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瓊

【關鍵詞】心理護理;臨產婦;分娩
臨產婦處于心理應激反應狀態下,其心理和生理方面容易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進而發生變化,臨產婦一旦過度緊張和焦慮,將會導致難產、產后出血等情況,并不利于產后恢復,因此,臨床上為了提高臨產婦的分娩質量,通過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用以緩解臨產婦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而改善最終分娩結局[1-2]。本次研究對即將分娩的臨產婦行心理護理和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最終的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到我院分娩的臨產婦,共178例臨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拋硬幣方法分成心理組和常規組,各組89例。
心理組年齡21到40歲之間,平均數(29.54±4.35)歲,孕齡37到42周,平均數(41.28±0.61)周;常規組年齡33到38歲,平均數(28.84±3.96)歲,孕齡38到42周,平均數(41.62±0.58)周。2組臨產婦基礎資料和孕齡存在可比性,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護理方法
心理組行心理護理。首先,護理人員需要與臨產婦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臨產婦營造更加輕松的分娩氛圍,進而減輕臨產婦的心理壓力和負擔,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在實施護理干預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為臨產婦帶來壓力和負擔,而是需要以熱情的態度與臨產婦交流,幫助臨產婦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身心放松的狀態下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臨產后嚴密觀察產程和產婦心理變化情況,給予分娩前心理疏導及分娩時指導,給予母乳喂養知識宣教,分娩相關知識講解及注意事項,消除產婦緊張情緒和恐慌心理,正確認識分娩過程。其次,臨產婦很快進入分娩階段,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做好臨產婦各個產程的心理護理。第一產程產婦將會出現劇烈的疼痛反應,甚至處于失控的狀態,此時,護理人員需要詳細詳細講解分娩的有關知識,分散產婦的注意力,并告知產婦正確的呼吸方式,幫助產婦處于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第二產程則需要護理人員給予臨產婦相應的鼓勵和安慰,促進產婦順利分娩;第三產程則需要護理人員結合產婦當時的心理狀況,穩定產婦的心理狀態,減輕產婦對于新生兒性別及健康程度等各個方面的焦慮,穩定產婦情緒,避免產后出血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分娩后,給予母嬰盡快接觸,延遲臍帶結扎,產婦處于一個比較疲憊的狀態,此時,護理人員需要繼續鼓勵產婦,第一時間告知新生兒情況,提高產婦自豪感。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給予產房護理、生活護理等一系列常規護理干預。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應用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均行統計學軟件(SPSS17.0)計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護理前后心理情緒評分
兩組護理前心理情緒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心理組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 比較新生兒Apgar 評分
心理組新生兒Apgar 評分(9.62±0.63)分, 顯著高于常規組(5.14±1.08)分,T=33.803,P=0.000,P<0.05。
3 討論
心理護理干預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科室,是一種專項的護理服務模式,對于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及指導,對于患者的預后恢復十分重要,已經得到患者及臨床的認可[3]。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的實施,大部分臨產婦大部分是初產婦,嚴重缺乏分娩經驗,特別是對于分娩知識的了解十分薄弱。對于臨產婦來說,作為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與產婦不同的是,臨產婦即將分娩,發生角色的轉變和身體的變化,這一期間,臨產婦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焦慮、抑郁、疼痛等不良反應,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將會增加臨產婦產后出血、難產的發生幾率。因此,臨床上需要加強對于臨產婦的心理護理,進而確保臨產婦各個產程均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其可以用一個更加良好的心態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同時,也更加容易減少分娩時及產后各種不良情況的發生[4-5]。
經研究后得出,護理后心理組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心理組新生兒Apgar評分(9.62±0.63)分,顯著高于常規組(5.14±1.08)分,P<0.05。綜上所述,對于臨產婦來說,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心理護理,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產婦的不良心理情緒,同時,還能夠提高新生兒質量,值得臨床的大范圍應用和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