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澤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麻醉手術部 浙江 杭州 310009)
近幾年來,我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疾病的發生概率表現出了逐年上漲的勢態。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而言,開展超聲下髂筋膜神經阻滯聯合全麻加以處理能夠取得滿意效果[1-2]。為證實該理論,結合實際情況本文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2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對上述命題加以分析,現作出如下匯報。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2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Ⅰ組216例以及Ⅱ組204例。其中Ⅰ組男98例、女118例。平均年齡(77.36±3.78)歲。具體手術類型為:股骨近端髓內釘手術86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30例。Ⅱ組男92例、女112例。平均年齡(78.04±3.92)歲。手術類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手術96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0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行。
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Ⅳ級,神志清晰。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安裝臨時起搏器者;術中大量出血者;穿刺位置存在感染情況者;臨床資料缺失者;精神疾患;針對阿片類局麻藥過敏者。
兩組患者在接受麻醉前常規禁食禁水。當患者進入到手術室之后,應用多功能監測設備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加以監測。具體項目包含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同時經橈動脈穿刺測定動脈壓。后開展麻醉誘導工作,具體藥物組成為0.1~0.2 mg/kg順式阿曲庫銨+0.2~0.5μg/kg舒芬太尼+0.1~0.2 mg/kg依托咪酯+0.01~0.02 mg/kg咪達唑侖,肌松完全后插入喉罩進行全身麻醉。設定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為35~45 mmHg(1 mmHg=0.133 kPa),將BIS值維持在40~60。開始手術時測定患者血壓。倘若其血壓值升高幅度在基礎值20%以上時,應注射劑量為0.1μg/kg舒芬太尼;若血壓降低幅度大于基礎值20%以上時,應注射去甲腎上腺素。患者完成手術之后,倘若VAS分數在5分以上,使用帕瑞昔布鈉,將其視為補救性鎮痛舉措。Ⅰ組患者在完成全身麻醉之后,實施超聲下髂筋膜神經阻滯。
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Ⅰ組患者的拔管時間以及蘇醒時間短于Ⅱ組,Ⅰ組拔出0.5 h時的Ramsay分數低于Ⅱ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管活性藥物總次數、補救鎮痛藥物使用次數、首次鎮痛藥物補救時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對比(±s)
出觀察室Ramsay分數/分Ⅰ組216 1.1±0.3 0.6±0.4 642.5±62.5 3.4±0.5Ⅱ組204 2.5±0.6 1.2±0.6 470.7±66.3 3.5±0.6 t 30.495 12.120 27.336 1.859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血管活性藥品應用次數/次補救鎮痛次數/次首次鎮痛藥物補救時間/min組別 例數 拔出0.5 h時的Ramsay分數/分氣管拔管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Ⅰ組216 3.6±0.6 22.4±7.6 15.3±3.3Ⅱ組204 4.6±0.4 35.5±9.2 21.5±3.6 t 19.978 15.945 18.413 P<0.05 <0.05 <0.05
兩組患者T1時的SBP以及DBP、心率均比T0時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0、T1、T2、T3兩組心率,差異顯著(P<0.05);T2、T3兩組SB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各時間點生命體征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各時間點生命體征變化情況(±s)
項目類別 組別 例數 T0 T1心率/(次·min-1)Ⅰ組216 74.3±7.2 64.4±8.4Ⅱ組204 72.9±7.3 62.6±7.4 t 1.978 2.325 P<0.05 <0.05 SBP/mmHgⅠ組216 154.7±10.6 118.6±22.5Ⅱ組204 156.5±12.2 116.7±22.5 t 1.617 0.865 P>0.05 >0.05 DBP/mmHgⅠ組216 77.3±17.5 62.4±16.3Ⅱ組204 75.5±16.5 60.8±19.5 t 1.083 0.914 P>0.05 >0.05項目類別 組別 例數 T2 T3心率/(次·min-1)Ⅰ組216 75.3±9.5 74.8±5.6Ⅱ組204 77.7±8.5 76.6±5.1 t 2.723 3.438 P<0.05 <0.05 SBP/mmHgⅠ組216 158.3±9.2 138.5±20.2Ⅱ組204 166.5±10.2 142.8±19.3 t 8.660 2.228 P<0.05 <0.05 DBP/mmHgⅠ組216 81.3±18.6 75.8±17.9Ⅱ組204 84.6±17.7 73.6±15.8 t 1.860 1.332 P>0.05 >0.05
兩組手術時間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使用劑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受試者手術時間以及麻醉劑量對比(±s)

表3 兩組受試者手術時間以及麻醉劑量對比(±s)
min 瑞芬太尼/μg丙泊酚/mg舒芬太尼/μgⅠ組216 125.5±65.5 462.6±125.2 268.4±66.8 11.4±2.2Ⅱ組204 120.5±68.6 670.7±116.2 308.2±60.3 16.7±2.3 t 0.764 17.629 6.397 24.137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
Ⅰ組患者術后發生嘔吐、惡心共計8例(3.70%);Ⅱ組患者術后出現惡心、嘔吐共計14例(6.86%)。兩組受試者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全身麻醉以及區域阻滯麻醉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接受手術的重要麻醉方法。相關研究表明:和全身麻醉所取得的效果相比而言,對于此類患者開展阻滯麻醉的效果更好。后一種麻醉方法患者發生并發癥風險、死亡率更低[3]。
在本組實驗中,對于Ⅰ組患者開展了超聲下髂筋膜神經阻滯聯合全麻處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結果表明:Ⅰ組患者術后首次補救鎮痛時間顯著高于Ⅱ組,且Ⅰ組患者術后2 d鎮痛藥物補救次數低于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實驗內,對患者開展麻醉時所應用的長效局麻藥物為羅哌卡因。其有著毒性低、作用時間長等特征。另外,在對患者開展相關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注意藥物回抽并查看超聲顯像,通過這種辦法能夠有效規避麻醉藥物中毒情況出現。在本組內沒有發生重度麻醉藥物中毒反應。
老年骨折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手術進行中所運用的麻醉藥物會對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產生比較明顯的抑制作用[4-5]。雖然說本次時間內全麻誘導劑量比較低,但值得說明的是,在T1時,所有患者血壓以及心率均表現出了顯著降低。這種情況的發生和全麻藥品所產生的心血管抑制效應存在關聯性。在T2時Ⅱ組患者血壓值比T0和Ⅰ組患者比顯著上升,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可能和Ⅰ組受試者接受了髂筋膜阻滯處理就有關,此削弱術中疼痛感刺激、削減心血管反應存在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