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足球是一項以游戲為主,兼具足球元素的運動,旨在提高幼兒身體素質、認知水平,加強個性塑造。通過問卷調查、足球特色幼兒園實地考察、訪談幼兒足球教練、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結合生態系統理論加以分析,發現在微觀系統中幼兒主體性發揮不足、幼兒教師專業性欠缺、幼兒家長對足球運動的認知存在偏差和誤解;中間系統中幼兒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不夠完善以及幼兒家庭環境中足球文化培育的不均衡性;外部系統中缺少幼兒足球高水平科研人員和研究成果、足球文化在大眾之間傳播力不足以及應試教育風氣弱化對幼兒足球的關注等問題影響了幼兒足球課程的實施。為進一步提升幼兒足球課程開展的質量,應當將“兼職教師”轉為“全職教師”,提升師資專業性;以“成人中心”轉為“幼兒中心”,發揮幼兒主體性;以“常規教育”轉為“滲透教育”,拓寬多種渠道加大足球文化的傳播;以“普通形式”轉變為“互聯網+”形式,增添了幼兒足球的多樣性。
◆關鍵詞:幼兒;幼兒足球;足球特色;生態系統理論
一、引言
足球運動作為開展激烈且對抗性強烈的運動,能夠促進發育期幼兒新陳代謝水平,有助于生長發育;同時,3-6歲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正將感知運動轉化為表象。通過感知覺與運動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所以,足球運動常常影響著認知發展能力。在足球運動中,幼兒將會鍛煉到大腦與四肢,對幼兒認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足球活動中,幼兒將會面臨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教練之間的各種問題,或是爭吵或是意見不一,或是贏球喜悅或是輸球懊惱,這樣的環境“迫使”通過幼兒進行社會化發展,從而進行個性的自我塑造。
正因如此,國家于2009年4月發布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實施方案》拉開了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發展的序幕。校園足球活動幾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截止2017年,全國范圍內的試點地區與特色學校不斷增加,但是覆蓋范圍絕大多數卻不包含學前教育階段。當前我國正處足球深化改革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發展振興足球事業要從娃娃抓起。”國家教育部聯合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在最新修訂的《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中再次提到了少年兒童足球教育的重要性,幼兒足球課程開始提上日程。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教育部辦公廳于2020年7月發布全國足球特色園創建工作有關事宜,對足球特色幼兒園的工作目標、原則與范圍、任務要求各等方面部署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
在近幾年國家對于幼兒足球改革與發展文件的密集輸出之后,全國各地區幼兒足球課程都有一定的起色,出現了一系列全國足球特色幼兒示范園。然而,基于福州市幼兒園的探訪考察,發現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幼兒園內足球教師以外聘外包為主;家長與教師常常不合時宜地干涉幼兒足球活動;幼兒園內、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上對幼兒足球的宣傳與關注較少等。由此,本文擬以生態系統理論為理論指導,剖析影響幼兒足球課程開展的各方面因素,以期為推進幼兒足球課程的開展提出具體可行的教育建議。
二、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簡介
(一)生態系統理論
