∽△CFD.特別地,當點D是BC的中點時,△BDE∽△DFE∽△CFD,并且ED平分∠BEF,FD平分∠EFC.有時也稱為“K”字型.在特殊情形下,即相等的這三個角都是直角時,如圖2-4-2所示,上述結論也成立,常常被稱為三垂直模型或者“M”字型.
三、結論
在題目中快速找到模型,有利于發現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提高解題效率.這對絕大多數的幾何問題也是適用的,基本模型是分析幾何問題時觀察的起點和目的,只有從復雜的圖形中數量識別基本模型,才能正確得出與之對應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當所給圖形中不存在基本模型時,往往還需要添加輔助線進行構造.類似的基本模型,教材中還有很多,應予以重視,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小艷.運用基本圖形巧證三角形相似[J].中學生數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20,No.1208,29-31.
[2]張蓮.挖掘基本圖形,滲透轉化和模型思想—淺談一道旋轉型相似的中考題[J]. 試題與研究, 2019(14).
[3]魯巧女.老歌新唱出新意,基本圖形來演繹——中考專題復習《相似三角形之一線三等角圖形》教學案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No.152,218.
[4]付義娜.利用相似三角形基本圖形解題[J].中學生數學,2018,No.590,17-18.
[5]向玫瑰.抓住基本圖形突破相似判定[J].初中生學習指導,2018,No.1092.
[6]董德榮. 例談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圖形模型的巧妙應用[J].新高考, 2017, 000(011):21-23.
作者簡介
馬正芳(1986.02—),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南雅湘江中學。
何章鳴(1985.10—),男,廣東樂昌人,博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數據處理。
資助基金: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JG2017B008);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之“五位一體”本科全程導師制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U2019003);國防科大教育教學研究課題(U2017008;yjsy201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