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晴 王仲杰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開拓視野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閱讀教學在實踐研究上仍然是困擾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文化生態是閱讀教學過程的文化環境,一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文化生態的支持。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從文化生態視域開展研究,不僅具有前人未曾涉及的整體性和學理性,更是凸顯了閱讀教學的意義。以文化生態學為閱讀教學價值研究的理論背景,具體闡述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整體化發展;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活動。
關鍵詞:文化生態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價值
文化是人創造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文化生態就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和狀態。1美國學者斯圖爾德最早對文化生態的概念進行了理論界定,他認為文化發展是為了適應生態環境;文化適應具體的生態環境而形成了具體的形式。文化生態具有鮮明的應用性,它引進系統的方法論解決文化問題,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及整體性的特點。這一觀點,為我們研究文化生態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價值,準備了充分的理論支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語文課程要創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2,因此,我們需要打造一個開放、有生氣的語文課堂。文化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跨越時代、走近作者、領略文化源頭,結合當下,認識現代文明的價值。通過閱讀教學,學生接受并發展文化,全面了解各地區的地域風俗、藝術作品、社會制度、建筑風格等文化產物,開拓學生的視野。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生機盎然的閱讀教學過程的構建,它符合文化傳播與新課程改革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同時,從文化生態這樣一個特殊的視域來探討語文閱讀教學,打破長期以來視語文教學為技能訓練的理論局限,把語文閱讀放置于文化領域,更能凸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這對當下強調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具體價值如下。
一.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
文化生態具有動態性,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包括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的繼承兩個方面。文化的傳播是文化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區域傳到另一區域以及從一群體到另一群體的互動現象。繼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風、文化、知識等接受過來。在閱讀教學中,師生圍繞文化開展積極的對話活動,其活動的實質就是文化的傳播;學生接受文化的過程就是文化繼承。這樣來看,語文閱讀教學就成為了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成為了學生個體不斷向外界汲取營養的過程。
例如,愛國主義精神在閱讀教學中的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語文教材人文主題的主要構成部分。如,《示兒》3教學的情感目標在閱讀教學中的達成。《示兒》以“愛國情懷”為主題,是八十五歲的陸游臨終前寫給兒子的絕筆詩,表達了詩人至死不忘收復失地、渴望統一祖國的熱切心情。教學重點在于學生結合資料,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愛國情懷。雖然處在不同時代,愛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不同的,但愛國主義的內涵是代代相承,同根同質的。學生身臨其境與陸游感同身受,優秀的愛國主義情懷被學生認同接受,傳承下來。
閱讀教學作為文化傳播和繼承的渠道,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教師已有觀念為代表的優秀先在文化通過語文閱讀教學進入學生的視野,優秀的文化逐漸成為學生在生活中的關注點,文化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浸入學生的頭腦,經過內化成為學生自己的文化意識,并通過實踐深厚文化情感,引導帶有文化特質的行為,最終實現文化的傳承。可見,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對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文化生態具有整體性,語文閱讀教學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整體發展。人們接受和建立知識的能力被看作是智力,智力因素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維等認知心理因素。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促進小學生智力發展的最有效措施是引導學生參與掌握知識的智力活動。文化生態視域下的閱讀教學,注重行文及字詞句的賞析,學生逐漸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從而提高閱讀的能力,促進智力發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指興趣、情感、需要、意志和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因素。文化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關注閱讀學習的過程對學生整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強調文化知識對學生智力發展的作用,而且還關注文化情感、文化行為對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發展的意義。
例如,《望廬山瀑布》4的教學,教師設定詩文對應的廬山瀑布圖片,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學習古人寫景的手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了閱讀的技巧,促進了智力發展。小學生注意力會被新穎、啟發性的事物吸引,教師在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時,將《望廬山瀑布》作品產生的背景、廬山的自然環境,以小故事、圖片的形式整合到教學內容中,學生借助閱讀材料思考和表達。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閱讀的課堂也變成了展現自我的舞臺。
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改進了學生的閱讀學習方法,使閱讀教學富有知識性,促進小學生智力的發展;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從而提高了閱讀學習的效率。語文閱讀教學采用系統的方法分析課文,注重教材課文閱讀對學生的整體影響,這能夠有效地改善在現實語文教學中僅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文化情感培養、文化行為訓練的閱讀教學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整體發展。
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
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開放性,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5,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理念極大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提示語文教師要適時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過程包括個性化理解和個性化運用兩個部分。其中,個性化的理解是個性化閱讀的核心。6它不是任意地沒有邊界地理解,而是讀者的理解與作者的原意之間重合性建構。正如梅圣俞所說,“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以意”。個性化閱讀就是在會作者意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當下特別的閱讀情景,遵照特定的閱讀學習目標,運用特定的閱讀策略和方法進行閱讀,從中獲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和獨特理解。開放性是個性化的前提,閱讀教學的文化生態系統是大語文觀下的教學觀念,它將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包羅在教學內容中,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每個學生的個性閱讀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不單單素材是多元開放性的,閱讀的媒介、閱讀的形式、閱讀的體驗等也都是異彩紛呈的,學生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
例如,《少年中國說(節選)》7的教學。這篇課文的要點在于引導和平年代的小學生體會課文中謳歌的少年與中國的激情。結合資料了解寫作的背景,了解百年來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國人的強國夢想成為本課的難點。大連市紅星海小學的祁教師做了這樣的嘗試:“欲解其情,必先知其人;欲知其人,必先論其世。”首先讓學生了解《少年中國說》的文章背景,教師啟發性地提問“作者在何種情況下寫的這篇文章?”引導學生一一分享,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稍微點撥,學生思如泉涌,再加上教師的補充,《少年中國說》的文章背景就全了。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當時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理解“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的關系。理解當時貧窮、愚昧、落后的中國對獨立、富強、和平的期盼,以及對有望爭取民族獨立的中國少年賦予重望。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的時代要求,說一說現在的“壯年中國”并談一談“壯年中國”對“中國少年”有哪些新的要求。學生在理解作者原意基礎上,有了更多個人感悟,個性化閱讀教學順利開展。
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注重提供更多的閱讀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在課文原義、當下的時代需要兩個方向上契合,鼓勵學生有更多獨特的感悟。因此,文化生態視域下語文閱讀教學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活動。
綜上所述,站在文化的視域開展閱讀教學的價值研究是語文教學研究的新視角,可以實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從它的現實意義上來看,能夠促進學生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活動。希望本篇文章能夠給讀者一點點啟發。
參考文獻
[1]王仲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價值探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8(02):58-60.
[2]J.H.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ssUrbana_1979.7.39-40.
[3]黃正泉.人:文化生態的存在[J].求索,2017(02):68-76.
[4]陳來.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光明日報.2017.03.20.(15版).
注 釋
1.戢斗勇.文化生態學論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3.《示兒》選自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2課《古詩三首》.
4.《望廬山瀑布》選自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8課古詩二首.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6.曾祥芹.個性化閱讀要科學化,不要自由化[J].中學語文教學,2007(11):3-6.
7.《少年中國說(節選)》選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
(作者單位:大連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