1979年,著名的俄裔美國心理學家兼人類學家、生態學家尤·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認為其是:“對持續成長的有機體與所處的變化環境間相互適應的過程進行研究的學科。有機體與其所處的即時環境相互適應的過程受各種環境之前相互關系以及這些賴以存在的更大環境的影響。”該理論創造性地將兒童的行為發展置于一個動態聯系的生態系統之中,并因此把個體發展的生態環境自內而外分為3級,即微觀系統、中間系統以及外層系統,進而深入探究各級生態系統中的不同生態環境因素與兒童的行為和發展之間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該理論特別強調,個體不是孤立的存在,與其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環境作為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會對個體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認為個體發展應在自然的生態環境和具體的社會背景下探討,并強調各子系統間的相互關聯、動態交互,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成長發展。由這些影響構成的模型將家庭、幼兒園、社區以及最大的環境因素都包含在內,充分考慮到各種對個人成長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形成一個與個人發展密切相關的生態系統。由此對促進個體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微系統、中間系統以及外部系統與幼兒足球活動的關系
微系統指的是,發展著的個體在含有一定物理條件下的情景中所體驗到的活動、角色和人際關系。它是個體直接感知、接觸體驗的人際交往活動系統,與個體發展的聯系最為直接和密切。在幼兒足球課程開展中指的即是與幼兒能夠產生最直接聯系的各因素,例如幼兒個體身心發展差異、幼兒教師以及幼兒家長。
中間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所構成,如家園之間、家庭足球環境等,其通過影響微觀系統,進而影響幼兒足球活動的開展。
外在系統作為生態系統理論中的三系統結構最外層部分,雖不會直接對幼兒的學習品質產生直接,但它會通過對微觀系統和中間系統產生的影響從而實現間接地影響幼兒足球活動的開展,比如社會大環境下的主流思想、幼兒足球方面的課題研究等。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能夠清晰地發現——各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彼此作用的。因此,我們應當以全面與發展的目光發現問題以及思考問題。
三、幼兒園足球課程開展的影響因素
(一)微系統對幼兒足球發展的影響
1.幼兒自身在足球活動中主體性發揮不足
主體性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幼兒足球活動作為一種自我學習的活動,有利于激發幼兒內在動機提高其自主性。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騰飛的時代,教育同時也在快速發展。我們忙于輸出社會需求型人才卻鮮有意識到這個時代對個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似乎也前所未有的嚴格。當然,我們這里提到的整體素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更是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品質”。何為“主體性品質”?包含獨立自主、富有個性、改革創新等。在開展幼兒足球課程的時候,教師和家長常常會因為害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遭受磕碰導致受傷等情況出現,于是出現了“在足球場上忙前忙后的教師”“在場邊看得揪心的家長”,其實這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幼兒主體性的發展。由于教師和家長沒有正確認識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沒有意識到主體性品質的發展是離不開幼兒的自我感知與體驗,才會不合時宜地介入活動從而導致足球課程的中斷、效率低下等問題的出現。
2.幼兒教師對幼兒足球相關領域專業性欠缺
幼兒教師的教育經驗是教師的教育理論結合教育實踐的產物,對幼兒的發展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學前教育從狹義上來講,是一門研究3-6歲幼兒保育與教育的新興學科,其中涉及到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保育學以及其他學科相關內容,具有高專業性。針對幼兒兼職教師來說,其具備相當的足球專業知識之外,但由于沒有接受系統的學前專業學習,對于幼兒的保育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儲備還是較為欠缺的;目前,基于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幼兒教師目前趨于年輕化,而幼兒園原先配備的教師中男教師較少甚至沒有,通常是女教師居多,女教師對于體育運動方面的了解較少,更可況是足球這項在女生范圍中受歡迎程度較低的運動。因此,這些教師對于足球相關文化與知識專業素養又存在欠缺。于是,這里教師出現了“懂足球不懂學前,懂學前不懂足球”的兩極分化。
