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華 梁原 楊華雙


【關鍵詞】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效果;內側間室受累;腓骨高位截骨術
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多發病與常見病,多在全身負重的大關節上發病,而膝關節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負重關節之一,易形成膝關節骨關節炎,多發于中老年群體[1]。膝關節單間室骨關節炎是較為多發的一類,其中內側間室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高于外側間室[2]。有臨床資料表明,將腓骨高位截骨術治療應用于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收效較滿意[3]。該術式創傷小,手術費用低,操作簡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體療效,且術后并發癥較少,適合基層醫院推廣。
在本次實驗中,對本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緩解效果展開討論和分析,現對研究結果進行于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骨二科收治的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50例,記錄與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的病案情況,均采用腓骨高位截骨術治療方案。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26例,年齡50~60歲,平均(55.52±2.57)歲,病程6個月至12年,平均(5.37±1.35)年。其中左膝膝關節骨關節炎22例,右膝膝關節骨關節炎28例。研究項目均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或其家屬簽署了診療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膝關節內側關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變,局部疼痛劇烈,膝關節活動受限[4];②臨床資料全面者;③患者病程均在6個月以上;④X平片顯示膝關節退變,關節間隙變窄;⑤精神正常者;⑥保守治療≥6個月效果欠佳;⑦下肢負重位X平片顯示膝內翻畸形;⑧未伴有心腦血管、造血系統與肝腎等嚴重疾病。
排除標準:①以髕股關節間隙或外側間室為主要病變者;②經牽引、推拿、理療等保守治療痊愈者;③膝關節外側間隙狹窄伴外翻畸形者;④患者病程均不足6個月;⑤類風濕性關節炎;⑥手術不耐受者;⑦未簽署同意書者。
1.2方法
對患者均采用腓骨高位截骨術治療方式,手術取仰臥位,腰麻,常規消毒、鋪巾,腿部綁扎氣囊止血帶,取腓骨小頭下方6~8cm進行縱向切口,長度約為2~3cm,逐層切開皮膚、軟組織與深筋膜,經比目魚肌和腓骨長短肌間隙,鈍性分離并暴露腓骨上段,使用擺鋸在腓骨頭下4cm位置向下截取1.5~2.0cm的長腓骨段。骨蠟封堵截兩斷面,以免出血形成血腫。使用無懼鹽水沖洗縫合切口,常規放置引流管,傷口予以無菌加壓包扎,術后次日下地行走,術后3d左右進行膝關節功能訓練。
1.3觀察指標
①通過記錄統計患者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與臥床時間等對其各項手術指征進行觀察評價。②記錄統計患者手術前、術后3個月的內外間室高度比,使用X線片測量患者的膝關節內外間室高度比。③通過記錄統計患者的肌間靜脈血栓發生率、創口感染發生率、術后出血發生率等對其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評價。④統計病人手術前、術后3個月的VAS評分、KSS評分與HSS評分,使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mericanKneeSocietyKneeScore,KSS)[5]評價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價項目包括穩定性25分、疼痛50分、活動范圍25分,滿分100分,85~100分(優)、70~84分(良)、60~69分(可)、<60分(差),使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6]膝關節評分進行膝關節恢復情況評價,評價項目包括功能22分、有無屈曲畸形10分、疼痛30分、肌力10分、活動度18分、穩定性10分。滿分100分,85~100分(優)、70~84分(良)、60~69分(可)、<60分(差),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通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ScaleofPain,VAS)[7]對患者膝關節疼痛緩解程度進行評估,得分1~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情況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納入SPSS23.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5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分析經過對50例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手術用時、出血量和臥床時間進行觀察評價,患者的手術用時為(32.54±3.65)min,術中出血量為(39.75±3.84)mL,臥床時間為(5.54±1.37)d。
2.250例患者的手術前后的內外間室高度比對比經過對50例患者手術前后的內外間室高度比進行觀察評價,與手術前相比,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手術后的內外間室高度比更高(P<0.05),見表1。
2.350例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50例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中,1例出現肌間靜脈血栓,2例出現創口感染,2例出現術后出血,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經對癥治療后隨訪15~20d,均痊愈。
2.450例患者的VAS評分、KSS評分與HSS評分比較與手術前相比,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手術后的VAS評分更低,KSS評分、HSS評分更高(P<0.05),見表2。
3討論
膝骨關節炎主要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形成,主要包括合成代謝失調、軟骨下骨板損傷使軟骨失去緩沖作用、軟骨基質分解和關節內局限性炎癥等影響因素[8]。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是較為多發的一類,約占全部單間室膝關節炎的60%左右,其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變,局部疼痛劇烈,膝關節活動受限[9]。初期保守治療是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隨著病情進展,多數病人最后需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或單髁置換術,但關節置換手術費用昂貴,對患者創傷大,且術后并發癥風險高[10]。
臨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腓骨高位截骨術,通過截斷腓骨,有利于緩解患者膝關節內側壓力,達到減輕疼痛感、提高膝關節功能的目的[11]。
經比目魚肌和腓骨長短肌遠端牽拉腓骨,拉緊弓弦,形成以脛骨外側平臺為支點的杠桿結構,將股骨內髁撬起,可降低患者內側平臺的張力,將膝關節的負荷從內側平臺轉移到外側平臺,重新排列股骨下端機械軸,從而緩解內側間室的骨關節炎癥。
腓骨高位截骨術具有以下優點:沒有內植入物,手術花費較少;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手術操作簡便;是一種保膝治療方案,便于實施二次膝關節置換術。在此次研究中,與手術前相比,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手術后的內外間室高度比更高,VAS評分更低,KSS評分、HSS評分更高,提示患者經腓骨高位截骨術治療后的疼痛程度減輕,功能障礙得到改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好。可能機制為腓骨高位截骨術后,患者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應力出現改變,內外側室軟組織張力出現新的平衡,減輕內側間室壓力。同時在以內側間室受累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中,出現肌間靜脈血栓、創口感染、術后出血等并發癥,經對癥治療后均痊愈,未發生嚴重并發癥,說明腓骨高位截骨術的治療效果較為良好,且術后并發癥較少,適合基層醫院推廣。
研究結果表示,腓骨高位截骨術在此次研究中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對于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程度等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將其推廣普及于治療工作中。但此次觀察時間較短,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小,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隨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