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子
◆摘? 要:結合《社區矯正法》中關于實現分類管理的要求,反思女性矯正對象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被忽略”的現實情況,提升女性矯正對象矯正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理論視角與實踐路徑出發,探索借助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助力女性社區矯正的可能性。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區矯正;女性矯正對象
2019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的正式出臺,是對我國自2003年開始的社區矯正工作實踐成果的立法表達,是社區矯正工作發展中的標志性事件。其中,《社區矯正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條提出了要針對不同的社區矯正對象實現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的要求。然而在現實司法實踐當中,囿于矯正工作人員隊伍力量薄弱,矯正工作專業化及細致度程度不高等原因,對于不同的矯正對象尤其是女性矯正對象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并且,從現階段的社區矯正實踐來看,社區矯正主要注重對矯正對象的監管,而忽視了女性矯正對象的特點與內在需求,導致針對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實際矯正效果不佳。本文對借助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助力女性社區矯正的可能性進行了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探索。
一、理論視角
(一)社會控制理論
犯罪是個人與傳統社會的聯系薄弱或破裂的結果,緊密的社會聯系、良好的社會支持和完善的社會控制措施有助于減少犯罪。以社會控制理論為研究的理論視角,分析社會工作助力社區矯正女性群體,這一研究思路為今后研究我國社會工作助力社區矯正提供新的視角。通過某地區社會工作助力社區矯正實踐,分析社會工作如何改善和提升社區矯正效果,進而研究社會工作助力社區矯正的理論闡釋。
(二)社會行動理論
通過社會工作的專業介入可以大大緩解司法行政尤其是社區矯正系統的工作壓力,分解其關于教育、幫扶的矯正工作內容,充分鏈接資源,進一步推動實現矯正社會工作發展的專業化與本土化,有助于研究視角的拓展和問題研究的深化。
(三)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下的社區矯正強調以女性矯正對象的優勢為核心,是在對其潛能充分挖掘的基礎上實施的社會工作助力。優勢視角下的社區矯正聚焦于發現、發揮女性矯正對象自身的優勢和潛能,注重激發矯正對象的抗逆力,善于利用周圍環境中的有效資源對矯正對象進行幫助并使其得到自我發展。女性矯正對象社區矯正質量和效果的不足為社會工作的助力提供了空間,社會工作的助力能夠較好地推動女性矯正對象完成社區矯正過程,這主要是由社會工作的優勢所決定的。社會工作作為擴大社區矯正社會認同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高社區矯正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實踐路徑
具體來看,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力量助力女性社區矯正的實踐路徑體現在:
(一)社會工作價值觀助力指導女性罪犯社區矯正參與
社會工作起源于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其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為弱勢群體提供資源,促進其潛能的開發,以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社會工作是科學的助人活動,以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知識為基礎,通過個案矯正、小組矯正等專業方法介入女性罪犯社區矯正,擔負著觀護幫教、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社會適應能力提升以及融入社會指導等職能。社工協助女性罪犯社區矯正區別于傳統的矯正方式,呈現出教育性、及時性、恢復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完全符合女性社區矯正的基本理念和價值目標。社會工作者在助力社區矯正的過程中應將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比如同理心、接納和尊重自覺等社會工作基本價值理念,運用到與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中去。通過社工的工作,教育感化,幫助女性矯正對象認識到自己犯罪行為的危害性,引導其建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減少其在重新融入社會中的障礙。
(二)社會工作理論助力分析女性罪犯社區矯正問題
傳統的監禁、勞改矯正方式往往給女性社區矯正對象貼上標簽,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環境,使其喪失了適應社會的機會,在回歸社會的時候面臨適應的難題。因此,通過社會工作的“去標簽化”,為女性矯正對象營造一個正常社會生活的氛圍。優勢視角理論、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人在情境中等社會工作重要理論都能在社區矯正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社會工作方法助力提升女性罪犯社區矯正質量
社工助力女性罪犯社區矯正,通過對女性矯正對象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開導,尊重女性罪犯的情感,對進步進行表揚,對缺點善意提醒及有效制止,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女性罪犯重塑生活信心。專業性社會工作與行政性社會工作的結合為女性矯正對象社區矯正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專業性社會工作遵循社會工作理念、知識體系和服務方法從專業支持的角度解決女性矯正對象的實質問題,成效較好。行政性社會工作能夠更好地為女性矯正對象提供資源,確保女性矯正對象的矯正效果。在社工助力女性罪犯社區矯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動社區、單位及相關機構,構建一個有效的、聯動的監管網絡,不僅有利于節約刑罰資源,也可以減少矯正對象潛在的抵觸和戒備心理,增強對象自覺接受教育改造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育改造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芬,廖文,張青松.論社會工作與社區矯正[J].甘肅社會科學,2012(01):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