3.幼兒家長對于足球運動的認知存在偏差和誤解
(1)足球是一項“危險”的運動
足球的激烈對抗性與競爭性常會跟球場暴力聯系起來,因此保守的中國家長們視足球為一項危險的、野蠻的游戲,并認為幼兒在參與足球活動的過程中容易遭到磕碰或者摔倒等情況,從而導致受傷甚至會害怕影響孩子的發育,形成八字腿等。所以他們常常以“危險”為理由懼怕或禁止孩童參與足球運動,而最新的一項調查卻顯示,參加戶外運動的孩子比不參加戶外運動的生病的概率減少將近30%,這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危險運動”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2)中國人的體質不適合踢足球
相比于歐洲足球在世界足球史上的光彩奪目,亞洲足球就顯得有些黯淡無光。歐洲球員普遍高大強壯,亞洲球員普遍矮小瘦弱,在全方面對比之后,有人得出過“中國人的體質不適合踢足球”的結論。人種差異往往由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等多維度因素構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人類是無法操控的。這似乎可以很完美地解釋為什么中國足球競技水平常在下游徘徊。但是,鄰國日本人種同樣矮小,但卻能夠成長為亞洲足球之王乃至在世界足壇占有一席之地。無獨有偶,韓國也是如此情況,但是其國家隊卻依然能夠闖進2018年世界杯,甚至在小組賽戰勝衛冕冠軍德國,還能夠培養出日前人們津津樂道的世界球星孫興慜。據此,足球是一項真正意義上的大眾體育運動,對人種條件其實并沒有特殊的要求,囿于這種觀念,許多家庭對于幼兒足球的發展并不給予高度的重視。
(3)足球是一項具有性別差異的運動
大多人會認為足球是一項適合男生的運動而不適合女生,以致于很多家長會要求自己家的小姑娘不要過多地參與這項“野蠻”的運動。家長對于性別認識的誤區一直都在,除了足球,家長還會認為“女生就該文靜優雅,而男生就應該活潑淘氣”。其實,家長對于性別的錯誤認識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兒天性的發展。足球和正常跑步、跳繩一樣都是非常普適的運動,男生也可以射門也可以在綠茵場上撒歡奔跑,女生同樣也可以,并不會因此而產生家長們所想的“不良個性”。
(二)中間系統對幼兒足球發展的影響
1.幼兒園內足球課程體系構建不夠完善
目前,負責幼兒園足球課程的教師來源渠道不一,例如福建師范大學等體育名校的足球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專門開展幼兒足球培訓俱樂部例如賽飛揚的足球教練等,一般都是外包、兼職,極少有全職幼兒足球教練。在某次與足球教練的訪談中,問及“幼兒園方對于足球教練的要求及課程建設”時,從他的回答中筆者得知:許多幼兒園幼兒足球課程帶頭人本身也對幼兒足球文化了解甚少,常是“緊跟浪潮,臨危受命”,對于本園幼兒足球課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并沒有很清晰地規劃,常常全權交由足球教練把握,除開展日常幼兒足球課程,照例開展一些足球比賽等活動之外,沒有做到對園內體育教師及其他教師理念的培訓、對家長幼兒足球文化的宣傳,只停留在肉眼可見的部分而已。
2.幼兒家庭環境中足球文化培育的不均衡性
通過調研分析以及生活經驗不難得出,幼兒的足球活動的開展“積極性”整體上較低,而家庭教育則從一定層面上影響著幼兒足球活動發展。
(1)家長對足球的喜愛程度影響幼兒足球的發展
家長本身對于足球的喜愛程度也會影響其幼兒。對于本身就是球迷的家庭,幼兒也會從小接收到父母對于足球的狂熱、以及足球文化等信息,自主產生對于足球的熱愛與興趣,特別是熱愛踢球的家長,也會傾向于與幼兒玩足球游戲以及在空閑時刻去到球場踢球;與此相反的家庭中,就很可能出現家長缺少陪伴幼兒玩足球的情況,即使幼兒對足球有極大的興趣或者具有極高的天賦但是卻被忽視而導致“傷仲永”。
(2)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幼兒足球的發展
家庭的經濟狀況也會影響著幼兒足球的發展。在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家庭中,家長可能會不遺余力地培養幼兒全方位的發展。目前幼兒足球項目開展的火爆,許多課外幼兒足球俱樂部層出不窮。家長們會樂意將幼兒送到這些專業俱樂部中使其接受較為專業的訓練,鍛煉 其身體,提升其興趣;而與之相反情況家庭的幼兒就沒有如此幸運了,即使幼兒自身因在幼兒園與足球結緣而產生極大的興趣,但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進一步的提升,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三)外在系統對幼兒足球發展的影響
