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婷
【關鍵詞】耳穴埋豆;辨證治療;眩暈病;中醫護理效果
眩暈病是常見的臨床疾病,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臨床表現以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嘔吐、視物旋轉等,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可能隨著病程進程而威脅到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1]。常規西醫治標不治本,實踐中常常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效果很好[2]。現就我院收治的眩暈病患者應用耳穴埋豆辨證治療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54例眩暈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其中對照組中包括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齡33~75歲,平均(49.8±5.2)歲;病程1個月~6年,平均(1.3±0.6)年;9例合并腦供血不足、8例合并高血壓、6例合并更年期綜合征。觀察組中包括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齡30~78歲,平均(49.2±6.1)歲;病程1個月~6年,平均(1.5±0.4)年;10例合并腦供血不足、7例合并高血壓、9例合并更年期綜合征。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及護理,指導患者維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觀察組給予耳穴埋豆辨證治療及中醫護理。主穴為內耳穴、交感穴及神門穴。氣血虧虛型患者在主穴基礎上聯合脾、胃、腎,飲食上注意添加瘦肉、動物內臟、雞蛋等補血益氣類;肝陽上亢型患者在主穴基礎上聯合腎、心、三焦,飲食上要清淡,多吃紫菜、海帶、豆制品等,禁食辛辣肥膩、動物內臟、海鮮、蔥蒜、韭菜,忌煙酒;痰濁中阻型患者在主穴基礎上增加脾、腎、肺,清淡飲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在患者感覺穴位周圍酸脹時以穴位刺激劑按壓穴位,4次/天、4min/次,注意按壓力度。耳穴埋豆期間保持耳廓干燥,按壓是要警惕皮膚破損、感染。根據患者具體病癥針對性護理,眩暈發作時要注意休息,身體活動時動作緩慢。記錄眩暈發作次數、嚴重程度、伴隨癥狀等。指導患者清淡飲食,禁食辛辣、油膩食物,戒煙酒。保持病房環境舒適、溫濕度適宜。針對患者焦慮、悲觀、易怒的負面情緒,要主動耐心地進行疏導,盡可能詳細的解答患者的問題,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樹立治療信心。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治療前后VSS-SF(眩暈癥狀評價量表)評分、護理滿意度(院內自制的百分制問卷)、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癥狀改善明顯、運動時也不會有旋轉感、不影響正常工作;有效:癥狀緩解,但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無效:眩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護理滿意度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滿意度越高。VSS-SF評分越低則眩暈癥狀越輕。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VSS-SF評分(8.1±0.6)分低于對照組、臨床有效率85.19%及護理滿意度(90.5±2.2)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眩暈中醫辨證認為與肝火亢盛、腎氣虧虛、陰虛陽亢等有關,出現這些情況下寒凝氣滯、筋失所養。耳與臟腑經絡之間關系密切,各個臟腑組織在耳廓內都有對應的反應區,耳穴埋豆主要是刺激這些反應點來有效治療疾病[3]。因此選擇耳穴埋豆辨證治療對眩暈癥有明顯緩解作用。耳穴埋豆有助于活血通絡、擴張血管,改善椎基底動脈充血不足及腦部缺氧情況,同時還可促進代謝產物消除及神經炎性消除,從而止暈、定眩、開竅、醒神[4]。同時,加強針對性的中醫護理,可以進一步保證臨床治療的順利進行,又能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療效[5]。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的VSS-SF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耳穴埋豆辨證治療眩暈病的中醫護理效果比較理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