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蓮萍


【摘要】目的:研究宮縮抑制劑治療先兆早產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先兆早產孕婦128例,根據其入院時間采用等距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先兆早產治療,觀察組則采用宮縮抑制劑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孕婦的保胎成功率及足月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孕婦的藥效時間、妊娠延長時間以及新生兒體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孕婦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顯著少于對照組,且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用宮縮抑制劑治療先兆早產孕婦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先兆早產;宮縮抑制劑;臨床療效;利托君;沙丁胺醇
先兆早產是婦產科室臨床中易出現的一種癥狀,通常是指孕婦懷孕28~37周內出現宮縮不規律、陰道出血等情況,少數情況下還會出現宮頸管縮短、宮口擴張等較為嚴重的狀況。早產兒相對正常出生的新生兒來說,其器官系統發育尚未完全成熟,且免疫系統未完善,因此早產兒出生后容易發生各種感染及并發癥,對其身體健康及日后的生長發育有較大影響。因此,應對先兆早產孕婦施行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以矯正孕期、降低早產率及提高新生兒體質量,對先兆早產孕婦進行抑制宮縮治療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本文以此作為研究方向,探討宮縮抑制劑對于先兆早產孕婦的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28例先兆早產孕婦,根據其入院時間采用等距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64例孕婦年齡25歲~38歲,平均年齡(31.8±2.7)歲,孕周29周~35周,平均孕周(32.9±1.7)周,其中初產婦48例,經產婦16例;對照組64例孕婦年齡24歲~39歲,平均年齡(32.4±3.0)歲,孕周28周~37周,平均孕周(32.4±2.3)周,其中初產婦47例,經產婦17例。以上兩組患者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報本院倫理委員會,經委員會審核相關研究流程,批準進行本次研究治療。
選取標準:(1)孕婦符合以下先兆早產判定標準:①妊娠28~37周;②胎膜未受到損害,保持完整;③宮口擴張3cm以內;④伴宮縮持續時長<30s,且宮縮間隙>10min。(2)經B超檢查顯示胎兒大小與妊娠月份相符;(3)孕婦及其家屬均清晰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操作流程,并由患者本人親自簽署知情書,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治療。
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臨床病癥;(2)合并患有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及卵巢囊腫等嚴重影響最終研究結果的臨床病癥;(3)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4)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無法配合基礎治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64例先兆早產孕婦對其采用沙丁胺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4129;生產廠商:蘇州弘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mg,按C13H21NO3計算)口服治療,藥物使用規范:4mg/次,tid。具體藥物使用量當以醫師診斷為主,后期可酌情減少藥量。
1.2.2 觀察組64例先兆早產孕婦則對其施行利托君進行臨床治療,具體治療措施如下。
給予孕婦5%葡萄糖注射液混500mL鹽酸利托君注射液(批準文號:HC20080024;生產廠商:信東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規格:5mL:50mg),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進行注射,滴注速率當進行精準控制:開始時滴注速率應為0.05mg/min,在此基礎之上每10min增加0.05mg/min的滴注速率,最大滴注速率不應超過0.35mg/min,具體輸注速率當以孕婦的宮縮反應為依據,實時調整滴注速率以達到預期效果。在輸注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孕婦的血壓、心率、宮縮頻率以及胎兒的心率相關指標,待孕婦宮縮停止后,仍需繼續滴注,此過程需維持12h~18h。輸注過程完成之前0.5h,給予孕婦鹽酸利托君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480;生產廠商:廣東先強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mg)進行后續治療,采用口服的治療方式,藥物使用規范:最初10mg/2h,隨后調整為10~20mg/4~6h,每日藥物使用劑量不應超過120mg,一般情況下藥物使用時長維持在3~7d較為合適,具體當以主治醫師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規范藥物使用。