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玲
◆摘? 要:“師者,人之模范也?!睂嵤W科德育,關鍵在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實現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語文學科德育應根植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將德育的著力點放在學科知識的內在意蘊與外在意蘊的開發與運用上。教師備課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意蘊,教學要充分理解學科知識的意蘊,活動中要運用學科知識的意蘊來指導自身的行動,唯有此才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子。
◆關鍵詞:學科德育;學科知識;內在意蘊;外在意蘊
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教育價值,既有語言文學修養的因素,又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同時,新課標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素質的深層建構和整體提高,變‘教書為‘鑄魂。教師要善于化知識為智慧,變行為為‘素養,積‘文化為‘品格?!睘榇?,我們需不遺余力地打破重智育輕德育的壁壘,通過語文學科德育讓教學回歸育人本位,通過充分挖掘并合理轉化學科育人價值,達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根本目標。
一、深挖文本內蘊——為落實素養而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文本細讀是關鍵,只有處理好文本細讀,教師和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對話。課堂要想永葆活力,教師必須先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不僅讀文本大意,還要讀語言特色;不僅讀文本特色,還要讀價值所在;不僅深入細致讀文字,還要細嚼慢咽讀標點。
細讀文本后,基于“立德樹人”的視野,教師就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編者意圖,設計好訓練點,讓學生在多讀、多練、多講中提升語文能力。
如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的《搭船的鳥》是習作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發現生活中的美”,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
本課的核心問題是“作者是怎樣觀察這只小鳥的?”這來源于課后習題,直接指向的是作者觀察的意識、行為、方法,是一個立體鮮活的觀察帶領者在給學生作生動的示范,學生閱讀文字就是在還原觀察現場,體驗細致觀察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整節課聚焦在“觀察”,既是教學這篇課文的立足點,也是核心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去探討作者是怎樣做到細致觀察的,并試著將自己生活中的無意識觀察進行提煉、歸納,形成有意識的觀察的方法與素養,從而激發思維的潛能。
二、追求潤物無聲——為德育滲透而教
統編版四年級上冊《天窗》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抒情散文,其內容通俗而含蓄,情感舒緩而真摯。里面的許多情節都是易于兒童理解的,但也有深奧難懂之處。在教學過程中,緊扣中心句“這時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通過圈畫重點詞句,理解那時鄉下孩子的心情,讓學生在品讀中展開無窮無盡的想象,與課文中描寫的情景產生共鳴:難以名狀的失落有了天窗的安慰,可貴的自由有了想象的窗口,這種種回憶都變成了珍貴的記憶。這樣,學生抓住關鍵語句,了解到了想象是課文主要的描寫內容,而通過關鍵語句表達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以及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正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絕非空洞說教,而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受到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熏陶。統編版三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深深感染了學生,但他們的愛憎情感只停留在對小女孩兒這個個體身上,而無法追究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為此,我利用閱讀課以“我和小女孩比童年”為話題,讓學生通過對比,從簡單的對人物的愛憎感上轉化到對社會制度的愛憎情感上來,激發出他們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真情實感,從中受到教育。
三、選準德育策略——為啟智增慧而教
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痹诶硐氲恼n堂里,學生應在活動參與中交流、在實踐探索中體驗、在問題爭辯中提升,將所學知識活化為智慧、內化為德性。
有些課文中的句子與我們平時的表達習慣存在差異,這樣的差異不是作者不經意的差錯,而是刻意而為之。教學時,我們就不能放過這樣的句子。抓住它,細細玩味,就能品出里面的奧妙來。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依據文本特點,明確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流程,化難為易。比如“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是《慈母情深》中的一組句子,這組句子中“我的母親”都放在了每個句子的末尾。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將它還原成我們的習慣說法。然后,再談談兩句話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在讀過后,學生發現了——原來把“我的母親”放在句末重復出現,不但強調了母親,還寫出了母親動作的緩慢、反應的遲鈍,更寫出了高強度的工作已使母親疲憊不堪。
學科教學與德育相融共生,育德要體現在每節課教學結構的各個方面,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線索是外顯的,德育目標是內隱的,學生看不到說教,卻被真切地影響,心靈受到觸動,實現精神成長,而教師則以此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孫綿濤.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J].中國德育,2017年第17期.
[2]車言勇;王金德.學科德育讓教學回歸育人本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07期.
[3]李竹平.兒童立場:教師發展與課程實踐的應有之義[J].師道,2019.
[4]出自漢代揚雄《法言·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