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耀東
媒體融合是當下新聞行業改革的主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態勢。總的看,媒體融合發展有進展有成效,有問題有挑戰,也存在多重短板和薄弱環節。當下,在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尤應引起重視的是改變“兩張皮”現象。
近年來,筆者多次深入州市、縣開展媒體融合等業務工作,客觀地說,現實情況并不容樂觀,發展參差不齊。從平臺類型看,微信公眾平臺的覆蓋率逐漸提高;在功能及內容建設上,媒體融合后欄目設置相對增加,內容形式較為豐富;在經營管理上,融媒體由大多依賴政府財政撥款已部分轉向自主運營為主,部分實現自收自支的管理辦法;在組織架構上,州(市)縣級融媒體多由州市、縣委宣傳部引領,進行報紙、電臺、電視機構整合,或由一名宣傳部領導兼任融媒體中心主任。形式上看,不少單位已經完成了融合的程式,業務上卻依然是“你是你,我是我”“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形成了不同媒體間“兩張皮”的狀態。
調研中發現,造成“兩張皮”現象的主觀原因有二:一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辦互聯網,把互聯網視為傳統媒體的延伸和補充;二是試圖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框架下重新尋找傳統媒體的社會價值。新媒體雖然擴大了某些行業的影響力,而如何將影響力轉化為經濟實力仍是待破解的難題??陀^原因較為突出的是技術欠缺,大部分媒體融合后軟硬件相對落后,新媒體設備置辦有限、更新不足,僅能滿足基本需要。從內容上看,多數新媒體平臺仍以資訊服務為主,其他服務功能較少,較難形成好的商業模式和持續盈利的能力,宣傳渠道的拓寬和內容貧乏已經成為有目共睹的一對矛盾。總之,媒體融合不是幾家不同媒體簡單的“相加”,只有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提升產品質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相融”,促進媒體“融活”。
筆者有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工作的經歷,深刻體會到雙方達到深度融合不是件容易的事,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誰改造誰,誰替代誰的問題,是不同媒體間生產要素的整合,需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循序漸進??v向上,必須始終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采編優化等形式提升媒體功能。橫向上,傳統媒體將自己所占有的資源優勢與新媒體共享,新媒體將自己的智力資源、集成服務能力與傳統媒體融合,實現不同媒體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
如何改變媒體融合“兩張皮”的現狀,必須盡快探索出一條“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體制打通”的報網融合新路,讓城市黨報與新媒體的影響力共同提升。筆者認為,業務技術上須在以下兩方面著力:
一是建立全媒體的采編平臺,實現全天候、全媒體生產。新形勢下,媒體產品利用率周期縮短、產業升級換代加快是這一時代的典型特征,媒體融合化、內容數據化、傳播立體化已成為主流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建立全媒體的采編平臺,加強互動功能設計,主動適應新媒體特點傳播趨勢,逐步建立起正確引導輿論的新格局。在新媒體的平臺上重新構建采編發體系,優化采編發流程,實現全媒體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樣生成、多元傳播,不斷提升融媒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達到“新聞梯次發布、報道循環傳播、多維宣傳”的良好效果。同時,找準時機,把握節奏,讓移動化、社交化充分發力,產生“化學反應”,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推動融合發展,從而實現全天候、全媒體生產。
編輯記者在具備傳統的新聞采寫能力、專業素養、職業操守等素質要求的基礎上,還需要具備更能適應競爭、更具時代特色的全媒體素質,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轉變,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全媒體運營目標。
二是發揮黨報優勢,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媒體融合不僅僅是傳播效益,更是治理領域命題。黨報和新興媒體之間必須建立起科學、高效、通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一個對不同媒體融合生產發布進行統一指揮和協調的基礎平臺。
從云南省近年來的融媒體發展看,不少主流媒體已初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協調平臺,有效提升了傳播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尤其應引起重視的是,基礎平臺建立后,還需在深度上下足功夫,打造第三方平臺矩陣、短視頻矩陣,打造協同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互聯網傳播平臺,實現精準化傳播、精細化運營。
誠然,從“傳統媒體思維”到“互聯網思維”有一個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運營機制的轉變過程中,必須增強創新意識,提升采編人員融合的理念,打破慣性思維和制約融合發展的“壁壘”;盡快由行政捏合邁向真正“融合”,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著力打造成為新型的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