1.缺少專業的幼兒足球高水平科研人員和研究成果
教育資源有時候決定著教育活動的開展。一節高質量的幼兒足球課程包含足球教練、足球教材以及足球教學三個方面。幼兒足球教練是幼兒足球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掌控活動開展的進程決定活動的整體質量。但在“幼兒園足球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問題”中談到:幼兒園足球課程常常外包給其他俱樂部或者招收兼職教師,他們常常沒有接受到系統的學前教育培訓,專業性不夠強,在開展活動時,有可能出現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出現;還可能因為其上班時間的靈活性,導致教師無法對幼兒足球活動展開整體的把控;更有甚者,有些缺乏責任心的足球教練會因為其職業的特殊性,進行“渾水摸魚”,表面上開展了足球課程,實際上不過“虛有其表”罷了。園內全職幼兒足球教師教學水平普遍不高,在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等方面所接受的培訓較少。
此外,幼兒足球教學是幼兒足球活動開展的重要手段,幼兒足球教材是指導幼兒足球教師在組織進行足球活動所要參考的標準,但是,我國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據調查,中國知網搜索所得文獻研究發現,1994年至2005年十余年間竟沒有關于幼兒足球的研究發表,直至 2006 年才陸續開始出現關于幼兒足球的研究并在近年發文數增長顯著。可是,其中“魚龍混雜”,期刊文獻、教材參考、報紙報道以及會議記錄具有權威性少之又少,的可以說是全國先上下幼兒足球改革的共同毛病。當然其中不乏曾有學者在幼兒足球教學研究中提到一系列的想法與理念,但卻只是從宏觀層面對幼兒足球教學進行談論,對于許多零基礎的教師來說比較抽象。
2.足球文化在大眾之間的傳播力不足
(1)中國足球隊戰績欠佳
我們談論的足球國家隊常常指的是狹義的男子足球,因此我們接下來談及的中國足球指的是中國男足。對于中國男足,不無論你是否看足球,你都一定曾“道聽途說”過:“中國男足是扶不起的阿斗”。作為排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王者的中國,足球確實永遠的傷痛。據FIFA(國際足聯)給出的數據,截止2021年4月7日,在世界范圍內排名77/210,從這個排名來看,中國隊的排名還隸屬于世界二流球隊的行列;在亞洲范圍內,其排名9/46,似乎還不錯。可我們換位思考一番,其一,世界杯亞洲區名額為4.5支(也就是5支)球隊,中國隊距離亞洲區第五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次,中國作為世界上領土第二大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可自2002年世界杯小組賽三場皆負告終之后,再幾乎無進軍世界杯(2002年世界杯還是因為韓、日共同舉辦,作為東道主直接參賽而不占用名額,中國隊才得以墊底的成績獲得參賽資格),這未免引發許許多多的詬病:“作為一個如此世界大國,連挑出11個會踢球的男人都做不到嗎?”最重要的是,足球最早發源于中國,史稱“蹴鞠”,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在英國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足球。作為“足球”的老祖宗竟然在亞洲預選賽上都無法出線。“中國男足出線僅剩下理論上的可能性”,已經成為一個百談不厭的梗,面對這樣的情況,未免有些啼笑皆非。
(2)中國足協的“不作為”
中國足協在既往一系列的不作為、亂作為的烏煙瘴氣,直至20多年后的今天,仍未消散殆盡。例如2001年曾經出臺過一項政策——禁止國腳留洋,這項類似于“閉關鎖國”的政策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在同一時間段,曾作出取消職業聯賽升降級的決定,導致球隊因無比賽壓力,打假球幾率上升,聯賽質量下降;使中國足球落入黑暗深淵的當屬謝亞龍、南勇擔任足協主席期間。其受賄且非法操縱比賽,使得足球徹底淪落成為“玩物”。21世紀初曝光的關于中國足協假賭黑徹底將中國足球釘上了恥辱柱,盡管近幾年在不斷地改進發展逐漸走上正軌,但疫情、工資帽、投資限令等多方影響加速了金元足球泡沫的瓦解,負面新聞大于正面消息的中國足球仍在飽受大眾的唾棄。
(3)中國足球文化的發展區域不平衡
根據尼爾森在世界范圍內的調查數據,2013-2017年間每年至少有40%的受訪者對足球“感興趣”或“非常感興趣”,2017年這一數字達到了43%。而尼爾森對于中國城市人口的調查中,對足球運動感興趣的人口占比為32%,不及全球的平均水平。