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孕婦治療后的保胎成功情況,以及足月分娩情況,足月分娩為妊娠期37~42周進行分娩,對比分析兩組孕婦的保胎成功率及足月分娩率。(2)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所使用藥物的起效時間、孕婦妊娠期的延長時間進行統計對比,同時對分娩后新生兒體質量進行詳細的數據記錄,并進行對比。(3)對兩組孕婦藥物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對比,不良反應統計范圍包括:惡心、心率過快、頭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后通過對兩組孕婦的療效觀察顯示:觀察組孕婦95.31(61/64)的保胎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76.56(49/64)保胎率;觀察組孕婦75.00%(48/64)足月分娩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51.56%(33/64)的足月分娩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對比情況,見表1。
2.2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藥物起效時間、妊娠延長時間以及新生兒體質量等方面數據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對比情況,見表2。
2.3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惡心、心率過快、頭痛等)的概率[4.69(3/64)]明顯少于對照組[15.63(10/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對比情況,見表3。
3 討論
先兆早產作為孕婦妊娠期間較易出現的一種癥狀,對孕婦及新生兒均會造成較大影響,其與早產的區別為:先兆早產是指妊娠已滿28周,而不足37周的孕婦頻繁出現宮縮,但胎兒并未分娩;早產則是指妊娠滿28周不足37周,胎兒已經分娩。從臨床影響來看,先兆早產對孕婦的影響相對較大,但同時也會對尚未出生的胎兒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先兆早產一般會表現為不規律的宮縮,有腹痛和陰道流血的情況,若未進行及時有效地治療,會大大增加早產的概率。先兆早產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病原因多樣,通常包括:生活作息不規律、營養攝入不均衡、合并子宮畸形/妊娠并發癥等,目前臨床上針對先兆早產的治療以抑制宮縮為主要手段,通過抑制宮縮,延長妊娠期以降低早產概率。
臨床能夠應用于抑制宮縮的藥物較多,按作用機制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阻斷或抑制釋放合成宮縮物質,如乙醇、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等;第二類:改變子宮肌對宮縮物質的反應性如硫酸鎂、β2-腎上腺能受體激動劑、降壓藥等,若在臨床使用中未出現明顯效用,應立即停止使用。本文對照組患者所應用的沙丁胺醇即是一種短效β2-腎上腺能受體激動劑,通常情況下此藥物主要為緩解哮喘等肺部疾病所用,能夠有效抑制組胺等物質的釋放,降低子宮平滑肌的應激性,進而起到抑制宮縮、改善胎兒供氧的效果,但從其臨床作用來講,其有可能使孕婦及胎兒出現心率過速或者心肌缺血等情況,因此其運用于孕婦先兆早產存在一定的爭議。利托君也是一種β2-受體激動劑,與沙丁胺醇作用類似,臨床上常用于抑制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宮縮,以減少子宮活動起到延長妊娠期的作用,其屬于處方藥物,可口服用藥、也可進行靜脈滴注或肌肉注射。利托君通過與子宮平滑肌細胞膜受體進行結合,幫助子宮肌層環腺苷酸的水平提升,引導游離鈣與肌漿內質網結合,而后進行一系列對蛋白鏈激酶的作用,起到抑制宮縮的作用。對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如有前置胎盤或者其他大出血的病因,高血壓、心臟病或危及心臟功能的情況應停止用藥,或改用其他的藥物。本文通過沙丁胺醇與利托君之間的藥效對比,探討最適合先兆早產孕婦的臨床藥物,根據本文研究數據顯示,使用利托君治療的孕婦在保胎及足月分娩方面均有較好效果,且其有效情況明顯優于采用沙丁胺醇治療的孕婦(P<0.05);通過對孕婦的相關臨床數據進行統計對比發現,使用利托君治療的孕婦藥物顯效情況、妊娠期延長情況等方面顯著優于采用沙丁胺醇治療的孕婦,通過對分娩后新生兒體質量進行檢測,孕婦施行利托君治療后分娩出的新生兒明顯重于沙丁胺醇治療后的新生兒(P<0.05);從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來看,兩種藥物均能夠引起惡心、心率加快及頭痛等并發癥,但根據數據可明顯看出,使用利托君治療的孕婦出現并發癥的情況明顯少于采用沙丁胺醇治療的孕婦(P<0.05)。
綜上所述,運用宮縮抑制劑治療先兆早產孕婦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不僅能夠大大降低孕婦早產的概率,其藥物副作用相對也較低,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