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輝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MRI運用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之中的實際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計100例,將其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使用MRI進行檢查,對照組患者使用CT進行檢查,兩組患者的檢查方式不同來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觀察組的檢查結果準確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運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中,對患者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較高,對臨床診斷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MRI;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應用價值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治療上普遍出現的一種疾病,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腰椎間盤的髓核、纖維環以及軟骨板出現退化后,其受到外力沖擊之后,會直接導致患者的椎間盤的纖維環出現破損甚至裂開。腰椎間盤的髓核組織會從破損裂開的地方突出于椎管內或在其后方,從而導致壓迫周圍附近的脊神經根,以至于患者出現以下癥狀,如腰部位置出現疼痛、下肢產生麻木或者疼痛等不良癥狀加重患者病情,所以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如果其病情嚴重,需要長時間的臥床,此類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產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影響,所以對其需要早診斷、早治療。本文就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探討,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隨機選取我院接治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計100例,將其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39歲~75歲,平均年齡(66.87±7.5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各25例,年齡38歲~76歲,平均年齡(66.34±8.01)歲。在一般資料上將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并且患者以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同時與我院簽訂自愿協議書,同時本次研究已經經過我院倫理會批準同意開展的。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MRI的方式進行檢查,反之,對照組患者采用CT的方式進行檢查。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CT進行檢查,通過多層螺旋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檢查,掃描儀的傾斜角度保持在30度左右,在對患者進行CT掃描時,讓其保持仰臥位的姿勢,對患者的橫軸進行詳細的掃描,對患者的每個檢查部位間隙分別采取兩次掃描檢查,注重檢查查看患者的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形態以及密度。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MRI進行檢查,通過核磁共振成像儀對矢狀位、冠狀位和軸狀位進行常規性掃描。患者檢查時保持仰臥位的姿勢,切實觀察記錄患者腰椎間盤的信號變化情況。
1.3 檢驗標準
(1)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其中包括對膨隆、突出、脫出、脫垂游離、結節的檢查;(2)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結果,其中包含椎間盤積氣、鈣化、脊髓變形、椎間盤變形、硬膜囊受壓以及神經根受壓。
1.4 統計學方法
本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
觀察組患者的各方面的診斷準確率均不同程度的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椎間盤積氣、鈣化、脊髓變形以及椎間盤變形方面檢出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患者在硬膜囊受壓以及神經根受壓方面,其檢出率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人體腰椎間盤富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并且有一個向前凸出的曲度,同時也是起著促使人體的腰椎間盤以及周圍的韌帶相互連接的關鍵作用。同時,腰椎以及骶骨的交匯相通的地方是人體腰椎的最重要的不可忽視的著重受力點,倘若人體長時間做部分強度較高、超過身體可承載的負荷的工作,那么會導致人體的腰椎會產生勞損點,同時也會一定程度的導致患者的腰椎間盤受力被增加,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與積累,患者的腰椎間盤會出現退行性變化不良情況。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腰椎間盤的髓核、纖維環以及軟骨板出現退化后,其受到外力沖擊后,會導致患者的椎間盤的纖維環出現破損甚至裂開,腰椎間盤的髓核組織會從破損裂開的地方突出于椎管內或在其后方,從而導致壓迫周圍附近的脊神經根,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其腰腿會產生疼痛以及其產生肢體功能障礙,以至于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其日常生活質量。所以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要進行早診斷,為后期的針對性治療打好治療基礎。
與此同時,人體的椎體組織是椎骨與椎骨之間有效連接,使骶椎弧度朝后方發展,腰椎弧度朝前方發展,從而致使人體的腰骶椎相交的地方務必接受承擔最大壓力,這也是損傷發生率相對較高的身體部位。在臨床治療上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常采取的使CT以及MRI對其進行身體檢查。其中MRI檢查能夠使用矢狀位來一次成像,有著成像的整體性強的優點,可以全方位的檢查其腰椎間盤處游離髓核,特別是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患者其實際位置以及其表現的形態。雖然,CT檢查所花費的費用比MRI檢查所花費的費用少,但是MRI檢查的掃描時間對比CT檢查時間對比來說,具有相對花費較長的缺點,但其MRI檢查不會出現腰椎結構疊影的不良情況,能夠幫助醫師清楚詳細觀察看到腰椎軟組織的具體狀況,同時MRI檢查對人體沒有放射性傷害,所以其有著較高的安全性;其次,MRI檢查能夠通過多序列、多層面、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無骨虛影干擾,不僅可以幫助醫師對患者病情確實診斷,清晰觀察到患者病變的位置以及實際病變情況,極大程度地增加了診斷準確率,同時有著無電離輻射損害的優點。所以,MRI檢查相對于CT檢查而言,其更加具有顯著診斷優勢,將其運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影像學早期檢查之中,是截至目前最為精確的診斷手段。所以,在現實的臨床診斷的應用之中,應該把MRI作為幫助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的第一選擇的方法。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各方面的診斷準確率均不同程度的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椎間盤積氣、鈣化、脊髓變形以及椎間盤變形方面檢出率均直觀反映出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患者在硬膜囊受壓以及神經根受壓方面,其檢出率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本次研究可以得知,MRI運用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之中,值得推廣使用,對患者而言,其病情可以及時早發現,從而把握第一時間及時治療,方便后期恢復;對于醫生而言,可以通過其直觀清晰的觀察患者的病情,為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提供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MRI運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中,可以幫助患者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提高,對臨床治療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意義,可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