我國對于足球文化的宣傳,濃厚足球氛圍的培養這方面基于地域差異發展不平衡。以我的生活環境為例,我一直生活在福州市,接觸足球、了解足球可以追溯到初中時期,因為缺乏足球文化的輸入,憑借的是對足球執著的熱愛而自行通過網絡、書刊雜志等方式深入學習。在這里,是看不到巴西街頭小孩成群結隊踢球的場景,也看不到阿根廷、葡萄牙等國出現的巨大的足球壁畫,更是沒有機會接觸到職業足球運動員,觀看職業足球聯賽(跟福建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沒落有關)。而身邊真正稱得上是了解足球、真球迷的人很少,更別提和筆者一樣是女生的球迷,少之又少。
當第一次前往上海觀看上港對戰全北的亞冠比賽時,才了解到地域足球氛圍的差異:上海夜市某一條街幾乎各店鋪配備的電視都在播放足球比賽;虹口足球場(上海申花俱樂部的主場)邊的小球場,一位位青春無限的小朋友早起配合教練進行艱苦的訓練;路上偶遇的校園,其足球場設施配備卻是相當齊全。當然,在上海街頭可以遇見許多穿著球衣,或是趕去踢球,或者趕去觀看比賽的人,一場比賽兩萬以上的上座率,上海的球迷數量還是相當龐大的。
3.應試教育的風氣弱化對幼兒足球的關注
受到應試教育深入骨髓的影響,許多家長會有“從文不從武”的思想,他們認為:比起足球活動,倒不如培養孩子繪畫、書法、音樂作文等對于之后緊張的升學環境有積極影響的藝術活動,夸大了足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除家長之外,部分領導頑固的教育理念與思想同樣會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幼兒參與足球運動的積極性。[[]]幼兒足球這項“體育教育”是否能夠順利的開展,往往取決于社會、幼兒園、領導以及家長“應試教育”的觀念是否能夠發生積極地轉變。
四、推進幼兒足球課程開展的教育建議
(一)建設高水平幼兒足球師資隊伍
建設高水平幼兒足球師資隊伍,首先應該增加幼兒足球教師數量,因此,建議通過幼兒教師聘用機制的改革,引進專業人才,為幼兒足球發展添磚加瓦。其次,應該在此基礎上優化幼兒足球教師質量,要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招聘幼兒園足球教師,這就意味著幼兒足球教師不僅僅需要擁有專業的足球知識和技能水平,還需要具備幼兒教師基本的專業素養。這無疑對男幼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眾所周知,男幼師在幼兒園中占比不是很高,但是在開展足球活動的同時,男教師偏向于培養幼兒足球技巧的掌握這種理性且硬性的東西;而女教師則擅長于向幼兒潛移默化地灌輸足球軟文化這種感性且軟性的東西。因此,均衡男女幼師比例從某種程度上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能夠滿足既需要懂幼兒又需要懂足球的雙重專業要求,這種人才更是難得。當然,幼兒園足球課程學科帶頭人也應緊跟政策與現狀的發展,積極參與推薦幼兒足球建設的培訓與交流會,鞏固其教育理論基礎,并構建秩序、系統、完善的本園幼兒足球發展體系。園內原先配備的幼兒教師作為第一參與者,與重要參與者還應進行不斷地優化,接受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幫助,參加系列培訓和專題講座等活動,提升其理論知識,激發教師對足球運動及足球文化的興趣。
(二)發揮幼兒主體性,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
其實我們的幼兒遠沒有想象地那么脆弱,家長不應該過度關注安全問題而忽略了身體素質的培養,甚至抹殺幼兒對足球活動的興趣。從小學會栽跟頭,是一種直接經驗,是幼兒成長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經常被忽視訓練的能力之一。當然,任何運動都有一定的危險性,教師與家長有風險意識固然是好的,但是卻不該放大化。因此,對于幼兒足球活動的開展,教師家長不應過度干預,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使自我探索,自我發展。
除此之外,還應給予對足球有強烈興趣或高天賦的幼兒一定的支持。幼兒園教師細心觀察與挖掘這樣的幼兒,可以組織足球訓練與足球比賽,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與技術的培養;家庭方也可以在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基礎之上,利用閑暇時間參加一系列幼兒足球培訓夏令營或者其他活動。在培養其能力、釋放其天性、沒有升學壓力的學前教育階段,不妨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其選擇、尊重其興趣、尊重其發展,這是對幼兒身體素質的負責、這是對幼兒主體性的負責,這也是對中國幼兒足球事業發展的負責。
