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他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也指出:“我們要讓人民共享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即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個人幸福,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也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在此思想指引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管理日漸強化,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觀念,更是貫穿人才培養“生命愿景”教育始終。
本文嘗試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引領下,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致力于將高水平理論研究成果指導生命教育教學實踐,探尋大學生生命愿景A-S-H遞進式教育模式研究,使新時代大學生有充足的“獲得感、安全感與幸福感”,成長為一名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這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次寶貴的跨學科理論延伸,并拓展實踐路徑的視野和方向,以期更好的教育成效,具備獨到的教育應用價值。
1960在美國出現了“生命教育”形式。1964年日本學者谷口雅春撰寫了著作《生命的實相》,書中強調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1990年代港臺地區也引入生命教育,并逐漸成為了廣大民眾關注的熱點。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使人們的開始關注“生命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重視“生命教育”,這彰顯了我國教育主管部門的意志,也意味著“生命教育”成為了教育界重點關注對象。隨著社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健康的日益關注,多數高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展開的職業規劃中,“生命教育”始終是重要內容。
國外學者多從哲學宗教知識、死亡教育、生命科學等視角去探尋生命的意義,而由于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國內多將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緊密相連,如王學麗《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馮川川《由大學生生命教育引發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等。“生命愿景”一詞是2004年由學者李虹在專著《壓力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中所提出,即一種新的壓力應對源概念,其中談到“生命愿景”時提出了“生命控制感”一說,即“自我超越的生命意義”與“自我控制感”相結合的“新控制感”,使這部分內心動蕩期的青年群體真正明白自我超越的生命意義之余,能夠學習和感悟到如何高效、有品質地把握自我的生命之旅。這既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踐行探索,更是大學生積極生命愿景的正向提升和心靈深處的洗禮。
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指導下的大學生生命愿景A-S-H遞進式教育模式研究遵從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人本主義原則,使我國大學生獲得感、安全感與幸福感充足;基本路徑目標:第一步正向情感體驗的自我獲得,第二步自助心理介質的安全認同,第三步積極心理建設的幸福成就;以期成效:立足先進發展思想,遵循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提升生命愿景教育品質,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模式。
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引領下的生命愿景教育中“獲得感”是首要目標。1977年美國認知理論之父阿爾伯特·班杜拉基于社會學習的觀點,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以解釋個體在某些特殊情景下動機產生的原因,即指個體應對或處理內外環境事件的效驗或有效性,并將直接影響個體在執行這一活動的心理過程的功能發揮。“集體自尊”是個人在集體中收到來自集體對自我積極正面、尊重友愛的正向情感體驗,二者都注重“人本身”的主體體驗與感受。
高校以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與行為績效的正比例關系,以強化大學生集體自尊情感體驗為教育側重點,從激發大學生應對或處理內外環境事件的執行能力、動力心理正向功能,及營造積極正面的個體情感環境兩方面建設模式,在養成鍛煉應對內外環境事件執行能力的心理健康實踐課程中可加入模擬負面事件應激處理方案,模擬應激處理過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內心感受的真實體驗,以強化大學生在今后實際應對處理中的熟悉度及平撫其慌亂與緊張感;在正面個體情感環境營造上,可持續推進大學生生涯規劃階段性成就感體驗、加大團體輔導關愛活動的力度、依托線上線下心理咨詢、互助關懷等多種方式拓展其人際交往面。當然,所有舉措都需注重回歸“人本身”的真實感受,這對于校園中迷茫無助、失去自我的青年群體在提高自我認知與提升自我“獲得感”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圖1:大學生“獲得感”(acquisition)教育模式
充足的安全感是大學生能否在紛繁復雜、信息爆炸時代能否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高等學校學生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標。來自社會、家庭、學校三方教育環境的營造以及主體認同的動力心理,是大學生自我安全意識樹立的助推器,而大學生自助心理機制的構建以及能力的培養,才是大學生真正安全感建立的基石。
心理自助是指人為改善心理問題,進行了有意識的調節自身情緒行為。大學生自助能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生性能力,包括他們對心理問題的調節能力、心理健康的維護能力和心理危機的處理能力等。因此,個人自助心理意識的樹立及能力的培養是自我安全感教育的重點。在認同氛圍及自助心理的作用下,構建個人自助知識的習得——心理教學實踐訓練輔導——育心環境氛圍營造三個緊密連接的教育模式是關鍵。其中,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認同、支持是前提,社會教育體制的基本保障與對口補貼支持、學校教育資源的細膩與豐富化、家庭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及正能量情感關懷,都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在此基礎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知識習得與實踐課程訓練輔導才能發揮作用,獲得成效。育心環境氛圍營造主要依靠校園物質文化、服務渠道和人力資源,服務渠道資源主要借助網絡新媒體之力,主要是知識服務,強化自助意識,提供專業的指導與幫助;而在人力資源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將給學生帶來心理的強烈滿足。

圖2:大學生“安全感”(security)教育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見,幸福感不僅使人發自內心的感到愉悅,更高層次的意義是促進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從心理學看,幸福感的核心是正向地改變人的主觀感受,注重人類生命本身的自我體驗,由于涉及主觀感受和自我體驗,積極的心理建設不可缺少。美國心理學家Kobasa提出了“堅韌人格”,意為個人心理應對能力、心理韌性越強,成就動機就越強,主觀感受也就越幸福。許多心理學家探尋人類幸福感奧秘時,調研中經常會使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成就動機量表(AMS)。可見,成就動機和積極心理暗示與幸福感的獲得有著必然的直接聯系。
此處筆者從三方面思考分析建設大學生“幸福感”的教育模式:一是成就動機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主要從大學生應對處理各類事件能力的正向訓練和引導中,正向提升其成功率,強化學生建立自信心,并樹立良好的成就感;二是引導學生產生并體驗更多積極心理情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與健康、正能量“三觀”的培育十分必要;三是營造與學生積極交流的氛圍,這一點是考慮到宏觀環境的重要影響,建立和諧、溫暖、友愛、互助的校園人文環境,加強家長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關懷與有效溝通。以上三方面都是在充分保證大學生“獲得感”與“安全感”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升他們的“幸福”所得。

圖3:大學生“幸福感”(happiness)教育模式
本文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下,探尋大學生生命愿景A-S-H遞進式教育模式研究:大學生“自我獲得”(“獲得感”)教育—“安全認同”(“安全感”)教育—“幸福成就”(“幸福感”)教育,意圖使新時代大學生有充足的“獲得感、安全感與幸福感”,激發大學生生命愿景教育的終極意義,即使廣大學子始終保持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良好心態,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發成才,成為一名內外兼修、健康有為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