(三)滲透式的幼兒足球文化培育
足球文化不是純粹的足球知識,而一種是以足球運動為介質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復合體。因此,“培育足球文化”被單獨列在了《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的重點任務表上,可見其重要性。要想做好幼兒足球,足球文化的培育也是關鍵一環。如何做好足球文化的培育?不是刻意的說教,而是利用“滲透式”思維,進行展開。
其“滲透式”思維,或者說是一種“隱形教育”,根據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環境對于人的作用不可小覷。由此,在幼兒園方,除了常規的幼兒足球環境創設,還應當在一日生活中對于幼兒進行足球知識教育、足球安全教育。這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繪本,觀看影視資料這些幼兒們喜歡的方式實現;在家庭方面,幼兒家長也應當配合開展幼兒足球活動,例如在空閑時間多帶幼兒出門運動,當然足球是一項非常適合親子活動的運動,培養其興趣同時增進親子關系。還可以在日常對話之中,向幼兒普及足球小知識,潛移默化地就會吸收內化,當然,還應該給予幼兒在足球活動中給予更多的鼓勵,提升其信心與自主參與度同時不喪失對足球的喜愛度;在家園共育方面,幼兒園可以定期策劃親子足球嘉年華活動,為這項運動多增添一些趣味性。還可以在假期組織相關的研學活動,探訪正規足球訓練場、接觸其他幼兒與足球教練等,由此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與新鮮感。
(二)加大幼兒足球的宣傳與推廣
宣傳與推廣是一種刺激強化,通過多種形式的刺激可以強化人們對于某種事物的認知。用于幼兒足球之上亦是如此。我國目前足球文化環境相對較弱,應當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對其進行宣傳推廣。就幼兒園而言,教師可以給幼兒推薦一些與足球相關的動畫片,例如《足球小將》,增強他們對于足球的熟悉度;在家園合作方面,幼兒園應該適時組織一些家長會或者座談會等對幼兒家長集中教育培訓的會議,教師可在會議上向家長普及日前我國對于幼兒足球領域的重視程度、發展概況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解釋說明相關政策文件,并教育家長一些簡單易學的足球游戲等培養幼兒足球策略的小知識;在家庭方面,家長接收到幼兒足球相關信息之后,要有意識地、自主地對幼兒足球相關的細節,例如家庭環境創設與足球相關新聞等進行留意,豐富自身知識面,才能夠更好地讓幼兒浸潤在充滿足球文化的環境
(三)打造“互聯網+”幼兒足球
目前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電子產品以及網絡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是否可以將幼兒足球與互聯網資源相結合呢?但很明顯是肯定的。在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頒發的《關于開展2020年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創建工作的通知》中的任務要求部分明確提到:“幼兒園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在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系統平臺依據動態幼兒足球運動數據,因材施教,豐富游戲資源,開展幼兒足球教學活動。”
如何打造“互聯網+”幼兒足球模式呢?其一,政府可以推出一系列幼兒足球智能產品,例如監測足球活動中的心率水平以及跑動水平,與數據庫中的平均水平相匹配從而分析幼兒在活動開展中的投入程度以及運動量;還可以開發“智能足球門”,計算幼兒的射門力度與射門水平,再與大數據相結合,綜合分析出幼兒的足球技能水平等;其二,幼兒園可以在本園公眾號中發布幼兒足球相關政策與解讀、幼兒園足球課程開展活動記錄、幼兒園足球環境創設以及相關大事件推文供家長熟悉。此外,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推出幼兒足球互動游戲流程與示范視頻,供家長在家庭范圍內與幼兒共同培養足球興趣。
五、結語
殷紅博教授在國際上首創幼兒足球教育理念——3—6歲是幼兒運動興趣、運動習慣、運動認知以及基礎運動技能產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建立起來的運動興趣、運動習慣將持續人的一生,而足球是培養幼兒運動興趣、運動習慣的第一運動,慶幸的是目前幼兒足球活動的開展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福州市,已經發展起諸多足球特色園并且有四所幼兒園已經入選全國足球特色示范園,在這里,人們對于足球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多方面品質的效果給予充分的肯定,在環境創設方面幼兒園也進行精心的布置將足球元素滲透其中并且在幼兒足球課程開展中能夠結合游戲形式進行科學的規劃。當然,幼兒足球在福州市的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不免存在著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大眾對足球運動實質缺乏認識以及干涉到幼兒足球活動的情況等問題,其背后是與大眾對足球的認識程度,幼兒園足球課程教師的專業程度,科研上對此領域的研究程度缺乏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在教育建議中,筆者呼吁社會大眾,幼兒園課程負責人,家園合作等方面發起呼吁,希望彼此能夠協調聯動推進,明確發展理念,穩扎穩打,共同將中國幼兒足球推向嶄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謝毅燁.談幼兒足球的重要性[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1):183-184.
[2]李震.幼兒足球教育研究初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17):191-192.
[3]牛志睿.幼兒足球教育游戲化課程的創新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9):108-110.
[4]Urie Bronfenbre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
[5]王葉,張莉.幼兒學習品質形成的影響因素——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分析[J].幼兒教育,2017(Z3):3-7.
[6]賀艷杰,胡凱,陳俐月.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我國幼兒體育的理想模型構建探析[J].福建體育科技,2020,39(01):7-9.
[7]韓春梅.從老子的教育哲學思想看當代主體性教育[J].作家天地,2020(04):151-152.
[8]陳仙仙.開展幼兒足球運動的可行性分析[J].家長,2021(07):59-60.
[9]龔波,曾桂生,董眾鳴.中國人視野中的足球運動:錯覺與偏見解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07),42-48.
[10]郭爽,趙家琪.我國幼兒足球研究概況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3):144-146.
[11]陳飛,汪輝.幼兒校園足球發展現狀研究[A].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2020年第四屆中國足球文化與校園足球發展論文摘要集[C].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2020:2.
[12]王胡平.幼兒足球兼職教師發展現狀與分析——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A].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2020年第四屆中國足球文化與校園足球發展論文摘要集[C].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2020:2.
[13]曹斌.幼兒足球現狀及發展理念探索研究[A].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2020年第四屆中國足球文化與校園足球發展論文摘要集[C].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2020:2.
[14]劉洪玉.開發幼兒足球游戲的教師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02):82-84.
[15]周楊.“足”智多謀:談趣味足球的文化建設[J].兒童與健康,2021(03):6-7.
作者簡介
鄭檸蕾(2000.11—),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讀,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